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六 咽喉論(二)
[卷第三十六] 治口舌生瘡諸方
夫手少陰心之經(jīng)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jīng)也。脾氣通于口。腑有熱。乘于心脾。氣沖
治口舌生瘡。連齒斷爛痛。宜服玄參散方。
玄參(三分)川升麻(三分)獨(dú)活(三分)麥門冬(三分去心)黃芩(三分)黃柏(三分)草(三分炙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治心脾臟熱。應(yīng)口舌生瘡破裂。唇蹇赤色。升麻泄熱散方。
川升麻(一兩半)射干(一兩半)黃柏(二兩銼)大青(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玄參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苦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
治口舌瘡。攻胸中皆生瘡。薔薇根散方。
薔薇根皮(四兩)黃柏(二兩銼)川升麻(二兩)生干地黃(五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溫含咽。
治口舌生瘡。連頰腫痛。升麻散方。
川升麻(半兩)芎(一分)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雞腸草(三分)大青(一分)甘草(半兩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用半錢。于瘡上貼之。日可三五度。瘥。先于瘡腫處針出惡血。用
治口舌生瘡。宜用龍膽煎方。
龍膽(一兩去蘆頭)黃連(一兩去須)川升麻(一兩)槐白皮(一兩)大青(一兩)苦竹葉上件藥。細(xì)銼。以水二升。煎至半升。去滓。入蜜攪令勻。更煎成膏。用涂口瘡。日三四度
又方。
青黛(一錢)細(xì)辛(一分)黃柏(一分銼)地骨皮(一分)密陀僧(一分)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取少許。貼于瘡上。有涎即吐之。
治口舌瘡。止痛散方。
鉛霜(一分)白礬(一分燒灰)黃柏(一分末)麝香(一錢)上件藥。都研為散。每于有瘡處貼少許。有涎即吐之。日可三五度瘥。
治口舌生瘡。赤腫疼痛。含黃柏煎方。
黃柏(一兩銼)烏豆(一升)上件藥。以水二升半。煎至五合。去滓。入寒食餳一兩。蜜一兩。龍腦少許。更煎稀稠得所
治口舌瘡。鉛霜散方。
鉛霜(一分)龍腦(半錢)滑石(一分)上件藥。細(xì)研為散。每用少許。貼瘡上。有涎即吐卻。神驗(yàn)。
治口中疳瘡。神秘含山李子煎丸方。
山李子根(亦名牛李子)薔薇根(野外者良)右二味。各細(xì)銼五升。以水五升(斗)煎半日以來(lái)。取汁。于銀器中盛。以重湯煮。如無(wú)銀器
又方。
胡粉(一兩)牛黃(一錢)上件藥相和。安在銚子中。于暖灰上。研令勻細(xì)。少少含之。瘥。
治口舌瘡。宜含石膽丸方。
石膽(一分)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膩粉(一分)上件藥。都細(xì)研為散。煉蜜和丸。如雞頭實(shí)大。綿裹一丸含。有涎即吐之。
治口舌瘡。腫痛不止。黃柏丸方。
黃柏(一兩末)蟾酥(一分)黃丹(一分)上件藥。都研為末。端午日午時(shí)合。用蒸餅和丸。如綠豆大。綿裹一丸。夜后含。有涎即吐
治口舌瘡。杏仁丸方。
杏仁(四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爛研)膩粉(半錢)上件藥。同研。丸如皂莢子大。綿裹一丸。含咽津。
治口舌瘡腫。石膽丸方。
石膽(三錢)黃柏(一分末)蟾酥(少許)上件藥。同研令細(xì)。以面糊和丸。如皂莢子大。每度取一丸。用水化破。以篦子取少許。涂
治口舌生瘡赤爛。宜含化麝香丸方。
麝香(一分細(xì)研入)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川升麻(三分)黃芩(三分)浮萍草(三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取一丸。綿裹含化。咽津。
治口舌瘡。爛痛不瘥。含化丸方。
黃丹(二兩)蜜(一兩)上件藥。相和。以瓷盞納盛。坐在水銚子內(nèi)。慢火煮一炊久。用綿濾過。都入瓷盞內(nèi)。再煮
又方。
上取蟾酥。濕和。以綿惹。日曬干。剪半寸含之。有涎即吐出。或牙疼即咬之。立瘥。
治口舌瘡赤爛。宜用此方。
