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教育雜志選編 趙開新推薦)
新課程高中語文“作文教材”初探與實踐
彭旭憬
摘要: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是師生最難突破的考點。針對新課改下的作文教學現狀,本文以新課改精神為指引,反思作文教學,從研究作文教學實踐和作文教材出發,提出充分認識、整合和利用教材優勢的主張。重作文思維訓練,輕作文技法講解。把靈魂教育作為作文教學目標,強調引導學生“內化”閱讀素材,以閱讀促進寫作,將提升學生思維力作為訓練的關鍵,實踐“知行合一”的作文思想,落實新課改育人理念。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教材;初探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這是葉圣陶先生在一次語文教學研討會上的講話,我很贊同先生這個“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說法。課本是學習和研究的始點,從這里出發,學生獲得的是能讀懂更多的書、能寫自己的文章的能力,是沉淀在個體生命中的能力、素質、涵養。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教材是師生的學習園地,那么,認識和研究教材,就是執教者的首要任務。筆者在幾年的課改激流碰撞中,對新課改下的人教版作文教材有了一些自己的發現和思考。
一、新課改下研究作文教材的意義
新課改提倡“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但作文教學現狀堪憂,現在的作文教學中仍然存在以下現象:很多師生認為作文拉不開多大得分差距,所以作文教學中“知難而退”的現象明顯存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講技法的時候多于啟發學生發現和練筆;作文教學忽視對學生作文思維的訓練和靈魂塑造;學生作文角色意識沒有轉換,把作文當作苦行僧做道場,作文假大空無病呻吟只求文采的現象嚴重存在(極其尷尬的是這樣的文章在高考中也的確有得了好處的,甚至有滿分作文);在一些高考滿分作文的誤導下,考試中所謂的好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今八股”,為文造情,毫無新意和真情實感,真可謂“穿新鞋走老路”。
新課改是一次新的教育革命,可以說也是一場社會思想革新運動。這次改革是時代對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歷史上有著名“唐代古文運動”和“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兩次運動發起的原因和提出的主張極其相似,倡導文章反映現實,主張文道合一,反對無病呻吟的浮靡文風。在很大程度說,文風直接關系著世風,世風不自覺地影響著文風。我們的時代呼喚培養創新型人才,而這樣的人才哪里尋?語文這個人文影響深廣的課程理應扛起這面課改大纛。其次,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與形成的重要階段,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等多種思維形式對學生的創造力形成至關重要。另外,在應試和素質教育的雙重壓力下,我們更需要積極改革,充分利用好教材,提高教學效率。
二、認識新課改作文教材的“新”
新教材幾經改動,筆者認為最可稱道的便是作文教材了。傳統作文教材側重知識介紹,勾勒了無數愿景,設置了無數禁令。新教材在遵循認知規律、啟發思維等方面有了明顯改善,新課程作文教材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文教材的科學性提高了 新教材獨立設計編寫了 “表達與交流”,是必修內容的重要版塊。這樣的編排將作文鮮明地放在了語文半壁江山的地位上,遵循語文和寫作本身的規律,保證了訓練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新作文教材分解目標,分學段安排了三個學年的作文訓練內容,高一側重啟發學生發現和感知,培養其產生寫作“沖動”。高二側重指導學生分析和思考,高三在前兩年的積淀上加以綜合。這個設計看似簡單,實際上設計有梯度性,能力指向很具體,甚至旗幟鮮明地把引導學生觀察、感受和思考生活納入了作文訓練系列,讓作文教學不至于總是老師一廂情愿地教,減少了學生閉門造車的問題。同時,該設計尊重了思維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成長過程,體現了課改的科學精神。
作文教材的可操作性增強了 新作文教材設計有序列有體系,對教學的指導有綱領作用,與此同時細化目標,有利于教與學的落實,可操作性強。如記敘文訓練,將各項能力具體落實到記敘、說明、描寫、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的訓練。而議論類文章寫作,主要從立論角度、論據、論證、議論中的記敘以及橫向議論、縱向議論、辯證分析等訓練。教材既讓老師能夠有的放矢,抓點訓練,又由點及面地展開;既展示了藍圖,又給了師生自由空間,即可依憑,也可根據具體情況自由處理;既能體現基礎寫作的要求,又能適應應考作文的需要。總之,我們從中可以發現這套教材是在對學生寫作情況有過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實用性也就強多了。
