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 |
2008-05-11 |
![]() 一、泰山石刻的種類及形制 泰山石刻的種類繁多,從細目上分不下30余種。但從形制上分,大致可分為石碣、石闕、碑刻、摩崖碑刻、墓志、經幢、造像記及石造像、畫像石和題名題詩題記等9種。 (一)石碣:是指上小下大,上圓底平,周身為圓或方圓,文字環(huán)刻于四周的一種石刻。石碣的形狀,是古人依據山的形狀而刻意模飾形成的。石碣的形制最早見于先秦,唐初發(fā)現的所謂《石鼓》,系當時許多學者訛以為“鼓”,實為石碣。 石碣的形制主要存在于秦代,漢以后則極少見,至東漢石碣已被碑刻所代替,故后人往往把碑與碣混而為一,簡稱“碑碣”。 (二)石闕:是指古代宮殿、祠堂或墳墓前所建的高柱形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兩臺之間留有空缺以為通道,故名“闕”。徐鍇《說文解字系傳》:“蓋為臺于門外,人君作樓觀于上,上圓下方。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以其懸法,謂之象魏。”可見闕、觀、象魏,三者異名而同物,皆為大門的標識物,后因以闕為宮門的代稱。秦漢以后的闕,皆以石雕成,中為闕柱,其下有座,闕柱之上有頂蓋石,頂蓋石之上有頂柱石。頂蓋石多為覆斗形,類似四阿頂式屋頂,華麗者多刻有紋飾。 石闕的形制出現比較早,春秋初即有闕。就全國來說,漢代及魏晉南北朝期間的石闕,今尚存不少,但至今未見到隋唐以后的石闕。 (三)碑刻:指刻有文字的方形或長方形的豎石。許慎《說文》云:“碑,豎石也。” 此解不甚明確。《后漢書?竇憲傳》李賢注云:“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此說甚明。 碑的起源,最晚始于周代。初始的碑,主要用作拴牲畜、測日影計時或墓葬下棺時置轆轤用,與后世的刻辭碑有明顯差別。 專為刻辭而設碑始于東漢。刻辭碑的中間部分稱碑身,這是刻辭碑的主體,主要用于鐫刻銘文。碑身的正面稱“碑陽”,背面稱“碑陰”,兩個側面稱“碑側”。碑文一般刻于碑陽,立碑人與贊助者銜名及施資錢數刻于碑陰。有的碑文太長,碑陽刻不完的亦可刻于碑陰或碑側,也有的只刻碑陽,碑側、碑陰不刻任何文字。碑的頂部稱“碑額”、或“碑首”,主要用以題刻標題。標題一般都是篆書,稱“篆額”;亦有隸書或楷書者,稱“題額”。碑首的形狀不一,常見的有圭首、圓首或方首,華麗者為螭首。碑的最底部稱碑座,或稱碑趺,主要用以穩(wěn)固碑身。質樸的多為方座或梯臺形座,華麗的多刻有紋飾或為龜趺。 古代刻辭碑的形制受官階和社會地位的制約。柳宗元敘唐代葬令時云:“凡五品以上為碑,龜趺螭首;降五品為碣,方趺圓首。”泰山現存的碑刻,凡皇帝或省布政使以上官員所立,大都龜趺螭首,且形制高大華麗。 (四)摩崖碑刻:所謂摩崖,是指利用天然壁刻文記事的石刻。 摩崖石刻是我國出現最早的一種石刻形式,遠在商周以前已有之。秦始皇所刻的7處刻石中,碣石一刻很可能是摩崖石刻。泰山現存的石刻中,摩崖石刻占57%以上,重要的如唐《紀泰山銘》摩崖石刻、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宋摩崖》和元《天門銘》摩崖石刻等,其他刻于自然石上的題名、題記、題詩,幾乎遍布泰山上下。 摩崖石刻有它自身的顯著特點。從制作方面看,既能就地取材,費省功倍,簡便易行,免卻伐山采石之勞,又富有天然之美,增名山大川之壯麗。