薔薇根(三兩去泥土)上細(xì)銼。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含冷吐。日三五度效。
治口及舌上生瘡爛。宜服此方。
牛膝(一兩去苗)上細(xì)銼。以水一中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滓。放溫時(shí)時(shí)呷服。
又方。
斫桑樹。取白汁涂之瘥。
治口舌生瘡。胸膈疼痛。宜服此方。
上焦炒豉。細(xì)研為末。含之一宿。瘥。
治口舌生瘡。含杏仁丸方。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研)膩粉(一分)浮萍草末(一分)上件藥。相和細(xì)研。丸如櫻桃大。每取一丸。綿裹。含咽津。
又方。
黃丹(半兩)舍上黑煤(半兩細(xì)研)上件藥。入蜜調(diào)。用瓷盞盛之。以文武火養(yǎng)。候成膏。涂瘡上立效。
又方。
膽子礬(一分)干蟾(一分炙)上件藥。研為末。每取小豆大。摻在瘡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口。水盡為度。
又方。
黃芩(一分)五倍子(一分)蟾酥(半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實(shí)大。每取一丸。含吐津。以瘥為度。
又方。
上取蝸牛。去殼細(xì)研。涂瘡上。有涎即吐之。不過三兩上驗(yàn)。
又方。
上以黃柏含之瘥。
又方。
上以白礬。少許含之瘥。
又方。
上以石膽少許。含之瘥。
[卷第三十六] 治口瘡久不瘥諸方
夫口者。脾脈之所通。舌者。心氣之所主。若經(jīng)絡(luò)否澀。氣血壅滯。則生于熱。熱毒之氣。
治心脾風(fēng)熱積滯。口舌生瘡。齒齦內(nèi)爛。經(jīng)久不瘥。宜服升麻散方。
川升麻(半兩)黃連(半兩去須)羚羊角屑(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玄參(半兩)黃微炒)牛蒡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治口數(shù)生瘡。連年不瘥。薔薇根散方。
薔薇根(一兩去泥土)黃芩(三分)地骨皮(三分)桔梗(三分去蘆頭)白蘞(三分)川大分銼)黃(三分銼)葛根(三分)石龍芮(三分)栝蔞根(一兩)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一錢。以米飲調(diào)下。日三四服。
治口瘡久不瘥。牛蒡子散方。
牛蒡子(一兩微炒)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稍熱細(xì)細(xì)含咽之。
又方。
浮萍草(一分末)黃丹(一分)麝香(一錢細(xì)研)上件藥。都研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含化一丸。
治口瘡久不瘥。疼痛不可忍。硫黃煎方。
硫黃(一分細(xì)研)麝香(一分細(xì)研)雄黃(一分細(xì)研)朱砂(一分細(xì)研)干姜(一分炮裂研上件藥。都研令勻。其蜜用水一大盞。調(diào)以蜜。絹濾過。于湯碗內(nèi)。與諸藥相和。入重湯內(nèi)
治口舌久生瘡。含藥取瘥。蝦蟆散方。
赤背蝦蟆(二分涂酥炙微赤)地龍(三分微炒)麝香(一錢)上件藥。都搗細(xì)羅為散。每取少許含。有津勿咽之。蝦蟆地龍。端午日者良。兼治疳瘡。
治惡口瘡久不瘥。白礬散方。
白礬(一分燒灰)黃藥末(一分)膩粉(一分)麝香(一錢)上件藥。都細(xì)研為散。每取一字。摻在瘡上。以意加減用之。
治口舌生瘡。久不瘥。浮萍煎膏方。
浮萍草(一兩)川升麻(一兩)黃柏(一兩)甘草(一兩半生用)上件藥。細(xì)銼。和勻。以豬脂一斤。同于銀鍋中。以文火煎至半斤。濾去滓。膏成。每服
治久口中瘡疼痛。吃食不得。含杏仁丸方。
杏仁(三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甘草(一分生用)黃連(一分去根)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取如杏仁大。綿裹含之。有涎即吐之。日三服。夜一服。以瘥為度
治口舌上瘡。久不瘥。蘆薈散方。
蘆薈(二分)土鹽綠(三分)胡粉(三分)真珠末(半兩)蝸牛殼(半兩炒令黃色)波斯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都研令勻。先用甘草湯漱口洗瘡。以帛裹干。然后摻藥于上。或以蜜
治口瘡久不瘥。宜用此方。
牛膝(三兩去苗)生荷根〔二(三)兩〕側(cè)柏葉(一兩)上件藥。細(xì)銼。以綿裹。用酒三升。浸一宿。微火煎三五沸。溫含冷吐。
