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甘肅慶陽19歲的女孩,因為逃不出被班主任侵犯的夢魘,選擇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媒體都在批判看客的無情,教育的缺位,罵制度的不公,對女孩的逝去表示惋惜。
我也很想發聲,可我總在想,除了高聲疾呼、譴責批判之外,還能做些什么?
我們當然要有斗流氓的勇氣,拼盡全力保護孩子,想方設法讓他們遠離傷害。可是,現實世界對誰都不會永遠美好,早早晚晚都會遇到不公、歧視、甚至虐待,傷害或小或大。
我們在譴責或懲罰施害者的同時,更應該思考的是,怎么幫助被傷害的孩子跨過心里那道傷痕。
很久之前,有位媽媽問過我,女兒被好朋友惡意排擠、散布謠言,感到非常苦惱,怎么應對?
我一直對自己當時的回答不太滿意,心里惦記了很久,今天的文章也算是對她更好的回答,希望她能看到。
1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法則叫“野馬結局”。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經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不管野馬怎樣暴怒、狂奔,吸血蝙蝠始終不依不饒,一定要吸飽再走。
野馬拿這些“吸血鬼”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后被活活折磨死。
很多人都以為,因為吸血蝙蝠把野馬的血吸光了,導致了野馬的死亡,可實際上,動物學家研究發現,這些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非常少,對野馬來說根本不足以致命。
而真正導致野馬喪命的,是它們被蝙蝠盯上以后的暴怒和狂奔。
換句話說,吸血蝙蝠只是野馬死亡的誘因,而野馬對這一誘因的反應,才是造成它們死亡的直接原因。
吸血蝙蝠固然可惡,但野馬因為別人的過失傷害了自己,更顯得可惜。
2
甘肅慶陽女孩輕生后,她的這封長達幾千字的控訴狀,看得我淚目,但是也讓我感到深深地心痛。
她這樣寫道:
“他撲過來抱住我不松開,我渾身無力,我很害怕,然后他抱住開始親我的臉,吻我的嘴巴,咬我的耳朵,手一直在我背后亂摸,想撕掉我的衣服。我嚇懵了。
我才這么小我還期待考上大學,我還對未來充滿著美好的向往。那一刻,一切都沒有了,我只感覺到了無邊的黑暗、恐懼、羞辱還有惡心。我以為我這一生都要被毀了。”
我讀到了敗類老師的惡心齷齪,更讀到了女孩深深的恐懼和絕望,被猥褻等于一切都沒有了,這一生都要被毀了。
所以,雖然后來她有尋求過老師的幫助,有跟校長投訴過,也曾努力通過法律程序還自己一個公道,但還是患上了抑郁癥。2016年10月到2018年1月,先后四次自殺......
因為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這些我們聽過的、看到過的“野馬結局”還有很多......
6月5日,南京萬達女高管徐毓,開會時受排擠,在自己監督建成、剛開業第4天的萬達茂前,跳樓身亡。
6月10日,合肥一位媽媽因無法忍受家人冷落,爬上33樓準備自殺,最終在孩子的哭求下放棄輕生。
2016年9月,英國布拉福一名年僅11歲的男孩阿薩德,因遭受高年級生的霸凌,在新學期開始短短3周后在家中自殺死亡。
......
3
心理學里還有個非常著名ABC的模型,可以解釋我們在面對傷害時的情緒困境。
在這個模型中,A指的是事情的本身,可以理解為前因。C指的是人們面對事實時的各種反應,可以理解為后果。
很多人都以為是事實A引起C這一后果,卻不知道其實中間的B——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才是問題的關鍵。
如果,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消極的,那我們就會出現消極的情緒,做出傷害自己的消極行為。
如果,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是積極的,就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說,雖然前因A相同,但是并不一定說會出現同樣的后果C,因為中間還有個B(研究中常常被叫做中介變量)。
其實,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認知不同,后果也會不同。
就像哲學家艾比克·泰德說的這樣:我們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我們看待事情的觀點困擾。
4
道理看似很簡單,但輕描淡寫地勸解一個飽受傷害、身心俱疲的人:“你要積極點,勇敢點,努力控制自己情緒。”是很不負責任的態度。即使是面對受到輕微傷害的孩子,也不能這么簡單粗暴。
我們要幫助他理清情緒問題的根源,拋去消極的認知,轉換積極的視角。具體說來,有這樣幾個步驟:
一、發現非理性信念
如果大家留心,就會發現每一個劇烈的情緒困擾背后其實都潛藏著一種悲觀化了的思維模式。
類似于這種用陳述式或條件式表達的語氣。比如,孩子說:
好朋友之所以排擠我、散步我的不好傳聞,是因為我不好,哪里做錯了。
學習不好被同學笑話,我的一生沒希望了。
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幫助他分析情緒困擾,并找出到底是哪種非理性信念在作祟。
二、消除非理性信念
一旦我們找到了自己存在非理性信念,接下來就是要消除它們,以便向孩子證明它們是多么荒謬。
怎么證明呢?有這幾種方法:
拋出可比性案例:“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會開心嗎?”
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會開心嗎?如果那些有同樣遭遇不幸的人都能過得很好,那說明我們的問題并沒有那么嚴重。
除了跟有著相同遭遇的人比之外,還可以和那些遭遇到更大困難的人相比,通過比較,告訴孩子這種不幸其實并不能阻止我們快樂生活。
比如,在孩子受到同學排擠事件中,講述名人小時候類似被排擠的故事。
探索其他可能性:“即使面對不幸,我就不能為自己(他人)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嗎?”
告訴孩子,生活不止一面,除了學習,還有很多領域可以尋找快樂和意義。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看看歷史上、新聞報道里那些盡管遭受不幸,但是還能夠在其他領域發揮自己才能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從他們身上得到一些啟發。
接受存在性:這就是生活
有時候,現實真的很難讓人接受,但這就是生活。
無論孩子怎么努力,他都不可能被所有同學喜歡,都有可能被有些同學排擠、甚至攻擊。對于無能為力的事情,有時候只能教孩子學會接受,生活就是這樣。
第三步:樹立理性觀念
最后,我們要在第三階段幫助孩子樹立一種理性信念來代替非理性信念。
理性觀念的建立可以幫助孩子阻止悲觀化的情緒產生,也可以讓人變得成熟和堅強。
比如,孩子在受到不公正對待時,要讓他明白“這絕對不是我的錯,錯的是他們”,“我不能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跟他講講野馬和吸血蝙蝠的故事。
有了理性的觀念,以后不管生活發生什么變化,孩子都會把憂慮和沮喪拋在腦后。
參考資料:
1.《讓人生停止灰暗的藝術》
2. 《情緒自控力》
3. 《整理情緒的力量》
川媽說說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很多困擾我們的事情,在“智慧”面前會一點即破、豁然開朗。
而這些智慧,可能是別人的經驗,更可能是各學科的研究成果。這就是學習的意義吧。
后面我會把一些能跟我們養娃相關的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等有意思有啟發的研究成果,陸續分享給大家,做一個“養娃必知法則系列”,不知道大家是否期待?
就像今天的“野馬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