從內容方面看,內涵豐富,無所不包,或頌德,或記事,或題名題記,或題詩,皆可刻于摩崖之上。故泰山的摩崖石刻至今不衰,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居五岳之首。 為整理方便計,凡刻有長篇銘文的摩崖石刻,一律稱“摩崖碑”;凡刻辭較短的題名、題記、題詩,一律稱“題名”、“題記”、“題詩”刻石。 (五)墓志:即埋于墓穴內,用以表彰死者功德、標明死者生卒年月及身份的石刻。墓志之制始于魏晉,極盛于唐,宋以后逐漸衰落,而正式以“墓志”為名始于北朝。 墓志的形制初無定制,有圭首似碑的,有圓首似碣的,有方板者,有長板者,也有陰及側并刻銘文的。后逐步定型為方板,縱橫一般為二三尺。泰山現存北魏羊祉墓志,長寬皆82厘米,刻文44行,滿行45字。初始的墓志本無蓋,有蓋的墓志始于北魏,盛于隋唐。 墓志之制所以起源于魏晉時期,溯其原因,主要由于當時的官府屢申禁碑之律所致。 (六)經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多建于寺觀。其形制一般上有蓋,下有座,中間以八棱石柱為幢身。其幢蓋八角出獅頭,口銜纓絡,或配以垂縵、飄帶等圖飾,蓋頂置寶瓶。幢身多為八棱柱體,八面刻經文,多為《尊勝陀羅尼經》,亦有建幢不刻經者。座多為圓形,刻蓮花紋,有仰蓮、覆蓮之分。泰山岱廟先后收存經幢七座,其中一座無文字,不知建于何代,今存岱廟天貺殿前西側。另一座為唐廣明二年建,刻贊語、尊勝陀羅尼經序和咒語等,原立肥城市幽棲寺,1977年收存岱廟,今存岱廟碑廊。其他5座皆五代時物,經文多剝蝕,原在資福寺,今收存岱廟漢柏院。 經幢之制,始于隋,盛于唐,至宋元逐步衰落。它是研究佛教文化的寶貴資料。 (七)石造像:是指佛教用巖石雕鑿的各種佛像。在形式上,可分三種類型: 摩崖造像:即把佛像鑿于崖壁上,就山壁鑿石為龕,佛像雕于龕內。有的配以題名、題記,或刻于其下及兩側。上雕鑿佛像,稱“石窟造像”。龍門石窟和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皆為此類。 碑式造像:亦稱“造像碑”,即將佛像刻于碑石上,有的刻于碑的一面,有的刻于碑的二面或四面,其佛像或立或坐,或有龕,或無龕,碑之下層一般刻造像題記、題名。 還有一種石造像,既不刻于崖壁上,也不是刻在碑石上,而是把一塊巖石雕成佛像后,直接置于殿堂內。石像之下一般置以方形石座,石座周圍刻造像題記、題名。這種造像現存完整的不多,泰山現僅存3處造像底座及造像記,其石像早不知所在。 造像之風始于北魏初,盛行于北魏至唐代中葉,五代至宋初此風稍息,宋以后的造像不多見。從現存眾多的造像資料看,造像人有多有少,少者一人,多者幾十人甚至幾百人,有的是佛教徒,有的是皇親國戚或朝中重臣,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 泰山現存的石造像數量不多,但種類不少。有的尚完整無缺,有的石像早毀,僅存造像題記。為了整理方便計,凡保存完整的稱為“石造像”,凡僅存題名題記的,則單稱“造像記”。 (八)畫像石:是指將圖像用平面線刻或浮雕的方法刻于巖石之上的一種石刻。其題材主要有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和古代生產、生活等情節(jié),內容十分廣泛。畫像石的形式始于西漢,極盛于東漢后期,東漢以后則極少見,故又稱“漢畫像石”。其分布區(qū)域主要在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河南南陽、湖北襄樊地區(qū)、四川中部地區(qū)、陜西北部和山西西北等地區(qū)。