又方。
石膽(一分)雄黃〔一(半)分〕膩粉(一分)上件藥。都細(xì)研。以蟾酥和丸。如芥子大。臨臥時(shí)含一丸。吐津口中熱。痛勿訝。
治口瘡久不瘥。及口舌腫痛。含化丸方。
白礬黃丹附子(生末)舍上黑煤(以上各一分)上件藥。同細(xì)研。入白蜜拌和。如煎。用竹筒盛。飯甑上蒸之。飯熟為度。每取櫻桃大。含
又方。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用)膩粉(一錢)石膽(一分細(xì)研)上件藥。用蟾酥一錢。以湯浸潤(rùn)。和丸。如綠豆大。每度凈嗽口了。含一丸。吐出涎。即瘥
治久口瘡。及內(nèi)疳瘡。石膽膏方。
石膽(一分細(xì)研)密陀僧(半兩細(xì)研)蜜(三兩)上件藥。相和。于銀器中。慢火熬成膏。每用少許。涂瘡上。咽津立效。
治口瘡多痰涎久不瘥。含化雌黃丸方。
雌黃(一分細(xì)研)蟾酥(半分)上件藥相和。以瓷器盛。于飯甑內(nèi)蒸一炊。熟久候冷。看得所。丸如粟米大。綿裹一丸。含
治口瘡。經(jīng)久腫痛赤爛。不能下食。石膽散方。
石膽(半分)麝香(半錢)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研)膩粉(一錢)上件藥。同研令勻。每取少許。摻于瘡上。良久。吐出涎水。瘥。
治口瘡久不瘥。乳香含化丸方。
乳香麝香白膠香黃丹細(xì)辛川升麻垢膩頭發(fā)生干地黃(燒灰)皂莢(燒灰)雄上件藥。搗羅為末。先以油三合。入頭發(fā)煎令化。用綿濾過。再煎油令熱。下黃蠟。次下諸
又方。
蟾酥(半分)麝香(半分)上件藥。同細(xì)研為丸。如粟米大。用綿裹一丸含之。有涎即吐卻。
治口瘡久不瘥。石膽丸方。
石膽(一分)乳香(一分)黃丹(半分)密陀僧(一分)上件藥。細(xì)研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酸棗大。每服一丸。綿裹含之。
又方。
人中白(半兩燒赤)膩粉(半兩)上件藥同研為末。煉蜜和丸。如皂莢子大。每取一丸。綿裹含之。有津即吐之。
治積年口瘡。五靈脂含化丸方。
五靈脂(一兩)杏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黃丹(半兩炒令紫色)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用生蜜調(diào)令得所。每取少許。涂于瘡上。有涎即吐之。
治口生瘡久不瘥。至咽喉當(dāng)中者。角蒿散方。
角蒿燒灰。每取少許。敷于瘡上。有汁咽之。不過一宿瘥。
[卷第三十六] 治重舌諸方
夫舌者心之候也。脾之脈起于足大趾。入連于舌本。心脾有熱。即熱氣隨脈波于舌本。血脈
治重舌口中涎出。水漿不收。牛黃散方。
牛黃(一分)龍腦(一分)朱砂(一分)太陰玄精(二兩)上件藥。同細(xì)研為散。每度用藥半錢。先于重舌上。以鈹針。鈹破出血。用鹽湯漱口。然后
又方。
用簸箕舌燒為灰。細(xì)研。以溫酒調(diào)下一錢。
又方。
用伏龍肝研如粉。以牛蒡汁調(diào)敷之。效。
又方。
用蛇蛻皮燒灰。研令細(xì)。以少許敷之。效。
治重舌滿口。半夏酒方。
右以半夏二十枚。水煮了。炮及熱。用好酒一升浸。密封頭。良久。取酒乘熱含之。冷即吐
治重舌口中涎出。宜服此方。
上取蒲黃敷舌上。良。
又方。
上取田中蜂房。燒灰細(xì)研。以好酒和。薄敷喉下。立愈。
又方。
驢乳(一升)豬乳(一升)上二味相和。煎至半升。不計(jì)時(shí)候。服半匙。
又方。
上取赤小豆。搗羅為末。以醋和。涂舌上。
[卷第三十六] 治木舌諸方
夫脾脈絡(luò)于舌。舌者心之候。若臟腑壅滯。心脾積熱。邪熱之氣。隨脈上沖于舌本。則令
治心脾熱毒。生木舌。腫澀妨悶。宜服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犀角屑(三分)射干(三分)川升麻(三分)玄參(二分)大青(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三(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治心脾壅熱。生木舌。腫脹。宜服玄參散方。
玄參(三分)川升麻(三分)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犀角屑(三分)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三)錢。以水一大(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治木舌熱腫。漸大滿口。宜含馬牙硝丸方。
