我們前面八課已經系統的講了對聯的平仄和詞性對仗,這堂課主要邏輯,音律,對仗,三方面來把一些要注意的細節單獨拎出來,講講對聯寫作中的“避”與“忌”。
一、邏輯上的“避”與“忌”。
1.忌不合理簡化
每個字,不一定都能獨立作為一個詞,要靠字與字或字與詞結合才能使用,如“科”與“學”合成,才變為“科學”一詞,而“科學”與“科”或者與“學”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能否獨立表達語意,是字與詞的分水嶺。
有朋友出國回來,寫了首詩拿來我看,詩中頜聯寫道:
巴坦人煙渺;
伊蘭風物稀。
我左看右看不知所云,問他什么意思,他說他去了巴基斯坦,“巴坦”就是“巴基斯坦”,“伊蘭”就是首都“伊斯蘭堡”,我撫額哭笑不得。得虧他去的不是“阿拉伯”不然來個“阿伯人煙渺”,我會以為他阿伯……
又如某地質學家去世,有人寫道:
地家乘鶴去;
吾輩痛心多。
地質學家,在他筆下,成了“地家”,……如果不告訴你來龍去脈,不知道有誰還能看得懂的。
這種不合理的簡化,是對聯和寫詩中都要忌的,簡寫要約定俗成,最起碼要讓人家看得懂,這是基本原則。
2.避歧義
一個詞有多種意思時,尤其是不好的意思在句中也能解釋的通時,在某些場合的使用中就要注意。譬如我寫某景區的詩:
待到霧凇沾翠縷,
茫茫林海做仙游。
仙游原指求仙訪道。奈何它也有死亡的意思。用在景區,人家就忌諱了。
又如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和王正之吳江觀雪見寄》詞:
“老子舊游處,回首夢耶非。”
老子在此處本來是“老夫”的意思,但是此處讀來似解釋為“李耳”,或者自高自大的人的自稱,都可以……
像遇到這樣的,建議還是換個詞的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3.避免景象重復
上聯已經提到過的東西,下聯就不要重復再提,譬如:
山水四時容我靜;
江河萬里笑人忙。
這聯里,上聯“山水”已經概括了山和水,而江河是包含在水里的,所以這里江河就顯得多余,聯就出現問題了。如果上聯是“山岳”那就又不一樣。上聯講山,下聯講水,不存在沖突。
4.避免邏輯順序顛倒:
即避免“主次顛倒”。上下聯,或者說對聯前后部分,最好按時間、或按程度、或按輕重遠近,要有結構次序。
譬如馬年春聯:
玉馬迎新歲;
金蛇辭舊年。
粗看這聯好像沒什么問題,事實上,仔細看,馬年在蛇年之后,蛇年先辭,才迎來馬年,而這聯里,把順序顛倒了,像這種問題一般來說是要稍微注意的。
另外比較常見的是,為了平仄或者其他,形成時間上的次序顛倒,如:
久避山間,不知唐漢;
偶來稷下,相論詩書。
歷史上漢朝在唐朝之前,而這聯里,為了格律,上聯卻生生的把唐朝放在了漢朝之前,這是不可以的,屬于要避免的情況。此處若把“唐漢”改成“魏晉”,就沒有問題了。
5.整體風格協調,避免頭重腳輕。
一副聯上下聯風格要一致,不能上聯氣勢磅礴,下聯無聲無息,給人狗尾續貂之感。
譬如:
萬丈高樓平地起
一窩小鼠大山生
此聯上聯豪氣干云,下聯瞬間跌落泥巴。對比反差讓人瞠目結舌…喜感是有了,但是除了無情對中會出現這種風格,其他地方是不適宜的。平時寫聯的時候要注意,上下聯要相互撐得住才行。
以上都是我們常規寫詩寫聯里要注意的一些問題,細分到某一類聯,譬如賀壽聯,婚聯,嵌名聯的避忌,我們放到后面講這一類聯寫法的課程里去講。
二、音律上的“避”與“忌”。
1.對聯句腳要遵循“上仄下平”的原則,忌“上下句腳皆平或皆仄”,或者出現“上平下仄”的情況。
古聯有個別例子,例如湖南長沙岳麓書院門前的一幅對聯:
惟楚有材
于斯為盛
上聯句腳“材”為平,下聯句腳“盛”為仄,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即楚材晉用的典故。下聯“于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本為孔子盛贊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局面。直接借用,才出現這樣的情況,偶然幾例,并不能視為合理的平仄格式。
古人從遵守格律的嚴謹程度來說,律詩句式最嚴,駢文句式次之,散文句式和白話文句式又次之,這類直接借用的古體詩句式最寬,按照現在的規則去判斷古人的聯,出律的句子不少,但是極少會出現在律詩句式上面。
2.忌今古音混用
這是一個疏忽,很容易導致的情況,尤其是初學者身上出現的比較多,歸根究底是對字的平仄掌握不夠嫻熟。例如這聯:
脈脈春風花有約;
滴滴冷雨夜無眠。
上聯“約”字是古仄今平,當處在上聯句腳這個位置時,因為上聯句腳要為仄,基本已經決定了此聯從古音,而“脈脈”古音是仄的情況下,對應的“滴滴”這里就應為平聲,而“滴”字卻是古仄今平,所以是典型的古今混用,這里“滴”字出律。改成“凄凄”即可。
古音:
脈脈春風花有約=仄仄平平平仄仄
凄凄冷雨夜無眠=平平仄仄仄平平
若是不改“滴滴”,則此聯從今音,上聯的“約”字處就要更改成今音的仄聲字,譬如“信”。
今音:
脈脈春風花有信=仄仄平平平仄仄
滴滴冷雨夜無眠=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聯要么整條聯都從今音,要么整條聯都從古音,古今夾雜是大忌。
3.忌三平尾,避三仄尾
