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自閉癥者在梭狀回臉孔區(大腦中負責辨認與解讀臉孔的區域)顯示的活動很少,但杏仁核的活動很多,這代表焦慮。注視臉孔通常會使他們焦慮,特別是注視一個人的眼睛的時候,但這是情緒資料的豐富來源,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大部分自閉癥的孩子在辨別情緒、乃至于要理解別人的感受、意圖的部分會有困難,從而影響孩子社交的能力。
以筆者自身的經驗來說,我從小就知道自己個性比較內向,即使現在因為工作的關系,需要經常和家長、老師溝通互動,但是只要我意識到要看對方眼睛時,還是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長到現在30多歲了,回臺灣老家跟媽媽一起拜訪友人的時候都還是常常會被提醒要打招呼、要看人。所以小的時候很不喜歡過年,因為過年就會被迫要去跟長輩拜年,也因為是被強迫的關系,所以只要找到機會,就會偷偷溜走、騎自行車跑得遠遠......。直到后來發現到拜年拿到紅包可以買零食、玩具后,有了動機,才開始愿意配合去拜年。
因此以下介紹的技巧就會以孩子的動機為優先,讓家長在自然的情境下引導孩子眼神接觸,避免孩子因為焦慮更逃避與人互動。
親子共游-孩子跑到終點找媽媽擁抱,有些媽媽會蹲到跟孩子相同的高度
首先我們要先調整好自己,才能讓孩子更容易
配合我們:
1. 配合孩子的高度。
2. 建立注意:
孩子頭轉走時,不需要用手將頭轉過來,可
以移動自己的身體到孩子的視線范圍。也可
以讓自己變得更活耀 :利用夸張的表情及肢
體動作來引起孩子的注意。使用視覺或聽覺
的道具,如敲敲桌子發出聲響、手上拿著孩
子感興趣的物品,重點放在孩子主動去注視
,減少大人的肢體協助。
誇張的肢體動作可以吸引孩子共同注意
3. 在互動時,加入等待的時間:還是要有點耐心,有些時候孩子比較慢熱,多給他一些時間,讓他有機會不需要協助就能和你互動。
4. 保持互動,直到達到你期待的回應,但是還是要記住不要因為心急而生氣、責怪孩子,孩子本來就會焦慮了,負面的情緒只會讓孩子更緊張、更不舒服,從而產生逃避或其他行為問題。
在這過程中,難免有不順利的地方,導致我們會出現情緒,以下幾點給家長參
考,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1. 接納孩子的特點、個性。
2. 相信孩子不是故意的。
3. 我們也可以暫停一下,問題不一定要今天解決。
溝通的時候,語速要緩慢,且限制語句的長度,孩子能說幾個字就以此標準為限。
1
多利用自然情境,在家可以在孩子想吃的點心、想玩玩具的時候,要求孩子眼神注視,一有眼神接觸就立即增強孩子,幫助孩子建立連結,而且在給孩子的時候要稱贊并標明出我們想要的目標行為,例如小寶很棒,有看媽媽眼睛。此外,記得每次只給一點、玩一下,事先需要跟孩子說明清楚,要拿走玩具前也要先預告,這樣才可以練習很多次。
如果一段時間沒有注視,可以慢慢增加更多的提示來引導,切勿一開始就說要看眼睛:
1. 發出個聲音:如欸、敲敲桌子。
2. 看哪里?看什么?
3. 看眼睛、看OO的眼睛、要吃餅干要看眼睛......
2
在給孩子物品時,不要馬上放手,孩子拿不到、拉扯之后,覺得奇怪時會抬頭看你一下,這時候就可以立刻放手給他,并且伴隨上個步驟的稱贊方式。
漸漸沒問題之后,接下來就可以慢慢延長注視的時間:
1. 看著說:謝謝才放手。
2. 看著說:我要OO,給他之后一樣說完謝謝才放手。
3. 看著說:請給我OO,給他之后一樣說完謝謝才放手。
(以此類推,慢慢增加要說話的量,自然就延長注視的時間。)
3
利用孩子喜歡的活動,請他聽你下指令,說完才可以拿物品,例如玩具、圖卡等。下指令的時候如果沒有看你,就停止下指令,有看才開始說話,如此反覆。熟練之后才開始練習兩步、三步指令,例如先拿OO,再拿OO;先拿OO,再拿OO,最后拿OO。甚至也可以請孩子重復你的指令,慢慢延長注視的時間。
經過筆者多年的經驗,慢慢體會到:我們要先了解并且接納孩子的特點,從而改變我們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做法;利用自然的情境營造出互動的機會,不要刻意的為了練習而練習;也不要認為可以一蹴可及,要配合孩子學習的步調,不要因為心急而開始對孩子責備、批評,那樣只會讓我們離目標越來越遠。
溫柔的堅持對的方式,相信孩子也能朝著目標邁進!
參考資料來源:歐緹斯特教學理念、自閉癥行為問題的解決方案-促進溝通的視覺策略-Linda A Hodgdon著、專注的力量<丹尼爾?高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