馬牙硝(三分細(xì)研)鉛霜(半兩細(xì)研)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白礬(半分燒灰)大陰玄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治熱毒攻心脾。致生木舌。腫痛。兼咽喉不利。射干散方。
射干(三分)漏蘆(三分)川升麻(三分)當(dāng)歸(半兩)桂心(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又方。
犀角屑(一兩半)黃芩(一兩半)漏蘆(一兩)川升麻(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羚羊角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又方。
上用鯉魚薄起作片子。貼于舌上。易之便消。
又方。
上取煤。以醋調(diào)涂舌上。常出涎沫。又涂之。以舌如故即止。
[卷第三十六] 治舌腫強(qiáng)諸方
夫手少陰為心之經(jīng)也。其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jīng)也。其氣通于口。太陰之脈。起于足大趾脹。凡舌腫強(qiáng)。此患人皆不識(shí)。或錯(cuò)治即殺人。其患甚急。但看舌下。自有噤蟲形狀。或似螻蛄
治舌腫強(qiáng)。牛黃散方。
牛黃(三分細(xì)研)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漢防己(三分)犀角屑(一分)兩)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入牛黃研令勻。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
治腹中虛熱。舌木強(qiáng)直。口吻兩邊痛。舌上有瘡。咽食不得。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二兩去苗)川升麻(二兩)梔子仁(二兩)赤芍藥(二兩)木通(二兩銼)黃芩(一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每于食后溫服。
治舌腫滿口。不得語(yǔ)。煎含蟲湯方。
蟲(七枚微炒)鹽(一兩半)上件藥。以水一大盞。同煎五七沸。含冷吐勿咽。日三五上瘥。
治舌強(qiáng)不能言語(yǔ)。白礬散方。
白礬(一分燒灰)桂心(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用少許敷舌下。即語(yǔ)。
治舌忽熱硬腫。逡巡塞悶殺人。宜服此方。
上取釜底上煤。和鹽等分。細(xì)研為末。表里涂舌。良久消瘥。
又方。
上以烏賊魚骨。蒲黃等分。搗羅為末。每用少許。涂舌上瘥。
治舌卒腫起。如吹脬。滿口塞喉。須臾不療。即殺人。宜用此方。
上以指。沖決舌下兩邊皮。亦可以鈹?shù)镀浦3鲅蟆4躺嘞聝蛇吤}。血出數(shù)升。及燒鐵箸
治舌暴腫。宜摻藥方。
干姜(一分)半夏(一分湯浸七遍去滑)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用少許。摻在舌上。以瘥為度。
[卷第三十六] 治口舌干燥諸方
夫手少陰心之經(jīng)也。其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jīng)也。其氣通于口。腑臟虛熱。熱氣乘心脾。經(jīng)也之經(jīng)也。苦腹中滿
治心胃中客熱。唇口干燥。或生瘡。杏仁散方。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麥門冬(一兩去心)赤茯苓(一兩)黃連(一兩去根)炙微赤銼)薔薇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淡竹葉十四片。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
治風(fēng)熱口中干燥。舌裂生瘡。宜服栝蔞根散方。
栝蔞根(三分)牛黃(一分細(xì)研)白僵蠶(半兩微炒)白蘚皮(半兩)子芩(三分)滑石(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入牛黃研令勻。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煎淡竹葉湯。調(diào)下二錢。
治心脾壅熱。口舌干燥。兼煩渴。牛黃丸方。
