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書法作品,無論字多大多小,都可視為漢字點畫的組合,都要從一點一畫寫起。因此,歷代書家很重視點畫,把用筆的成功與否,看作書法的關鍵。
點畫的三運筆
點畫的書寫,無論何種書體,無論粗細長短,都有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既 “ 三運筆 ” 。三運筆的要領,按劉熙載的說法是逆入、澀行、緊收。
提按和藏露
用筆的提按,是造成點畫輕重的具體鋪毫方法。輕則用提、重則用按。點畫由輕變重,則用筆由提變按;點畫由重到輕,則用筆從按到提。提和按沒有固定的法則,都是相對的。筆的大小不同,點畫的粗細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區別。按不是體現在簡單的執筆動作里,而是在相互比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點畫里才能顯現。輕按較之于重按為提,低提相對于高提為按。有的點畫先提后按,有的點畫先按后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卻按多于提。提按是用筆的基本之法。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難度。能夠提得起,用筆才能更加靈活,調鋒才更便利和準確。
藏露也是用筆的兩種基本方法。藏是點畫的起處或收處不出現鋒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筆鋒藏在點畫中)的用筆方法,或叫 “ 藏頭護尾 ” 法。這樣的點畫看起來凝重、含蓄。露鋒則與藏鋒相反,使點畫起處直入,收處直出。這種用筆的點畫直率、果敢、飄逸。藏鋒對于點畫頭尾,多為逆峰起筆和回峰收筆;露峰則是順鋒而入和順鋒而出。
中鋒和側鋒
中鋒和側鋒,是指書寫時毛筆的鋒尖行走在點畫中的位置而言,鋒尖近點畫之中的為中鋒,在點畫一邊的為側鋒。中鋒用筆是遣毫在運筆方向的反方向,既筆桿之后側。這樣鋪毫,正副齊用,筆心可在點畫中線(或近中線)上。側鋒用筆是遣毫在筆桿的一側與筆桿同時向一方向行進,有些像掃帚掃地。
中鋒和側鋒寫出的點畫效果是不一樣的。中鋒點畫厚重、圓潤、富有立體感;側鋒點畫就顯得單薄、浮澀和平扁。這是因為中鋒以筆尖著紙鋪毫,注墨實而快,寫出的點畫兩側墨色均勻一致(相對),還由于筆頭的錐形和順鋒使用,點畫的正中線受力大,注墨多,因而點畫圓潤,且呈中間深兩側稍淺的立體效果;側鋒以筆腹著紙,筆尖倒于一側,筆鋒和筆肚之墨含量不一樣,點畫兩側用力也不一致,所以出現浮澀平扁之感。
中鋒是用筆的基本原則,可謂千古不易。龔賢說:“筆要中鋒第一,唯中鋒乃可以學大家。”錢杜說:“作書貴中鋒。”我們當然也要把它繼承下來。但這不是一個死方,在書寫中,側鋒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只要用得好,也會使字增色,甚至會有干脆利落的效果。正如豐坊所言:“用筆必以正鋒為主,又不必太枸,隱鋒以藏氣脈,露鋒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輕重與緩疾
書寫有輕重,也有緩(遲)疾(速),輕與重是點畫形質的兩個方面,既細與粗。也可說是用筆的兩種方法,既提與按。不過這里的粗細或提按不是指某一字或某一點畫的書寫變化,而是指書寫的風格,指用鋒的深淺。周星蓮說: “ 用筆之法,太輕則浮,太重則躓。恰到好處,直當得意。唐人妙處,正在不輕不重之間,重規疊矩,而仍以風神之筆出之。 ” 如顏真卿用筆稍重,氣象豐腴,謂之 “ 筋書 ” ;柳公權用筆略輕,神采挺秀,譽為 “ 柳骨 ” 。看來,用筆的輕重具有重要意義。
緩疾是用筆速度的兩個概念。緩和疾是互為參照的對立的兩種書寫速度。緩就是慢,疾就是快。緩疾都不是一味的,緩中有疾,疾中有緩。緩疾要根據自己的書意審美追求和駕馭毛筆的能力選取。 “ 遲則生研而姿態毋媚,速則生骨而筋絡勿牽,能速而速,故以取神;應遲不遲,反覺失勢 ” (宋曹〈書法約言〉)。 “ 遲以取妍,速以取勁 ” ,這已成為書家共識。但 “ 輕、重、疾、徐四法,唯徐為要。徐者緩也,即留得筆住也。此法一熟,則諸法方可運用 ” (倪蘇門《書法論》)。
使轉和方圓
在書寫的過程中,隨點畫之勢運筆,帶來了運腕方向上的不斷變化。諸多的變化歸納起來,用 “ 使轉 ” 二字便能概括。 “ 縱橫牽制謂之使,鉤環盤紆謂之轉。 ” (王紱《論書》)。點畫的 “ 遣送 ” 為使,點畫的 “ 交接變向 ” 為轉。 “ 使 ” 皆實, “ 轉 ” 有虛, “ 轉 ” 更難。轉筆作用很大,極須用意。它即是換筆,又是調筆,方法也需視情況而變。徐用錫在其《字學札記》里這樣說道: “ 用筆要轉,不轉,恐鋒順行而偏也。或回、或翻、或倒,下筆都是此意。 ” 要知書寫轉多于使,更需用心領會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