葉子彤會長在解讀《聯律通則》中對尾三仄、尾三平是怎樣界定的。“尾三仄,是指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應平而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應平而仄,造成收尾三字均為仄聲的情況。三仄尾在古人律詩中偶有所見,應該盡量避免出現,但在確實無法避開的情況下,也可入聯。
尾三平,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應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應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為平聲的情況。三平尾在古人律詩中極為罕見,應該是律詩創作的大忌,五七言律句式對聯基本上沿用詩律,故也以三平尾為大忌。
其實歸納起來,就一句話,詩律句式的五七言,最后三個字,三連仄要盡量避,三連平是大忌。
譬如:
四面江山放眼處=仄仄平平仄仄仄
一庭花草開心時=仄平平仄平平平(一字古音為仄)
“放眼處”,三仄尾,“開心時”三平尾,這就是出律的句子。完全可以稍微調整一下,成“驚眼處”“會心時”就合律了,意思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四面江山驚眼處=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庭花草會心時=仄平平仄仄平平
既然所謂的三平尾、三仄尾是相對于五言律句、七言律句而言的,那么遇到只有三個字的小分句,全仄或全平時,算不算三仄尾或是三平尾的問題呢,就比較好理解了,譬如被無數大家用濫了的:
燦燦矣,……
煌煌兮,……
即使是站在全仄對全平的立場,它也是符合規范的,誰叫它本身就只有三個字呢?如果說這三個字是尾,那么它的頭又在哪里呢?
另外還有就是駢文句式或遇到成詞的時候,這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譬如:
心動/欲游/白馬寺=平仄仄平仄仄仄(白字古音為仄)
腳殘/已上/紅花油=仄平仄仄平平平
這聯其實也是符合規則的,因為“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位于河南洛陽)“紅花油”(跌打良藥),都是成詞,成詞可以作為一個整體看,只看最后一個字的平仄的。
提醒一下的是,參賽的時候,三仄尾和成詞的情況,建議還是盡量不要出現。評審來說,規則是從嚴的,避也成了忌。
4.避同位重音
這個規則上并沒有嚴格的規定,主要是為了讀起來和諧,不至于拗口。我們說聲律的存在,就是為了形成一個聲調鏗鏘的韻律感,譬如這聯:
鶯于花下睡;
人在畫中游。
這聯中“花”“畫”同位同韻,雖然聲調不同,讀來依然會比較奇怪,把“花”改成“林”,即可。
又譬如:
故地情懷心上起;
古人意味此中尋。
這里“故”和“古”也是一樣的同位同韻,這種情況,一般來說,能避則避。最好把故地可以改成“舊地”或其他。
三、對仗上的“避”與“忌”。
1忌不規則重字與非虛詞類同位重字。
對聯中疊字與重字是常用的修辭手法,但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
成都望江樓門聯
一水繞當門,滾滾浪分岷嶺雪 ;
雙扉開對郭, 熙熙人樂錦樓春 。
此聯里,“滾滾”和“熙熙”為疊字,在同個位置上下相對。“滾”始終與“熙”對。
又如:
為公忙,為私忙,忙里偷閑,喝杯茶去;
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
這里“為”字始終與“勞”字對,“忙”字始終與“苦”字對,上下重字對的是始終一致的。
但對聯中不能出現不規則重字。不規則重字指的是在對聯不同位置使用了相同的字,而沒有規律可尋。譬如:
東海金龍盤玉柱
南山彩鳳落金枝
這里第一個“金”,下聯同位對應的是“彩”,。第二個“金”同位對應的,卻是“玉”,這是不允許的,屬于病聯。
但是如果把“玉”的位置換成“彩”,就變成了“異位互重”,就屬于規則允許的范圍內了。就如同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這里“千古”和“一人”是始終相對的。然而位置上下交錯。
”
對聯中的同位重字,是指上下聯相對應的位置用相同的字,這個分兩種情況。
1.“之”“而”“以”“于”“者”等虛詞作為上下聯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這是對聯從駢文中借鑒過來所留下的痕跡。
如我曾在中國“孝義”楹聯大賽上的二等獎作品:
大德占百善之先,上報慈恩,下行教化;
高義擁千鈞之重,心胸天地,肝膽昆侖。
這里上下聯同位重的是“之”字,是被允許的。(后面兩小分句句內自對)。
2.除以上虛字之外的 其他同位重字,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的。例如此聯:
君不可負,只是心難負,負心者不容于堯舜;
天不可欺,誰言人易欺,欺人者如見其肺肝。
這里上下聯的第二三字“不可”就是同位重字,雖然前人偶有這樣的例子,但這種情況是不被規則接受的,不可以效仿。
2.忌合掌
合掌指的是上下聯意思接近或者相同,事實上就是同義詞相對。
例如:
四海傳佳訊;
五湖報好音.