牛黃(三分細(xì)研)黃連(二兩去根)黃芩(一兩)芎(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梔子仁(一兩)馬牙硝(一兩細(xì)研)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朱砂(半上件藥。搗羅為末。同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彈子大。每于食后。及夜臨臥時(shí)。
解壅毒。退風(fēng)熱。治口舌干燥。甘露丸。
寒水石(二斤燒令通赤攤于地上出毒一宿)鉛霜(三分細(xì)研)馬牙硝(三兩細(xì)研)龍腦(三上件藥。搗羅為末。再入乳缽內(nèi)。研令極細(xì)。用糯米飯和丸。如彈子大。每于食后。以新汲
治口舌干燥煩熱。宜服甘草丸方。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人參(三分去蘆頭)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烏梅肉(三分微炒)栝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含一丸咽津。
治口舌熱干燥。生姜煎丸方。
生姜汁(一合)甘草(半兩炙微赤搗為末)棗膏(三十枚)蜜(五合)杏仁(一兩湯浸去皮上件藥。以慢火煎令稠。丸如雞頭實(shí)大。常含一丸。咽津。
又方。
川升麻(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黑豆(五十枚炒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白蜜五合。生地黃汁五合。以慢火煎成膏。丸如雞頭實(shí)大。常含一丸
治上焦煩熱。口舌干燥。心神頭目不利。宜服含化丸方。
石膏(半兩細(xì)研水飛過)寒水石〔半兩(斤)研如面〕白蜜(半斤)上件藥。以水四大盞。煎取一大盞半。綿濾過。入蜜同煎令稠。丸如雞頭實(shí)大。常含一丸咽
又方。
麥門冬汁(五合)蜜(三合)棗肉(三十枚)上件藥。相和。納瓷瓶中。于飯甑上。蒸一炊久。取出。每服一茶匙。含咽津。
[卷第三十六] 治口吻瘡諸方
夫足太陰為脾之經(jīng)。其氣通于口。足陽(yáng)明為胃之經(jīng)。手陽(yáng)明為大腸之經(jīng)。此二經(jīng)脈。并夾于肥瘡
治口吻生瘡。杏仁散方。
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鉛霜(半分)麝香(少許)上件藥。先研杏仁令細(xì)。次入鉛霜麝香。研令勻。用少許敷瘡上瘥。
又方。
亂發(fā)(燒灰一分)故絮(燒灰一分)黃連末(一分)干姜末(半分)上件藥。細(xì)研為末。每用少許敷瘡上。不過三四度瘥。
又方。
黃連(一分去須搗為末)膩粉(半分)上件藥。都研令勻。每用少許敷瘡上瘥。
治口吻惡瘡。黃連散方。
黃連(一分去須)干姜(半分炮裂)上件藥。搗羅為末。每用少許敷瘡上。不過三上瘥。
又方。
以楸樹葉炙干。碾為末。用敷瘡上瘥。
又方。
用黃柏以蜜涂炙。碾羅為末。敷瘡上效。
治口吻生白瘡。宜用此方。
上用檳榔二枚。燒灰細(xì)研。敷瘡上立瘥。
又方。
上用人中白。和少許麝香。同研令細(xì)。敷瘡上瘥。
又方。
上用楸樹白皮。濕搗貼瘡上。三四度瘥。
又方。
上掘取經(jīng)年葵根欲腐者。燒作灰。及熱敷之。
[卷第三十六] 治口臭諸方
夫口臭者。由五臟六腑不調(diào)。壅滯之氣。上攻胸膈。然腑臟之燥腐不同。蘊(yùn)積胸膈之間。而
治口臭細(xì)辛散方。
細(xì)辛(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桂心(一兩)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熟水調(diào)下一錢。
又方。
桂心(一兩)木蘭皮(一兩)芎(一兩半)沉香(一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暖酒調(diào)下一錢。
治口臭。去熱毒瓦斯。調(diào)和臟腑。含香丸方。
雞舌香(一兩)藿香(半兩)零陵香(三分)甘松香(半兩)當(dāng)歸(半兩)心(半兩)木芷(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入麝香研勻。煉蜜和丸。如楝實(shí)大。常含一丸。咽津。
治口臭令香。止煩散氣。宜服此方。
肉豆蔻(一兩去殼)丁香(一兩)藿香(一兩)零陵香(一兩)木香(一兩)白芷(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治口氣升麻散方。
