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編本新教材已經在全國開始起用。這包括思想政治、語文和歷史三科。
與以往的語文教材相比,部編本新教材有了許多變化。
在九哥看來,其主要變化體現如下:
一是主要采用了“雙線”編排單元的方式。即,一方面仍像老教材一樣以主題的方式編排單元,另一方面,注重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在單元中的滲透。也就是說,部編體新教材,確實在教材的編寫中既重視了語文的人文性,又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
二是部編本新教材注意“三位一體”的閱讀方法。即將課文分為教讀和自讀,再加上“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編者要真正實現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從“教讀”到“自讀”,從課內到課外。
相信,為了使大家更好地利用部編本新教材,各級各類教研部門也做了不少的培訓工作。大家對部編新教材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九哥作為一個部編本教材的先使用者,主要想從自己的教學體會中,談談自己對部編本新教材的一些認識。
九哥以為,要使用好部編本新教材,要有以下意識:
何為“分解意識”?
分解意識是指,在使用新教材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根據本單元文本的不同特點,將單元教學目標合理地分解、分配下去,從而使本單元的每篇文本在教學時都能從不同層面來實現單元教學目標。
這樣教學的好處是:單元教學目標集中,每篇文本都圍繞單元目標進行教學,避免了語文教學內容的散亂、無序。同時,在單篇文本的處理上,也從“教課文”變成了“教語文”,有大局觀念。
舉個例子。
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四篇課文的編排為例。
這一單元編者共安排了四篇文本《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和《古代詩歌四首》。單元教學目標,在情感上主要體現在“親近自然”“熱愛生活”上;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方面,主要是“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本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還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對于上述的兩個不同層面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上。因為,只要學生能想象出文本中描繪的情景,領略了景物之美,自然就會產生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而知識與能力方面的目標,主要分為兩項:一是如何朗讀,一是揣摩、品味語言。
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分解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
九哥是這樣做的——
關于想象文本中描繪的情景:
《春》是本單元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課文,步子可以邁得小一些。讓學生想象文中每段描繪的畫面,說說你喜歡的內容。
《濟南的冬天》,則是想象文中濟南的“山”與濟南的“水”,從兩個方面想象文本內容,較之前文,要求有所提高。
《雨的四季》主要通過視、聽、嗅等多種感官的綜合來想象畫面,綜合性更強。
至于《古代詩歌四首》則要用文字將想象的畫面描繪出來。從想到寫,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關于重音和停連:
教材的四篇課文,在語句的長短上,本來就是呈階梯遞增的。《春》中短句多一些,重音、停連也相對好畫;《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較長,難度大了一些;《古代詩歌四首》在劃分重音和停連時,則要結合詩歌的節奏來畫。
同時,這幾篇課文,在理解難度上也逐漸增加,劃分重音和停連的難度也是逐步增加的。
關于揣摩和品味語言:
《春》主要揣摩比喻的作用,《濟南的冬天》重心放在擬人上,《雨的四季》要從多種感官的運用上來品味語言的特點,《古代詩歌四首》則要從景與情的關系上體會語言。
這樣一劃分,既保證了單元教學目標能順利落實,又保證了不同課文在教學時有著不同的側重和層級。教學中不僅考慮的是單篇課文的事,更是整個單元的目標落實情況,教的不再僅僅是課文,而是語文。
比較意識是指,對于同一單元中同一體裁的文本,教者要善于比較不同文本的不同特質。從而,既保證了單元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又能照顧到不同文本的不同個性,使教學呈現月印千川,其美不一的特點。
其實,要很好地落實單元教學目標,本身就需要對同一單元中不同的文本進行比較,在理解不同文本特質的基礎上,根據文本自身的特點來有效落實單元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比較意識與分解意識是緊密相連的。
同時,在比較中也能看到不同文本的不同個性,從而使教學各有側重,各有不同。
八上第二單元共有四篇文本:《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列夫·托爾斯泰》以及《美麗的顏色》。
在教學的時候,我們就要先對單元內部的四篇文本進行比較。
《藤野先生》和《回憶我的母親》雖同屬于散文,但是兩者也各有不同。《藤野先生》最主要的特色是反語的運用和文中的“雙線結構”,既為我們刻畫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又回憶了作者自己的一段心路歷程。而《回憶我的母親》則是語言樸實,雖然文中也提及了母親對“我”的影響,但這一條線索并不明顯,文章主要的重心放在對母親形象的塑造上。
《列夫·托爾斯泰》和《美麗的顏色》同是人物傳記。但,在寫法上也是各有千秋。前者主要是繪形傳神,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而后者則主要是運用兩種敘述風格,在引用傳主原話的同時,加入作者合理的想象,以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有了上面的比較,在教學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將各個文本的特色挖掘出來,給學生展現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種不同寫法和思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體會到寫人類文本“月印千川”的大美形象。
另外,在本單元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單元內的四篇文本進行比較,在比較中使學生更加鮮明地感受到不同文本的不同藝術特色。
畢竟,比較是使特色鮮明起來的主要方法。
歸納意識是相對于比較意識而言的。
一方面,我們要善于對同一單元中的不同文本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明確不同文本的不同特質。另一方面,面對同一單元同一體裁,或相近體裁的不同文本,我們也要善于歸納,在歸納中發現這一類文本的共同之處,從而使學生對這一類文本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
比如,上面所說的八上第二單元,雖然可以將其分為寫人的散文與人物傳記兩類。但是,反過來我們要對這一單元進行歸納的話,也會發現這一單元的四篇文本全是寫人的文章。在求異的同時,我們還要求同,和學生一起分析這四篇寫人的文本有什么共同之處。比如,都要以事寫人,都有敘議結合,都有外貌描寫(但是不求全,而求細求傳神)等等。
再如,八上第四單元,《背影》是寫人敘事的散文,《白楊禮贊》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永恒的生命》和《我為什么而活著》是議論性散文,《昆明的雨》是寫景散文。雖然,不同的散文類型有著不同的特點,但是,他們都屬于散文,都重在抒情,都在寫身邊的真人真事,都善于從身邊的小事小物中挖掘出深刻的意義等。這些,也是需要在教學中和學生歸納的。
拓展意識,主要是針對語文新教材構建從課內到課外“三位一體”的閱讀思路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