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了解心衰,早期識別、早期干預是改善患者結局的重要手段。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一組由于任何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損的復雜臨床綜合征,心衰作為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和終末階段,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1],已成為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心臟病相關死亡原因[2]。據統計,在我國≥35歲居民中,加權后心衰患病率為1.3%,即大約1370萬人患心衰[3]。 心衰根據發生的時間、速度、嚴重程度可分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數據[4]顯示,我國心衰住院患者的年平均住院次數為3.3次,平均住院天數9.7天,年人均住院費用29746元。這提示心衰已給我國帶來巨大的公共衛生負擔。臨床上通常將原有慢性心臟疾病基礎上逐漸出現心衰癥狀和體征的情況定義為慢性心衰,并依據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不同,將心衰分為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數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數輕度降低的心衰(HFmrEF),3種心衰類型的定義(見表1)[5]。注:*表示B型利鈉肽(BNP)>35ng/L和或N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125ng/L;**表示E/e’(舒張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舒張早期二尖瓣環運動速度)≥13,e’平均值<9cm/s。另外還需要提出的是,美國心衰學會(HFSA)聯合歐洲心臟病學會心衰協會(HFA)、日本心衰學會(JHFS)發布的《心力衰竭的通用定義和分類共識》[5]還最新提出了射血分數改善的心衰(HFimpEF)這一概念,具體是指基線LVEF≤40%,LVEF比基線增加≥10%,第二次測量時LVEF>40%。然而HFimpEF是HFrEF患者隨訪過程中的診斷,并不適合于新發心衰的診斷,不歸為正式分類,其作為HFrEF的一個亞類也許更符合臨床實踐,也同樣值得臨床重視。作為一種臨床綜合征,心衰的癥狀或體征是由于心臟結構和/或功能異常引起,同時還會出現利鈉肽水平升高和/或肺或全身充血。根據心衰的發生、發展過程,可以將其分為4個階段[5],分別為A期(心衰風險期)、B期(心衰前期)、C期(心衰期)以及D期(心衰晚期)。不同階段的心衰在癥狀及心臟結構和/或功能均有所差異[5]:- A期(心衰風險期):患者有心衰風險但目前或既往并無心衰癥狀或體征,也沒有心臟病的結構或生物標志物證據。存在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已知接觸過心臟毒性物質、心肌病家族史陽性或遺傳性心肌病等危險因素人群屬于這一類[5]。
- B期(心衰前期):患者當前或既往無明顯心衰癥狀或體征,但存在結構性心臟病或心功能異常證據,或利鈉肽水平升高。患病人群多存在左心室肥厚、無癥狀的心臟瓣膜病以及以往有心肌梗死史等情況[5]。
- C期(心衰期):患者目前或既往存在由于心臟結構和/或功能異常引起的心衰癥狀和/或體征。患病人群多存在結構性心臟病伴氣短、乏力、運動耐量下降等情況[5]。
- D期(心衰晚期):患者在休息時有嚴重的心衰癥狀和/或體征,盡管接受了指南指導的管理和治療(GDMT),但仍反復住院,對GDMT不耐受,需要接受高級治療,如考慮心臟移植、機械循環支持或姑息治療。主要人群為因心衰反復住院且不能安全出院的患者、需要長期靜脈用藥的患者、等待心臟移植或使用心臟機械輔助裝置的患者[5]。
目前的心衰分期能夠避免患者出現癥狀之前就過早地被定義為心衰,并進一步明確了生物標志物在定義結構性心臟病和亞臨床心臟病患者中的作用。《2018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6]早已提出了“早期識別、重在預防”的心衰防治新理念。由目前的心衰分期也可以看出,指南指導的心衰治療越來越關注其危險因素及病因管理。如果在出現早期心衰信號時,不能及時識別并給予干預,則會導致患者病情不斷發展、加重,從而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早期心衰患者,由于其心臟本身的代償和儲備功能,一般日常活動并無特殊感覺,但當機體活動量增大或需要提高運動量,則易出現勞力性呼吸困難或疲乏表現[7]。具體來說,當原心功能正常或慢性心衰穩定期患者出現原因不明的疲乏或運動耐力明顯減低,以及心率每分鐘增加15~20次時,則可能是左心功能降低或心衰加重的最早期征兆[7]。另外,患者在短時間內體重劇增,出現明顯的浮腫現象以及尿量減少也是重要的識別癥狀[7]。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心衰患者體重增加可能早于顯性水腫出現,觀察到患者體重短期內明顯增加、尿量減少、入量大于出量時則提示液體潴留,需要及時調整藥物治療[7]。目前國內外指南[6,8]均推薦盡早啟用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及醛固酮受體拮抗劑(MRA)來改善HFrEF患者癥狀及改善預后。尤其是達格列凈等SGLT2i類藥物在HFrEF治療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DAPA-HF研究[9]結果顯示,在HFrEF標準治療基礎上,加用達格列凈可顯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心衰惡化風險26%,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18%,還可以顯著降低全因死亡風險達17%。目前全球心衰的發病率正不斷增長,在充分了解心衰的前提下,早期識別癥狀并給予相對應的干預措施,從源頭阻斷心血管事件鏈,是降低心衰的發病風險,控制或延緩疾病進展的重要手段。
[1]Heidenreich PA,et al. Circ Heart Fail. 2013 May;6(3):606-19. [2]郝佳夢,等.射血分數保留型心力衰竭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 世界中醫藥, 2021, 16(11):6.[3]Hao G,et al. Eur J Heart Fail. 2019 Nov;21(11):1329-1337. [4]王華,等.中國循環雜志,2022,37(03):215-225.[5]Bozkurt B,et al. Eur J Heart Fail. 2021 Mar;23(3):352-380. [6]楊杰孚, 王華, 柴坷. 2018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亮點[J].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 2018, 16(12):4.[7]中華醫學會,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等. 慢性心力衰竭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9, 18(10):936-947.[8]McDonagh TA, Metra M, Adamo M, et al. 2021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Eur Heart J. 2021 Oct 14;:]. Eur Heart J. 2021;42(36):3599-3726.[9]John J.V. McMurray, David L. DeMets, Silvio E. Inzucchi,etc.The Dapagliflozin And Prevention of Adverse-outcomes in Heart Failure (DAPA-HF) trial: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J].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2019審批編號:CN-110096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
僅供醫學界平臺推送,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不得轉發或分享非醫療衛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