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文,在弄明白了目標分解后,就要結合評估報告開始做教學計劃了。而幾乎80%以上的內容都是由DTT開始的。
DTT——Discrete Trial Teaching(分解式教學,又稱回合式教學)
對于DTT,又有一幫居心叵測的家伙在給各路吃瓜群眾們“科普”其種種的“罪狀”。比如用零食做賄賂、刻板、不如居家式的教學,等等等等。
能這么說的,不是學藝不精,就是故意斷章取義的擾亂視聽,從而襯托他自己的歪理邪說。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我就不再吐槽了。
今天就跟大家說說啥是正宗的DTT。
——————分割線——————
首先,先來給DTT正個名。
“DTT依賴獎勵”——那是你沒學過“強化撤銷”。
“DTT死板”——那是你沒學會“生活/游戲泛化”。
“DTT都是手把手”——那是你沒學過“輔助撤銷”。
“DTT孩子不配合”——那是你沒做“目標分解”。
“DTT漫無目的”——那是你沒做評估。
“DTT內容單調”——那是你思維狹隘。
“DTT沒有效果”——那是你學藝不精!
——————分割線——————
DTT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最大密度的進行單點突破。一個優秀的DTT老師可以做到每分鐘6~10個回合。這樣半小時的課程下來,刨去孩子休息、獎勵的時間,可以完成至少150次回合式的教學。如果其中的輔助、代幣、強化物都運用得當的話,這150次“零錯誤(適當輔助)、零秒延宕強化”的教學可以取得的效果是驚人的。(下面視頻是40秒完成了一組4回合的識別顏色訓練,每回合打亂順序并且應用代幣,最后4個代幣換取強化物。)
而且一個熟練的老師可以因地制宜的采取輔助,同時適當的進行輔助的撤銷。下面視頻中共展示了一組6個回合的DTT,分別使用了全肢體輔助(第一回合)——部分肢體輔助(第二三回合)——示意輔助(四五六回合)。完成了輔助侵入程度的遞減,也就是有計劃的輔助撤銷。以此重復了5組(10分鐘左右),我兒子就過了這個課題。然后第二天、第三天再進行相應的復習(每天一組),便將這個技能鞏固了下來。(這只是示范,正常狀態下的輔助撤銷要遠遠比這慢的多,可能十幾個回合才能撤銷一級。)
——————分割線——————
接下來再談談關于強化物撤銷的方式。
首先,我們來認識幾個英文縮寫:
FR1——固定每一回合給一次強化物。
FR2——固定每兩回合給一次強化物。
FR3——固定每三回合給一次強化物。
......
VR2——平均每2回合給一次強化物。
VR3——平均每3回合給一次強化物。
......
其中FR比較好理解,VR需要解釋一下。比如VR3,就是平均3回合給一次強化。比如先是2回合一強化,接著4回合一強化,平均是3。
其中先用FR1、2、3遞減,然后轉為VR2、3、4、5、6
一般減到VR5~6的時候,就可以考慮完全撤銷強化物,或是只給與“社會性強化”了(就是口頭表演,擊掌鼓勵,或是其他非實物的強化物)。
如果你夠用心,還可以用如下的方式記錄不同強化頻次下,孩子的正確率,做到數據化。
——————分割線——————
再說一說我個人在DTT中的一些心得。
首先就是節奏,一定要快。先不用讓孩子理解,當他被輔助和強化建立起正確的反應后,他自然就會理解“你的指令應該怎么完成”了,至于他腦中是如何把命令和反應進行配對的,我們大可不用管。就像你根本不用知道為啥蘋果英文叫apple一樣,反正你看到apple知道是蘋果就行了。
一個正常的三歲半孩子,每天發起的對話量是超過1000次的。我們的孩子有多少?如果每節(半小時)的個訓只有40~50個回合,全天8節課最多也就是400個回合,而且大部分還都是教導者說話為主,遠遠達不到一個NT孩子的標準。這樣豈不是越落越遠?!