川升麻(三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防風(fēng)(三分去蘆頭)本(半兩)細(xì)辛(一分)白芷香(三分)甘松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取一錢。以綿裹含咽津。
治口氣五香丸方。
沉香(三分)丁香(三分)薰陸香(三分)黃連(三分去須)鬼臼(半兩去須)麝香(一分角屑(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清漿水十丸。日三四服。
治口臭穢。常服丁香丸方。
丁香(半兩)甘草(一兩半炙微赤銼)細(xì)辛(二兩半)桂心(三分)芎(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煎竹葉湯下二十
又方。
芎(一兩)白芷(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棗肉兼入。少煉了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水下二十丸
又方。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芎(一兩)白芷(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每用一錢。以綿裹含咽津。日三五度瘥。
又方。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松根皮(一兩)瓜子仁(一兩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熟水下二十丸。
治口臭及齒。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兩半)細(xì)辛(半兩)本(半兩)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芎(半兩)甘草(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每用少許敷齒齦上。即瘥。
治口臭及齒腫痛。丁香散方。
丁香(二十枚)白礬(一兩半燒灰)香附子(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末。先以鹽揩齒。后用藥少許涂之。
又方。
上用細(xì)辛煮取濃汁。熱含冷吐瘥。
又方。
香薷(一斤)上銼。以水一斗。煎取三升。熱含冷吐。
又方。
上用干甜瓠子。搗羅為末。蜜和為丸。如半棗大。每日空心。凈漱口了。含一丸。兼取少許
又方。
上用大豆。熬令焦。及熱以醋沃。取汁含之。效。
[卷第三十六] 治唇瘡諸方
夫脾與胃。令足陽(yáng)明之經(jīng)。胃之脈也。其經(jīng)起鼻環(huán)于唇。其支脈入絡(luò)于脾。脾胃有熱。氣發(fā)
治唇吻生瘡。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亂發(fā)灰(一兩)故絮灰(一兩)干姜(一兩)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取敷于瘡上。
治唇瘡方。
上取東壁上土。細(xì)研敷之。
又方。
上取胡粉細(xì)研敷之。
又方。
上取胭脂油調(diào)涂之。
又方。
上取蜣螂燒灰。細(xì)研敷之。
又方。
上取鹽豉。湯浸一宿。后漉出。爛研涂之。
又方。
上取大麻子。燒灰細(xì)研。用井華水調(diào)涂之。
又方。
上取白礬。燒灰細(xì)研。和胡粉敷之。
又方。
上取葵根。燒灰細(xì)研。敷之。
又方。
上取干蟾。燒灰細(xì)研。敷之。
[卷第三十六] 治緊唇瘡諸方
夫脾與胃合。胃為足陽(yáng)明。其經(jīng)脈起鼻環(huán)于唇。其支脈入絡(luò)于脾。脾胃有熱。氣發(fā)于唇。則謂之緊唇。亦名沈唇也。
治緊唇瘡久不瘥。涂硫黃膏方。
硫黃(一分細(xì)研)白礬灰(一分細(xì)研)朱砂(一分細(xì)研)水銀(一分)麝香(一分細(xì)研)黃上件藥。和水銀。于瓷缽中研。用臘月豬脂。和如泥。先拭唇含凈。然后以膏涂之。
治緊唇瘡。疼痛不可忍。胡粉膏方。
胡粉(三分)黃連(三分去須)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麝香(一錢細(xì)研)上件藥。搗羅為末。用臘月豬脂。調(diào)令得所。每以少許。涂于瘡上。
治唇緊面腫。宜用此方。
上用馬齒菜。搗取汁涂之。立瘥。
治緊唇。宜用此方。
上取綠礬。于熨斗內(nèi)熬。候沫盡。研為末。醋調(diào)涂于帛子上貼之。至來(lái)日去卻藥。安蔥白皮
又方。