作文教材與閱讀教材配套銜接加強了 必修一“表達交流”部分設計了 寫人、寫景、寫事幾個版塊 ,“閱讀鑒賞”四個單元除現當代詩歌外,選文從先秦散文到新聞報告都是敘事寫人的文章。必修二的“表達與交流”設計了“學習描寫、學習抒情、學習選取記敘的角度和學習虛構”四個部分,既承接必修一作文訓練內容,又進一步提高了記敘文寫作要求。 必修三、四 “表達交流”主要圍繞培養議論文寫作能力,在“閱讀鑒賞” 中配套設計了《勸學》、《過秦論》、《拿來主義》等多篇議論性的文章。總之,閱讀選文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既有舊教材的文體分類的編排特征,又體現了新課改對學生如何獲得終身發展能力的人文關懷,閱讀與作文緊密銜接,相得益彰。
三、新課改下如何充分讓教材為“我”所用
新課改下的教育強調教育的著眼點應要放在挖掘人的潛能上。教材新了,而師生合作,大膽利用和開發教材卻沒有跟進。教材是試驗田,老師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耕作實驗”,這是新教材開放性和科學性的體現,也是新課改對師生提出的要求。
讀寫要以靈魂教育為教學目標 生活本來就是個大課堂,但在學生學科眾多、時空條件極其受限的情況下,學生沒機會去體驗豐富的生活,雖然有諸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樣的良言警句,但于現行教育下的大多數學生來說,這些話差不多成了空文。因此,教師幫助學生尋求到簡捷的學習方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于閱讀中去體驗與發現就是最主要的感知方式,而充分利用教材就是最好的捷徑。語文老師應該或潛移默化式或耳提面命地給學生在審美、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予以引領和教育。當然,有了閱讀,甚至有了生活經歷,是不是都能寫作文了呢?事實并非如此。一方面,我們要尋出讓學生感悟的路徑,讓學生心靈充實起來;另外一方面,激勵學生做具體訓練是必需的。針對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我總結出了以下一些方法:分類收集課本資料,給學生時間閱讀并適當記誦;師生編寫課本素材(精選優美句段或者用課本材料撰寫片段),出示范例讓學生仿寫或續寫片段;在單元課文中選擇文章做范文,指導學生仿寫;聯系社會現實問題,自制作文命題,讓學生寫小作文抒情言志。如仿必修一記敘文《小狗包弟》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寫現實,仿必修二《荷塘月色》多種描寫方法相結合寫校園一角,仿必修三《勸學》中的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等,如此之類,不一而足。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將閱讀與寫作彼此關聯,銜接環扣,相互生發。閱讀開啟心靈,心靈訴諸寫作。
思維訓練激活源頭活水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頗為欣賞好作文,但只可意會,不可真正得其法。拿議論文訓練來看,就發現學生對議論文常見的寫法耳熟能詳,但提煉不出觀點,不知如何分析論證。這些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生作文思維未打開,未能清楚深刻地認知事物。想不到,自然寫不出。這讓我想到了陸游的“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的句子。“詩外”即生活,但空有生活,沒有善于感知和發現的心靈,就沒有對生活的思考。沒有這個,學生的靈魂是空蕩的,思維是混亂的,想寫出有見解的文章猶如做無米之炊。所以,訓練學生的思維便是尤其要緊的事。
我們有必要首先認識思維是什么?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系,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就高中語文來講,筆者認為必修一、二應側重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進入必修三就應該特別重視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如人教版必修三“多思善想 學習選取立論角度”,就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內容。關于思維訓練的方式多種多樣,而籠統地訓練往往收效甚微。為了讓學生能在極短的考試時間里快速激活思維,就更需要進行有的放矢的思維訓練。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作如下訓練:(一)聯想與想象。如老師可設計這樣的練習:“面對一輪孤月,你能產生哪些聯想與想象?”啟發學生從有關月亮的古詩詞、歌曲、月亮皎潔的的光輝等方面展開聯想與想象。