而提高速度就要求教導者有足夠的熟練度,這就要進行大量的實操,甚至督導。
為了提高速度,你必須在正確反應后的1秒鐘之內給與強化,我們稱之為“0秒延宕”。
而且在變換教具、打亂順序、更換卡片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迅速。
同時,還必須要根據孩子的完成情況,因地制宜的發起輔助,同時頭腦里還要有“輔助撤銷”的概念。要是撤銷的過快了,導致孩子正確率下降,還要在下一個回合迅速提高一個輔助層級,盡量做到“0錯誤教學”。就是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除此之外,還需要時刻的控制孩子的眼神、注意力、情緒。當發現孩子走神的時候,可以示意強化物,或是進行一些“儀式性動作”比如上面第二個視頻中的那句“立正”,孩子會立刻回轉注意力。
特別要注意的是情緒,如果發現孩子要爆發了。請立刻暫停課題,同時用其他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再想辦法轉回到課題上來。(這里非常考驗一個老師的水平,比如一個孩子一堂課有3個“引爆點”,每次你只有1、2秒鐘的時間去發現和處理,3次都處理得當,這堂課順利的上完。如果其中一個沒處理好,孩子爆掉了,下面的課就不用上了。)
當然,孩子的情緒也跟課題的設置有關。如果“前備技能”不足,孩子很有可能會有情緒。
另外,一般我會在一節半小時的DTT中設置3個正題,和一個復習。復習基本3、4分鐘就過,正題8-10分鐘一個。比如一節課可以設定“兩步指令模仿”、“點數報總數”、“記憶性仿搭積木”這三個課題,再復習昨天的“認知里外”。就是一堂比較理想的課業設置了。
——————分割線——————
另外,針對“DTT教出來的孩子死板”,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在當日的生活、游戲課中將DTT的內容加以泛化。
比如DTT教的是“認知左右”,你可以在游戲中玩《小螞蟻往上爬》。“小螞蟻,往上爬,爬到——(停頓)——左胳肢窩”。然后情緒飽滿的撓癢癢左胳肢窩。要逗的孩子嘎嘎大笑。
玩幾次之后,在你說“左胳肢窩”時,孩子就會下意識的夾緊左臂。歡快中又泛化了DTT的內容。當然類似的游戲內容非常非常多,都是可以泛化教學DTT的所學,大家可以開動腦筋。
——————分割線——————
接下來是DTT中常見的錯誤。
1、重復指令。這是最常見的錯誤!如果孩子沒有反應,可以用平靜的語氣說:“沒關系,我們再來一次”,用以“關閉”本次操作。然后重新發指令,并且輔助其完成、強化。而不要一再的說:“把綠色的給爸爸,快,綠色的,看看哪個是綠色的。來,加油,你可以的,綠色,綠色........”
2、輔助撤銷過快。有些家長急于求成,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不用輔助了。這里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態,輔助降低層級后,要維持一段時間,等穩定了再降。切不可操之過急!
3、輔助過早。比如你要訓練孩子的“一步指令”,你可以說拍拍手,然后示范拍手給孩子。但很多人在說“拍拍手”的時候,同步的做了拍手的動作。即便孩子也跟著做對了,可是到底訓練的是他“聽指令”呢?還是“模仿”呢?這個就是目標不明確了。一個是聽覺反應,一個是視覺反應。如果評估顯示孩子的聽指令技能差,而視覺模仿能力強。那你這樣的提前輔助就顯然是不合理的。
4、平時孩子有求必應。強化物一定得是孩子平時不能輕易得到的東西,如果他哭一哭就能吃到一整袋薯片,誰還會費勁的跟你去做課題,最后還只能吃到一片薯片?
5、前備技能不足。老生常談了,很多家長急功近利。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孩子“竟然還有那么多基礎技能不具備”的現實。老是想著教一些復雜的課題,導致孩子信心崩潰,最后啥也不配合了。
6、一節課設置的內容太多。一般來說我們一節課(半小時)可以設置2-4個課題,我一般是2-3個。有些老師一節課給孩子更換七八個課題,有的是跟著孩子的路子走,他想玩哪個就教哪個,沒有教學計劃。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7、拒絕使用零食作為強化物。很多家長都有這個顧慮,那是你沒有好好研究“強化物撤銷”的計劃。否則,再加上代幣的話,根本就不存在你擔心的這個問題。(參見上面那個統計表格)
8、“我習慣在生活中教”。有些家長奉行在生活中看到啥教啥的策略,這當然是可取的,但是和DTT并不沖突啊。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其他方式的教學能夠達到DTT的密度。
——————分割線——————
DTT不只是可以用來桌面教學。語言,生活技能等都可以用。
舉個例子,以孩子擦屁股為例。你可以先在孩子面前的桌上抹一點大醬,用DTT的方式,輔助、強化孩子用手紙擦拭。然后再把醬的位置抹在側面,之后再抹在身后的椅背上,讓孩子練習反手擦拭。以此類推,每個環節都可以用DTT的方式。
再比如說,孩子練習穿脫衣服。可以先用一只胳膊進出袖子作為一個課題,練會后再增加“套頭”、“拉鏈”等環節。這里面都是可以大量的應用到DTT的。
至于語言方面的DTT應用,我會單獨開一張講解的。
——————分割線——————
DTT由于其強大的不可替代性,現在已經成為了ABA教學中的主力軍。郭延慶教授說:“對于一個能力較差的譜系孩子來說,如果每天的DTT低于2個小時,那基本上都是在浪費時間”。這是他在常春藤論壇上的原話。各位家長,現在知道為啥DTT是你必備的技能之一了吧?還不擼起袖子趕快去實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