上用亂發(fā)。蜂房。及六畜毛等分。燒作灰。研為末。貼于瘡上。若以豬脂和涂亦佳。
又方。
上以故青布。緊卷燒令燃。于斧上拄取汗出。拭取涂之。兼治唇黑腫痛癢。
又方。
上用干蠐螬。燒作灰。細(xì)研。和豬脂。臨臥涂之。
又方。
上以鱉甲及頭。燒令煙盡。細(xì)研敷之。日三五上瘥。
又方。
上用黃蠟貼之一宿。瘥。
又方。
上用自死螻蛄。燒作灰。細(xì)研敷之。瘥。
又方。
上用故青布。燒灰細(xì)研。每服。水調(diào)一錢服之。
又方。
上用松脂。炙令軟。貼瘡上瘥。
治唇口生瘡。宜用此方。
晚蠶蛾(一分)上碾為末。每取少許。敷瘡上瘥。
治唇邊生瘡。經(jīng)年不瘥。宜用此洗湯方。
上取八月藍(lán)葉十斤。絞取汁。洗之。不過三日瘥。
治唇黑腫。疼痛不可忍。涂藥方。
上用大錢四文。于石上磨。以臘月豬脂。磨取汁涂之。不過數(shù)遍瘥。
又方。
上以蛇蛻皮。燒灰細(xì)研。用生油調(diào)涂之。
又方。
上以蟹肚底白皮。燒作灰。細(xì)研敷之。
又方。
上取鯉魚血。磨墨涂之。
[卷第三十六] 治唇生腫核諸方
夫足陽(yáng)明為胃之經(jīng)。其支脈環(huán)于唇。入絡(luò)于脾。然脾胃為表里也。脾胃有風(fēng)熱。邪氣乘之。
治唇上生惡核腫。由脾胃風(fēng)熱壅滯。獨(dú)活散方。
獨(dú)活(三分)川升麻(三分)沉香(三分)桑寄生(三分)連翹(三分)犀角屑(三分)漢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治風(fēng)熱在脾胃。唇生腫核。結(jié)聚不散。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兩)白蘞(三分)玄參(三分)木通(三分銼)羚羊角屑(三分)漏蘆(三分)分銼)枳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治唇生腫核。涂貼方。
松脂(半兩)川大黃(一分)白蘞(一分)赤小豆(一分)胡粉(一分)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以雞子清調(diào)。涂貼于上。
治脾胃熱毒。唇上生結(jié)核腫痛。松脂膏方。
松脂(一兩)白膠香(一兩)薰陸香(一兩)蠟(一兩)當(dāng)歸末(一兩)甘草末(一兩)豬上件藥。先以慢火煎脂令沸。次下松脂白膠薰陸香蠟。候銷。濾去滓。入地黃汁更煎。令
又方。
用刀鋒決破核。出卻惡血瘥。
[卷第三十六] 治唇口面皴諸方
夫唇口面皴者。為寒時(shí)觸冒風(fēng)冷。冷折腠理。傷其皮膚。故令皴劈。經(jīng)絡(luò)之氣。諸陽(yáng)之會(huì)。而受風(fēng)邪。故得風(fēng)冷而皴劈也。及冬時(shí)。以暖湯洗面。及向火外。假熱氣動(dòng)于腠理。而觸風(fēng)冷。
治脾熱唇焦枯。無(wú)潤(rùn)澤。宜服生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半升)生天門冬汁(半升)葳蕤(二兩)細(xì)辛(一兩)甘草(一兩生銼)芎(上件藥。細(xì)銼。綿裹。酒浸一宿。以豬脂二斤。煎令藥色焦黃。綿濾去滓。納鍋中。后下地
治唇面皴。宜用此方。
蠟(半兩)羊脂(半兩)甲煎(一合)紫草(半分銼)朱砂(半兩細(xì)研)上件藥。先將蠟于銅鍋中。微火煎稍溶。入羊脂。煎一沸。次下甲煎紫草朱砂等。更煎三兩
治遠(yuǎn)行唇口面皴方。
上用豬脂熟煎。以合器盛。每至夜間。常涂唇及面上。或于野宿睡臥。唇面不皴。
治冬月唇干拆。血出方。
上用桃仁爛搗。以豬脂調(diào)涂于唇上效。
[卷第三十六] 治耳聾諸方
夫腎為足少陰之經(jīng)。而藏精而氣通于耳。耳宗脈之所聚也。若精調(diào)和。則腎臟強(qiáng)盛。耳聞五脈。令聾也。手太陽(yáng)厥而聾者。其候聾而耳內(nèi)氣滿也。
治耳聾燒腎散方。
磁石(一兩燒醋淬七遍細(xì)研水飛過)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巴戟(一兩)川椒(一兩去目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用豬腎一只。去筋膜。細(xì)切。蔥白薤白各一分。細(xì)切。入散藥一十
治耳聾疼痛。宜服此方。
干百合(二合)上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后。以溫水調(diào)下一錢。
又方。
雞屎白(二合凈擇熬令黃色)黑豆(半升炒令黃熟)上件藥。以無(wú)灰酒三大盞。投于藥中。良久。濾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三二里。一服盡。
