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歷史上的愛玉名人,估計都能想到乾隆皇帝,雖然歷代帝王多以玉為美,但真正做到嗜玉成癖樂此不疲的當首推乾隆。
清朝是中國玉器制作的一個高峰,特別是乾隆時期,這時的玉雕不僅有中國的傳統玉器,還引進了外域的玉質藝術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痕都斯坦玉器。
紀曉嵐還曾說過 “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可見其重要地位。
皇家玉——痕都斯坦
痕都斯坦這個名字不是地名,也搜不到,因為他是乾隆皇帝自己發明的。
他撰的文章里記載,北印度與巴基斯坦一代進貢的玉器,要命名為“痕都斯坦玉”,中國玉匠做的就叫“仿痕都斯坦玉”。
依我們現在的審美看,痕都斯坦玉就是有著濃厚異域風情的、伊斯蘭風格的玉器。
清·仿痕都斯坦嵌銀寶石珍珠帶扣
痕都斯坦玉器與傳統玉器的雅致意蘊完全不一樣,更追求玉材純凈,富貴華麗,會在玉器上嵌飾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各色寶石。
痕都斯坦玉整體多是誘明或半誘明狀的,有的玉友可能會疑惑,這不是薄胎嗎?沒錯,痕都斯坦玉器就是薄胎這種工藝下的玉器類別,而薄胎工藝早在唐代就已出現了。
薄胎玉器
01
可以做多薄?
“薄胎玉器到底多薄?”相信這是很多玉友的疑問,一般來說古代薄胎能將胎壁厚度控制在1毫米作用,現代玉雕則能創造出0.5毫米甚至更薄。
“空、飄、細、巧”是薄胎玉器的特點,由于胎體薄,拿在手上又輕又巧,如同浮云一般,所以乾隆皇帝稱贊它:“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
因為薄胎玉器薄而輕,放在水上會飄,不會沉入水中,還被人稱為“水上飄”。
02
薄胎之難
“撫外影瞻內”,就是說從外面就能看到玉器的里面,這就是薄胎玉器的魅力。
因為薄胎工藝非常復雜,損壞率很高,據說乾隆時期工匠造成一個,乾隆皇帝就會賦詩一首,乾隆的800首賞玉詩里,關于痕都斯坦玉器只有60首。
薄胎雕刻工藝難度大,技術性強,薄胎的坯體薄,制作過程中極易破裂,這就要求玉雕師有高超的操作技藝和心理素質。
而且要達成“透亮”的效果就必須要“掏膛”,將實心的玉料掏空,壁身只有一兩毫米,可見薄胎之難得。
03
工藝美?天然美?
有人認為,薄胎的美并不是玉石之美,而是工藝復雜的美。
但不論是薄胎還是痕都斯坦玉,工藝的傳承總是不斷創新的,古代的薄胎只能達到1毫米,現代能0.5毫米,要是用機器可能會更薄,所以它的美并不在“薄”。
現代的薄胎玉器更講究的是將“薄”與雕刻的紋飾融合。
因為薄胎是“透”的,通過光影的變化會有不同的效果,如同深淺濃淡不同筆觸的水墨畫在玉上洇開,這也是現代薄胎玉器的魅力之一。
那么,對于薄胎的技藝和痕都斯坦玉器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