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像一本書,兒時,我趴在書頁上無聊地翻動著;大一些時,我捧著書粗略地瀏覽;長大了,我捧著它,細細品讀,但你卻是那樣神秘,難懂。
小時候,身邊就多出了一道偉岸而又陌生的身影,隨著歲月的沖洗,你的輪廓漸漸分明,你喜歡背著我上街,看花看草。每當有人談起我,你總會發出陣陣過癮的笑聲,我知道,你很開心,但我不解的是,你為什么每夜都讓母親替你按摩脖子,還發出那與笑聲截然不同的悶哼聲。
讀你,不懂。
當我走進了新的學校,認識了新的朋友,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些,你才離我越來越遠。那天,朋友約我出去,我固執地期待著出門后的自由,卻忽略了你的阻撓。我沒有發現,天上的烏云開始蔓延,一如你額間的皺紋,一向爽朗開心的你,在我的一陣怒吼后沉默了。我不太理解那時你的表情,像暴曬后的土地,干裂,頹然。
讀你,不懂。
中考前夕,教室黑板上已經開始了倒計時,計時牌上的數字與每天的作業量成反比。夜晚,伴隨著冷清月光的,還有我窗前昏暗的燈光,你總站在門口,一雙明亮的眼睛盯著燈下睡眼惺忪的我。你勸我早點睡,我懶得轉過頭,無視你的存在。月亮被云遮住了,你仍在催促,是我的固執還是你的急躁?你的怒火爆發了,我不記得你是如何宣泄你的情感的,只記得最后那一句你用怒氣包裹的話:“好,我不管了,你想怎樣就怎樣!”很晚,我卻清晰地聽到了隔壁的嘆息聲……
讀你,不懂。
看你花白的雙鬢,渾濁的雙眼,干皺的皮膚,父親,我似乎懂了。我懂了你歡樂之后的責任,你沉默之中的關切,你憤怒過后的省視。再讀你,我讀出了父愛的辛酸、厚重和無言。一路上,你的白發、愁容和背影早已刻入我的心中,編纂成一本最珍貴的書,它的名字叫“父親”。
再小心翼翼地捧起你,輕輕翻開書頁,走向前方,然后,細細讀你。我知道未來有一天,我會真正地懂你,感謝有你,父親,我會認真“讀你”。
【評點】欲揚先抑、對照鮮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作者先鋪陳“讀你,不懂”的三個畫面,接著筆鋒一轉,寫“我懂了”,“不懂”是為后面的“懂了”蓄勢,這就使得文章情節的發展呈起伏變化的態勢,前后形成鮮明對比,“父親”這個人物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了。
作者“讀”的“你”是父親,第二人稱的使用易于作者情感的揮發。作者將父親比作一本書,且這個比喻在全文中一以貫之,行文中嵌入長長短短的語句,再加以點綴比喻、排比的修辭,使得作者淋漓盡致地抒發對父親的情感,有意猶未盡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