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三高”,其中有一個就是指血脂高,另外兩個是指高血糖、高血壓;血脂是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類脂的總稱,我們在化驗單上可以看到兩類,甘油三酯和膽固醇類,總膽固醇又分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一般來說高密度脂蛋白相對高一點反而好,可以防止動脈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被稱為是“壞膽固醇”,它負責把膽固醇從血液中運輸到動脈血管壁的粥樣斑塊里,增加動脈硬化;而高密度脂蛋白被稱為“好膽固醇”,把斑塊內的膽固醇運輸出來。低密度脂蛋白越高越容易形成斑塊;高密度脂蛋白較低可增加斑塊的風險。
所以高密度脂蛋白可以幫助清除膽固醇,是好的;而低密度脂蛋白是富含膽固醇的脂蛋白,增加斑塊風險,所以與心腦血管病的關系最為密切,基本上各醫療機構血脂檢查都包括此指標。(可以簡單記憶為高密度的高了好,低密度的低了好)
我們都知道“三高”是不健康的表現,那么血脂高到了一定范圍,就叫做高脂血癥,它有哪些危害呢?血脂高了我們有什么癥狀呢?怎樣才能把血脂降下來? 血脂不高要不要吃完?今晚主要和大家一起探討上面的常見的問題。
無論是膽固醇還是甘油三酯,都是人體內所存在的成分,在維持我們正常身體活動是必不可少。但如果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過低(血脂異常),都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
我們最需要重視的是低密度脂蛋白,因為富含膽固醇,所以它越高,發生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就越大。還有甘油三酯(參與膽固醇合成)嚴重增高時,值大于5.6 mmol/L,會增加急性胰腺炎的風險,急性胰腺炎嚴重時可以導致死亡。
大家可能覺得7、8個甘油三酯已經很高,往往有胰腺炎住院的病人查血脂甘油三酯都20多,大部分是青年人,日常生活飲食無節制(頓頓外賣),加上不運動,血脂高的一塌糊涂。
嚴格來說血脂高是沒有什么特殊的表現,只是有些家族性疾病會出現皮膚或者肌腱黃色瘤,還有些人會出現足跟部的肥厚。這都是血脂異常的特殊性疾病,而大多數人血脂高是沒有特殊不舒服。
血脂異常以后主要是影響體內血管壁的改變,引起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有的人因為血脂高,血液流速減慢,有手麻、腳麻的感覺,還有些人因為長期的高血脂自發胰腺炎以后引起胰腺損傷,得了繼發性糖尿病。
一般生活飲食上有長期吸煙、飲酒、精神緊張、愛吃外賣等不良喜歡的人血脂多數存在異常。也有些是因為疾病或者吃藥而引起的血脂高,例如膽汁淤積性黃疸、甲狀腺功能減退、腎病綜合征、糖尿病等;口服藥所致:例如環孢素、糖皮質激素、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藥等等。血脂高如果出現了特殊疾病表現,已經說明血脂在體內高的時間已經很長,血管肯定或多或少已經出現問題。
非藥物治療:不吃藥的治療方式是降血脂的主要措施,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例如:控制飲食、減肥、戒煙限酒、多食蔬菜和水果、增加運動等)。無論是否吃藥都應該堅持非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常見的藥物有他汀類和貝特類,例如阿托伐他汀鈣、辛伐他汀鈣(至于為什帶個鈣,是為了增加藥物穩定性)、非諾貝特等等;低密度脂蛋白高口服他汀類,甘油三酯高口服貝特類,兩者都高需要聯合用藥。
因為低密度脂蛋白是壞的脂蛋白,所以主要降低它來降低心腦血管發病率。一般建議病人睡前服用,因為我們人體的膽固醇主要在夜間合成,這樣可以增加藥物的利用率,當然部分醫生也主張白天服用,一方面市場藥物作用時間長,再者有些病人晚上飲食、睡覺不規律,放到早上服用也可以,主要是堅持服用。
另外,他汀類藥物會引起肝轉氨酶升高和肌炎,所以需要定期檢測肝功能,有肌肉酸痛或者褐色小便時還要檢查肌酸激酶(肌肉損傷的標志)。
除了血脂明顯異常需要藥物治療以外,有些特殊情況仍需要治療。我們潛意識里覺得血脂異常得吃藥,不高就不用吃藥了,其實并不是這么簡單,你會發現有些胖子血脂正常,而有些人很瘦卻有高脂血癥。
是否需要藥物治療主要取決于病人的具體情況和他身體低密度脂蛋白的多少,化驗單上的正常值對于有些人來說可能沒有太大意義:例如,如果一個人有冠心病或腦梗死,一般主張把他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1.8mmol/L(明顯低于正常值)以下,這時候化驗單上正常值就不在有意義,他是需要應用他汀藥物降脂、穩定粥樣斑塊的治療。所以吃不吃藥還要結合自身情況,每個人身體的血脂標準值不同,那么吃藥的原則也不一樣。
像一些已經有冠心病、腦血管病或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病人,大多數長期口服藥物,一方面可以復查指標,二是可以觀察藥物都副作用;還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者、吸煙、不運動的人也要經常定期檢測。
同時不能因為藥物治療就放松對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多數病人,尤其已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或者糖尿病的人都需要長期用藥。即使一段時間的治療后膽固醇降低到了期望值,也不能自行停藥或者減少劑量,依然會增加心梗、腦梗等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