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1752天
英文文獻之所以難讀,高密度的專業詞匯、佶屈聱牙的英語表達形式、燒腦的邏輯論證規律是三大主因。好在萬物皆有規律,掌握規律后收獲成績總歸要容易一些。而下文所介紹的速讀英文文獻的七大技巧,大家不妨拿來一試。
豐富背景知識,擴大專業詞匯量
打好醫學基礎,是解決英文閱讀障礙的第一步。這就需要大家先從閱讀文獻綜述開始,概覽全局,掌握疾、型連線知識,并熟知某醫學研究領域內常見的有限的專業詞匯。
隨后縮小研究范圍,在選定表型后檢索經典高分研究性論著進行精讀,提練出文章中所采用的表型評價標準,即模型、誘導條件、檢測指標以及實驗方法等,以獲取實驗設計套路;
最后借助碩博論文來理解實驗細節,以增強提取關鍵信息的效率。如此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獻了,且在后續研究論著性文章的文章閱讀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牢記題目四要素,深扒文章之標題
論文標題作為文章的精華,自然凝練著文章的核心思想和關鍵信息。又因基礎科研有五恒量三變量,則一篇研究性論文的題目往往蘊含著以下四個要素:疾病、表型、分子和機制。
或再結合摘要,即可反向推導出文章學術思想的靈魂所在——科學假設,即某疾病中某分子通過某種機制介導了某種表型功能,進而判斷該文章與自己所研究的領域是否掛鉤,以免浪費無謂的時間和精力。
充分利用Abstract,把握論文的核心內容
Abstract作為論文的精簡濃縮版本,主要介紹的就是文章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結果。借助這些基本要素可獲知以下信息:1)此文章是否與我的研究內容相關?2)其研究方法是否新穎?3)其研究結果符合自身預期么?
進而將這些信息演化為閱讀論文時所帶的問題:1)作者如何把實驗方法運用到這類問題中的?(學習)
2)文章結果完美么?是否是充分必要的?保守性強不強?有沒有可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
又因有些摘要寫的非常簡潔,省略了很多的前提和條件,初讀文章時會對作者的意圖不甚明了。這時不要著急,也不要氣餒,越過它繼續往下看,如此等通讀完整篇文章后就會全明白了。
初接觸某研究領域,請細讀Introduction!
一般Introduction即是該領域內的一篇簡短的文獻綜述,囊括著文章科學問題的由來(歷史)和研究進展(現狀),同時引申出作者的研究動機,讓讀者充分了解研究問題的來龍去脈。
但如果你已非常了解該領域的背景知識,那么此部分一掃而過即可,因為相關文獻的Introduction都是大同小異的。另外,也可摘錄文章中經典的英文語句,方便自己撰寫文章時活學活用。
材料方法走馬觀花,擇感興趣的讀之即可
這部分即為課題研究中的實驗Protocol,無非就是些試劑方法等。但如果文獻中的某實驗技巧是你研究課題中所必須的,那么可單拎出來進行認真閱讀學習,著重注意文章對照實驗設置、試劑、使用劑量等細節,以達到復現實驗的目的。
如果有些研究方法你實在無法理解,可搜索該文獻的作者(通常是第一、第二作者)之前的文章進行了解,畢竟所有論文的研究方法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都有其來源和發展軌跡,而這就隱藏在作者之前的論文里。
結果圖表莫錯過,討論表達細琢磨
看結果時,一定要圖和表結合,以此來提高效率。要注意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通常作者會用不同結構的句子去描述一些數字的結果),并反思下為何同樣工作量所得的結果,別人可以大篇幅的寫這么多,而自己可能半頁就說完了?
討論作為文章的主體,凝集著文章的所有精華。一般文章越好,此部分就越難讀懂,因為很容易就會出現讀著讀著忘記此部分論證目的的情況。所以要及時做筆記,這樣不僅方便梳理文獻論證思路,還可將有問題的地方標記出來,以便后續進行資料查詢及咨詢。
同時,也要細心留意自己與作者的差距,并試想下要是自己做出來這些結果,又該如何撰寫,然后細看作者的分析與觀點,為我所用。而當作者的觀點比較新穎,分析的比較深刻時,偶爾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不過,文章看多了就會越來越懂,idea也會越來越多,你與作者間的差距自然會越來越少。
別忽略References
閱讀英文文獻,除了要帶入自己的思考外,還有就是永遠不要放棄尋找聯系,聯系越多越強越復雜,捕捉信息的網就越大越密越嚴謹。
而參考文獻就是一個不斷構建新聯系的重要方式,所以當你無法理解論文某部分內容時,除了去找作者之前的文章,引文也是值得利用的。
閱讀文獻,還要不時地帶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幫助甄別信息的優先級,有助于理解性地記憶文獻的大致結構和主要內容,以達到讀完文獻后,腦海中畫樹形圖的境界。
按照以上流程,仔細閱讀個100篇英文文獻,再泛讀個100篇英文文章,估計你的境界就到了,中文文章就基本不用看了,撰寫外文文章也會意外的變得順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