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小學語文教材里,駱賓王的《詠鵝》,是一年級語文課本的第一首古詩,很多人就是從這首詩開始,學習中國古典詩詞的,被稱為“人生第一詩”。每年的開學季,《詠鵝》這首熟悉的古詩,總會被大江南北一群又一群的孩子用童聲吟唱著,回響在校園上空。
《詠鵝》描寫了兒童眼中,鵝的可愛形象。用一個七歲孩子的眼光,將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將暢游于碧波之上的白鵝外形與神態,刻畫得栩栩如生。詩歌所描繪的,給人以強烈、鮮明的聽覺享受和視覺形象。從六十年代起,駱賓王的這首《詠鵝》,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吟唱著,走出童年,走向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詠鵝》這首古詩,已經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2019年秋季開學,全國中小學生采用教育部統編新教材。翻開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的教科書,發現課本上的第一首古詩,不再是耳熟能詳的《詠鵝》,而是漢樂府《江南》。
為什么漢樂府《江南》能夠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語文的第一首古詩?細細想來,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江南》傳遞的信息更多,能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
這兩古首詩都非常優秀,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首先來賞析一下《江南》這首古詩。
《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這首詩的意思是: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江南》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復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畫面。這首詩大量運用重復的句式和字眼,表現了古代民歌樸素明朗的風格,描繪了江南采蓮的熱鬧歡樂場面,從穿來穿去、欣然戲樂的游魚中,我們似乎也聽到了采蓮人的歡笑。
這首詩是采蓮詩的鼻祖,直觀的印象是方位比較多,一會兒中間,一會兒東邊,一會兒西邊,一會兒南邊,一會兒北邊,可以通過這首古詩,教給孩子們識別方向。這首詩歌的意境,也非常具有生活化的情趣,一幅生動具象的采蓮圖躍然紙上。
品讀這首詩,能夠感受詩人那種安寧恬靜的情懷,仿佛一股夏日的清風迎面撲來,認人神清氣爽。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仿佛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略到了采蓮人內心的歡樂和甜蜜。
反觀《詠鵝》這首詩: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雖然也朗朗上口,意趣盎然,但是所傳達的信息很有限,無非是聲音和顏色,無法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
二、《江南》中的漢字識讀更簡單,更符合“由易到難”的教學規律
《江南》這首詩歌,通篇漢字,大多比較簡單,不像《詠鵝》詩里的字的筆畫較多。剛上學的孩子,更喜歡接受那些簡單的東西。
就詩歌本身而言,兩首詩并無優劣之分,都是優秀文化的代表。而由易而難,則是人類學習知識和認識事物的規律,新編小學課本這樣調整,無疑更符合孩子的學習規律。
三、漢樂府創作的時間更早,影響力更大
《江南》作為漢樂府的代表作品之一,要比《詠鵝》這首唐詩的創作年代更早。
樂府初設于秦,是當時“少府”下轄的一個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漢初,樂府并沒有保留下來。到了漢武帝劉徹時,在定郊祭禮樂時重建樂府,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又稱“漢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不同于《詩經》的是,漢樂府開創了詩歌現實主義的新風,用通俗的語言,描寫貼近生活的作品,采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著重描繪典型細節,故事情節較為完整。
漢樂府最大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在漢樂府民歌中,出現了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古詩的故事性、戲劇性,比《詩經》中的作品都大大加強。因此,在我國文學史上,漢樂府民歌有著極高的地位,標志著敘事詩的一個新的更趨成熟的發展階段。
漢樂府民歌的語言樸素,都是口語化的,同時飽含著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形式多樣,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五言詩,《江南》就是五言詩的代表之一。
中國古詩詞是華夏文化中的瑰寶,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古詩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動的形象、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表現手法,在中國文壇上獨樹一幟。讓學生學習古詩,是時代賦予的要求,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國古代的優秀詩篇太多,《江南》和《詠鵝》,兩首都適合兒童朗讀學習。而《江南》內容更淺顯,易學易懂,更能激發孩子學古詩的興趣,更符合剛剛入學不久的六、七歲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習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