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 以來,高中新課程改革已經在上海、浙江、北京、江蘇、河北、重慶、遼寧、福建、湖南、湖北、廣東等地進入深水區,其余省份也正蓄勢待發。然而,盡管大家對新課改早有耳聞,但具體到怎么教,怎么學以及怎么考的時候,不少老師和學生仍然四顧茫然。
今天課程菌就給大家展示一個教科書式的案例——來自《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 語文學習任務群 必修一 》。
改變以教授知識點為立場的教學設計范式,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綱,尊重學科邏輯體系,不羅列、照搬知識點,而是基于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充分考慮大觀念和關鍵能力,在規定的課時內,選擇或設計主題,組織教學內容,強調教學過程關鍵環節,明確評價目標與方法,形成教學單元。同時為在真實情境中面對真實任務或挑戰嗎,促進教師教學,引領學生學會學習,提供支持。
以學生的學習主線,以大任務、大主題實現單元設計。創設真實合理的學習情境,突出項目學習和問題解決方案,設計靈活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習成為質疑和反思、交流和討論、探究和創造的過程。學生學習不再是被動接受和機械訓練。
實現“教—學—評”一致
充分發揮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優勢,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工具和學習支架、富媒體學習資源、功能強大的交互式學習平臺,推進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混合學習,支持學生個性化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嵌入式評價和階段性評價,全面、精準、及時地促進教和學的變革。
——以《家鄉的變遷》為例
《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 》分為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教師用書體現完整教學設計,指導教與學,創新教學評價;學生用書則體現學習過程,引導學習活動,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本文案例截選自《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 語文學習任務群 必修一 》學生用書。
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剖析、評價文化現象,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增強文化自信。
1、以核心素養為綱,選取學生熟悉的情境任務切入。
以家鄉的變遷切入,從素材上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為家鄉編制文化冊頁以及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鄉土文化展示,從任務上體現學習主體;了解家鄉,深化學生自我認識,體現新課程的人文情懷。
樣章(點擊放大觀看)▼
2、為學生完成任務提供相應的線上線下學習資源支持。
資源體現時代性,特別是網絡資源。網上搜索、電子文檔、短視頻等富媒體資源的運用,讓學生超越傳統“滿堂灌”的學習方式,拓展知識的視野,培養整體認識的觀念。
3、充分利用學習資源,讓學生在“做”中學。
通過“印象家鄉”“文化探尋”和“風采展示”三個活動,既考察學生的學習輸入,又考察學生的知識輸出。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綜合利用資源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培養始終貫穿其中。
4、根據新課程標準進行學業質量測評。
與傳統學習以考試為終結不同,學業質量測評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一個環節,重在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為進一步的學習反饋作鋪墊。
5、不可或缺的學習反饋。
與把學習評價視為點綴的觀點不同,《語文學習任務群》把學生的自評、學生之間的互評和老師的評價提高到與“教”和“學”同等重要的地位(用前面的話說就是“教學評一致”)。
通過案例介紹大家可以發現,整個過程都基于真實明確的學習任務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每個環節都圍繞學生的經驗、知識、興趣和核心素養而建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貫穿始終,老師則由原來“一言堂”的角色轉變為一線串珠的引領者的角色,這也是《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 》探索新的學與教模式多年來形成的顯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