再如“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我們不妨展開聯想——什么記憶不會或不應該隨時間流逝而消逝呢,這些記憶可以是教材中的蘇軾的豁達、蘇武的忠心、屈原的高潔、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古仁人的哲思等美好記憶,近一點可以聯想鐘南山等白衣天使抗戰“SARS”、航天英雄團隊的精神、守護開國將軍夢想的龔全珍老人等。聯想展開,作文思路就延伸開來。(二)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發散性思維是對一個問題從多方面探討,搜尋多種可能性的思維,可謂 “精騖八極,神游萬仞”。發散性思維又叫求異思維,可橫向擴展,又可縱向延伸,甚至可以逆向思考。如在課本閱讀材料的解讀過程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閱讀題目,如《過秦論》學習,我設計了“根據你了解的知識,你認為秦朝滅亡還有其他原因嗎?”,再如學《琵琶女》時設計了“琵琶女在今天會有怎樣的命運呢”,用這樣的訓練促使學生發散思考。在生活中,也可以通過活動課如競猜游戲,腦筋急轉彎等方式來訓練。集中思維又稱求同思維,就是從種種信息中產生一個結論,從眾多觀點中尋求一個答案的思維過程。訓練中,我們鼓勵發散,又要集中。如“多角度思考,選擇最佳立意”,就是對這兩種思維的要求,擴散以后,選擇一個作重點突破,才能講透徹,寫深刻。(三)形象思維與辯證思維。當我們讀到“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仿佛看到黃葉翻飛,波濤翻滾,不止不歇的情形。這便是形象思維在詩歌中的反映。形象思維所反映的對象是事物的形象,作文中往往要借助于形象來反映抽象的內容,詩歌中的意象,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或環境都是形象思維的產物,作品的主旨往往就是借助它們來表達的。如湖南高考題“詩意地生活”,怎么才能寫好此文,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詩意生活”,其表現是什么,哪些人是有一顆詩意心的人,如果學生能夠展開形象思維,自然會聯系到教材中的莊子、陶淵明、林黛玉等人物,作文難度隨之就會減小。作文過程,往往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交互使用的過程,或將形象思維轉為邏輯思維,總結出一般性規律,或者將抽象道理轉化成形象思維。在一篇文章中,這兩種思維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辯證思維是一分為二的觀點,要求以聯系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思考對象。學生作文中常有認識膚淺、思路不清、看問題抓不住主要矛盾等問題,老師不妨適當地給學生補充一些哲理性的知識,以提升學生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系統設計與分項訓練并駕齊驅 高中三年作文訓練,應該有一個系統設計,備課應該有三年的宏觀規劃。筆者長期在教學一線,熟悉學生習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這里大概把我的做法總結為以下幾句歌訣:以本為本,以生為本;系統設計,分項訓練;形式多樣,仿練結合;收集問題,各個擊破。具體地說,充分利用課本已有優勢的同時,必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作適當的補充。作文訓練形式可以盡量多樣化,大作文和小作文相結合,議論類文和記敘類文相結合,寫提綱和寫開頭或結尾等方式相結合,仿寫與獨立練筆相結合。在訓練過程中,針對學生還普遍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如記敘文練習中,學生只知道交代事件的經過,內容只有“骨架”,無“血肉”,不生動。對此,可以特別補充訓練如何抒情和描寫。又比如學生寫議論文時,概括不出明確的觀點,論證枝蔓太多,不能形成論證合力。對此,可以專門就如何理清思維,借鑒打開思維方法,適當閱讀理論類文章,做概括練習、比較分析等圍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專題訓練。當我們把問題化整為零,各個擊破,就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樣做既便于操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語文教學應該是對學生的熏陶感染的過程,老師要鼓勵和引領學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學生由感知他人心靈、領略他人高尚情操與思想,到積極提升自己的靈魂,發展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健康個性。
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我認為立足課本、挖掘課本的巨大價值勝過使用名目繁多的輔導資料。老師指導學生將素材“內化”為品質,實踐作文的“知行合一”,老師也應該身體力行,以手寫心或以文載道,革新現實中的浮靡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