這是一副典型的合掌聯,四海和五湖,都是泛指全國各地。佳訊就是好音.上下聯講的是同一個意思,屬于病聯的一種。
又譬如常見的
族群榮萬代;
家業盛千秋.
這里,“萬代”和“千秋”泛指時間久遠,都是一個意思,所以也屬于合掌病聯,農村常用這類作品偏多,但并不代表這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如果當千秋指實際意義的一千年的時候,而萬代還是指虛指的時間久遠,它就不再屬于合掌的范疇。
例如某祠堂:
丕振宗風昌萬代;
遠遷浙地已千秋.
這聯上聯說宗風大振子孫會世世代代興盛,下聯所宗族這一支遷到浙江有記載已經一千年,,這聯里萬代和千秋就不再是合掌,因為千秋有了實指,意義上區別于萬代。
現在很多新人寫聯,容易流于一個誤區,就是習慣性選用近義詞,事實上,這種情況最容易導致合掌,譬如“正似”對“猶如”等。還有一種情況是近似合掌,這類更多見,如:
學海無涯,滿腹詩文成樂事;
書山有道,三更筆墨助幽情。
這聯上下聯就缺乏一種張力,“學海”,“書山”,“詩文”,“筆墨”都圍著近似的東西在打轉,雖非嚴格意義上的合掌,但是已經很接近,格調就上不去。拘泥原地,拓展不開。這些都是寫聯的時候要注意的問題。
至于怎么避免合掌的問題,在上一課關于正對里已經講到過,這里就不再贅述。
3.忌偏枯對。
偏枯對,就是指字面上看可以對,而實際構成不一樣的詞,往往指一個對兩個的情況.例如偏正對并列.狀謂對并列等。
如此聯:
夢中煙火留深圳;
網上風云看滬杭。
深圳只有一個地方的地名,而滬杭,則是指上海和杭州兩個地方,所以這是不匹配的,這聯是有問題的。
又如:
春云收眼底;
丘壑在胸中。
這里“春云”是偏正,指春天的云,主體只有一個云。而“丘壑”則代表指山峰與河谷兩種。這也是一個病句。
4.忌節奏不相稱(注意“無情對”例外)
節奏不相稱,這里指的是句式結構組成不同。這種情況除了無情對這種游戲對是允許存在的,其他都是不可以的,例如:
一線天/觀云/無礙;
萬山/風起/濤自來。
這聯雖然字面上看對仗沒有問題,但是事實上,上下聯節奏不同。這樣的聯也是不被規則接受的。
以上問題要“忌”的,相當于對聯里的高壓線,跨過了就屬于對聯里的病句。要“避”的,則是沒有明文的規定,但是是楹聯界約定俗成的一些規則,作為初學者,不能不引起重視。
======================================================
作者:應綠霞(網名:紅袖流云)女,八零后,浙江紹興嵊州人,現居寧波,中國楹聯學會對聯文化研究院發展部主任,浙江省辭賦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浙江省楹聯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浙江省詩詞楹聯學會理事,廣東文化學會春光詩社名譽社長,西山詩社南粵分社副社長,野草詩社理事,西湖詩社理事,寧波作協會員,《浙江詩聯》雜志編輯。作品散見于《光明日報》《人民日報》《詩刊》《黨建》,《中國楹聯報》等全國性刊物,數百次在全國征聯征詩征賦賽事中獲獎,作品懸掛于全國數十處知名景點牌坊楹柱,并多次擔任全國電視詩詞節目和大型楹聯賽事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