泰安的畫像石資料也十分豐富,現存岱廟畫像石廊的62塊畫像石,皆東漢時物,分別出土于泰安市內的肥城、大汶口、舊縣和夏張。 (九)題名、題記、題詩石刻:此類石刻大都刻于自然石上,僅個別刻于碑石上,其內容多為題名、題記或題詩,涉及面十分廣泛。在自然石上刻題名題記始于漢代,唐始盛,宋以后大為發(fā)展,至今不衰,泰山現存的石刻中,57%以上屬此類石刻。其中唐代以前的多剝失或被后人覆蓋,今尚存1處唐刻。宋刻多被明人覆蓋,今尚存40余處。其余皆明清及近現代作品。
二、泰山石刻的價值及分布 泰山的石刻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以源遠流長、品味高著稱于世,是研究歷史和書法鐫刻藝術的寶貴資料。從石刻的年代看,自秦至今,代代相繼,各有佳作,前后延續(xù)達2200多年。從石刻的品味看,有的為帝王親制,有的出自重臣或名流之手,大都文辭優(yōu)美,書體高雅,制作精巧,基本體現了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面貌。從歷史角度看,銘文所記事件,大都能與歷史記載相印證或補史之缺,而且都與泰山的興廢有關。從其藝術構思看,有的點石成景,有的點題意境,有的因石賦感,有的借景寓情,可謂意境契合,構思巧妙,為森林公園的規(guī)劃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從藝術風格看,有的順石勢而飛舞,有的隨山勢而奔騰,有的著石蒼古,有的灑脫飄逸,有的端莊嚴肅,有的活潑生動,真可謂百花齊放,洋洋大觀。就其書體而論,真、草、隸、篆,各體具備,毆、柳、顏、趙,應有盡有,構成了一部生動的書法藝術發(fā)展史。不言而喻,研究書法鐫刻藝術,不能不研究泰山的石刻;研究歷史,特別是研究泰山發(fā)展史,不能不讀泰山的碑文。有人稱“泰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縮影”,實不為過。 在泰山轄區(qū)內,現存歷代石刻一千六百多處,主要分布在岱廟、登山盤路兩側、岱頂、后石塢及王母池、普照寺、三陽觀、玉泉寺等寺觀內外。與泰山相關的徂徠山和靈巖寺、四門塔附近,也存有相當數量的石刻。其具體分布狀況是:岱廟現存石刻273處,其中碑刻148處,經幢6座,墓志6塊,漢畫像石62塊,館藏46件,造像記4處。紅門景區(qū)(自岱宗坊至壺天閣)現存石刻222處,其中碑刻149處,摩崖碑刻2處,題名、題記、題詩71處。中天門景區(qū)(自壺天閣至朝陽洞)現存石刻188處,其中碑刻4處,題名、題記、題詩184處。南天門景區(qū)(自朝陽洞至后石塢)現存石刻358處,其中碑刻22處,摩崖碑刻4處,石造像一處,石闕一處,題名、題記、題詩330處。竹林景區(qū)(包括普照寺、五賢祠、烈士祠、三陽觀和扇子崖)現存石刻165處,其中碑刻97處,經幢一處,題名、題記、題詩67處。玉泉寺現存石刻10處,其中碑刻8處,墓塔2座。桃花峪現存石刻4處,其中碑刻3處,題名1處。靈應宮現存碑刻11處。掃帚峪現存碑刻1處。靈巖寺現存石刻365處,其中碑刻120處,題名、題記、題詩245處。四門塔現存石刻471處,其中碑刻68處,題名、題記、題詩56處,造像記46處,石造像301尊。徂徠山現存石刻56處,其中碑刻21處,題名、題記、題詩33處,摩崖經刻2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