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溝通,更多的是通過姿勢儀態、位置以及同他人距離的遠近等方式,而非面對面的交談進行的。確切地說,65%以上的人際交流,都是以非語言方式,即通過肢體語言進行的。
人類的肢體語言表達多為下意識的,是心理的真實反映,盡管有時它可能未能引起眾人的特別關注但事實上它的確在無聲中傳遞了比有聲語言更多的信息。另外,肢體語言還有個有聲語言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較高的真實性。“口是心非”的人不少但是能夠做到“身是心非”的人卻不多。
一個人的真實想法往往并不會通過直接的言談表達出來,但是談話時不經意的小動作卻能助你發現其中端倪?,F在就來看看談話時坐在你對面的人是怎樣表現的吧,很快你就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有一說一”了。1.只手撐著臉頰。談話時很多人會用這個動作,這個動作反映的信號往往是他沒有辦法專心聽你講話,他是用撐住自己臉頰的動作來控制自己,并且希望這個話題能快點結束;又或是他自己想要發言,因為你的談話已經讓他覺得不耐煩了。談話時喜歡撐下巴的人,往往思想比較懶散,對很多事情都沒有興趣也不關心。所以你最好不要拿一些無聊的話題來煩他。在交談中,如果談話對象撐起了臉頰,這時你最好識相一點趕快結束這個話題,或者換個讓他感興趣的話題。
2.手不停地撫摸下巴。這種人比較喜歡思考,常?;钤谧约旱氖澜缋铮粋€人陷人沉思狀態是常有的事情。很多時候他并沒有在聽你講話。不信的話就在他下次摸下巴的時候直接問他你剛剛講了什么,他十有八九是回答不上夾的。
當然,這種人雖然喜歡思考,但思考的內容卻和算計無關,他只是比較喜歡胡思亂想而已,而且性格通常也比較敏感。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無害,但是因為個性比較敏感,所以在與這類人交往時要盡量少說一些帶有暗示性的話語,以防他們胡亂猜疑
3.不停地揉搓耳朵。這種人的性格通常不屬于安靜型,他自己喜歡的是做發言者,而不是做聽眾。揉耳朵傳達的是他潛意識里對你的話很不耐煩,他試圖通過做什么來控制自己這種情緒的外漏,但這個動作卻恰恰反映了他的真實心理。所以在這個時候,你最好停下來詢問一下對方的意見,否則你說的話很可能他一句也沒聽進去,那你的口舌就算是白費了。
4.大拇指托下巴,其他手指遮住嘴巴或鼻子。如果在談話中看到這個動作對方的潛意識里很可能是在傳達一種與你論調相左的觀點。他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見,只是不想潑你冷水。他用這個動作是潛意識當中為了防止自己說漏嘴的防范姿勢。當然這個姿勢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聽你講話時做,一種是在自己發言時做。如果對方在聽你講話時做了這個動作,表示他不同意你的觀點,這時你的觀點最好有所保留;如果這個動作是在對方自己發言時做的,那就說明他極有可能是在撒謊,他試圖用這個動作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
5.不時用手摸鼻子。這通常是發言者在撒謊的信號。人在撒謊時,潛意識當中都會不安,這種不安會影響身體的生理系統,說謊會讓體內多余的血液瞬間集中到臉上,從而使鼻子當中的海綿體結構膨脹出幾毫米。這時說謊者就會感覺到鼻子不是很舒服,于是就會下意識地去觸摸它。所以,一個人在撒謊時摸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鼻子,這可不單純是因為聽了那個說謊會讓人鼻子變長的童話引起的心理暗示
6.視線方向和手指方向不一致。一個人如果在說話時自己眼睛所看的視線方向和手指指向的方向不一致,說明這時的他極有可能是在捏造事實。他這時的發言是言不由衷的,從而導致肢體的反應不協調,無法保持同一步調。如果發現你的談話對象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么對他所說的話的可信度最好持保留態度。
7.回答與提問之間的時差?;卮鹋c提問之間的時差反映一個人對問題的思考時間和程度,心理學上稱為反應潛伏期。一般情況下反應潛伏期越長,說明回答者對真相越有所隱瞞。回答者是在拖延時間,找借口為自己掩飾。當然反應潛伏期的時間如果太短,回答得太快,說明這段發言是提前早就準備好的,這種事先準備好的發言,一旦碰到機會就會迫不及待地說出來,而且往往是完整詳細、聽不出漏洞的。相反,如果是實話,則通常需要在細節上有所修正。因此,看一個人回答和提問之間的時差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判斷其語言的真實性。
8.摸脖子、頻眨眼、舔嘴唇。這些強迫性動作反映出發言者對自己所發言論的不自信,不自信的發言往往會讓人從潛意識里希望借助小動作來掩飾這種不自信。面對這樣的發言者,一方面對他所說的話的可信度要采取保留態度,另方面還要給他相對輕松的發言環境,使對方消除緊張和疑慮。
反映真實心理的小動作還有很多:一邊嘴角上揚表示輕視、看不起;無意中伸出中指時,表示對問題抵觸或敵視;倒退一步或交叉雙臂是對自己的話沒有信心,是一種防衛和撤退的姿勢;下意識撫摸自己的手是為了自我安慰、打消疑慮等肢體語言傳遞信息的效果有時要比有聲語言更加強烈,更不能讓人忽視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肢體語言體現的是人的下意識,這個人自己也很難控制。因此,人在說話時不經意表現出的小動作,或多或少都會反映自己的真實心理。在與人交往時,我們要學會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也許我們并不能通過這些動作將他們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但是至少可以通過這些動作發現他們的真實心理從而根據對方的心理需求,判斷話題的方向和真實性,把握自己說話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