治耳聾灌耳方。
鵝毛翎根筒(七莖)燈心(七莖)木通(一兩)地龍〔二(三)條〕上件藥相和。燒為灰。細(xì)研。每用半錢。以生油調(diào)。傾入耳中。便用綿子塞耳。且側(cè)頭臥。
治耳聾立效。塞耳丸方。
松脂(半兩)杏仁(一分去皮尖)巴豆(半分去皮膜)椒目末(半兩)蔥汁(半合)上件藥。都爛搗如膏。捻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
又方。
桃仁(一分湯浸去皮)松脂(一分)椒目末(半分)巴豆(七枚去皮心)上件藥。搗爛如膏。捻為棗核大。綿裹一丸塞耳中。三日一易之。
又方。
松脂(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大麻子仁(三分)薰陸香(三分)食鹽(三分)上件藥。和搗如膏。丸如棗核大。納于耳中。日一度換之。
又方。
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熟)甜葶藶(一分隔紙炒令紫色)鹽末(一分)上件藥。搗研令細(xì)。以少許豬脂合煎。丸如棗核大。以綿裹塞耳中。
又方。
鯉魚腦(四兩)防風(fēng)(一分去蘆頭)菖蒲(一分)細(xì)辛(一分)附子(一分去皮臍生用)芎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以魚腦煎成膏。丸如棗核大。綿裹納耳中。日一易之。
又方。
附子(一分炮裂去皮臍)甜瓜子(一分)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上件藥。和搗令熟。綿裹如棗核大。塞耳中。日一換之。
又方。
生地黃(一兩半)杏仁(七枚湯浸去皮尖令黑)巴豆(二枚去皮心炒令紫色)印成鹽(一兩上件藥。熟搗。煉蠟和丸。如棗核大。針穿透。納耳中。日二三度換之。
又方。
雄黃(一分)硫黃(一分)上件藥。都研。以綿裹納耳中。以瘥為度。
又方。
蝸牛子(一分)石膽(一分)鐘乳(一分)上件藥。同細(xì)研。用一瓷瓶盛之。以炭火燒令通赤。候冷取出。研入龍腦少許。每用油引藥
又方。
烏驢乳(一合)皂莢(半挺為末)蠟(一兩)上件藥。相和。于銚子內(nèi)熔成膏。堪丸即丸。如棗核大。用針穿透。安耳中一宿。至來(lái)日看
又方。
巴豆(五枚去皮)蠟(少許)上件藥。用蠟裹巴豆。穿透兩頭。安耳中。一日一易瘥。
治耳聾及通耳。宜用此方。
人中白(一分)地龍(一條干者)上件藥。搗羅為末。取小驢兒尿一合。和調(diào)。以瓷盒盛之。滴少許在耳中。立瘥。
治耳聾無(wú)不效方。
地龍(三條)鹽(少許)上二味。貯在蔥葉中。自化為水。用點(diǎn)耳中。三五日即瘥。
又方。
韭子(一分微炒)頭發(fā)(一分燒灰)巴豆(半分去心皮)上件藥。同研令細(xì)。綿裹塞耳中。三日一換。
又方。
蓖麻子(五十枚去皮)大棗(五枚去皮核)上件藥。搗熟以人乳和丸。如棗核大。綿裹納耳中。每日一易。以瘥為度。
又方。
菖蒲(一寸)巴豆(一枚去皮心)上件藥。和搗。分作七丸。綿裹塞耳中。日換一丸。
又方。
生螃蟹(一枚)上搗碎絞取汁。點(diǎn)耳中瘥。
又方。
龜(一枚凈洗)上用漆盤中養(yǎng)之。合卻經(jīng)宿。候有尿。即取滴入耳中。瘥。
又方。
鯽魚膽(一枚)烏點(diǎn)脂(一分)生油(半兩)上件藥。相和令勻。納蔞蔥管中。一七日后傾出。每用少許。滴于耳中瘥。
又方。
上以鵝膏一合。旋用少許滴耳中瘥。
又方。
牡荊子(一升搗碎)上件藥。以酒五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盡。三十年聾者皆瘥。
又方。
上以竹筒盛鯉魚腦。蒸之令烊。冷即用滴耳中。
[卷第三十六] 治耳風(fēng)聾諸方。
夫足少陰腎之經(jīng)。宗脈所聚。其氣通于耳。其經(jīng)脈虛。風(fēng)邪乘之。風(fēng)入于耳之脈。使經(jīng)氣否
治風(fēng)虛耳聾。宜服磁石散方。
磁石(二兩搗碎水淘去赤汁)防風(fēng)(三分去蘆頭)羌活(三分)黃(一兩銼)白芍藥(一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以水一大盞。入羊腎一對(duì)。切去脂膜。用藥末四錢。同煎至四分
治風(fēng)虛耳聾啾啾。黃散方。
黃〔一(二)兩銼〕當(dāng)歸(二兩銼微炒)桂心(二兩)芎(二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芍藥(二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納羊腎一只。去脂膜。切開。入生姜一分。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
治風(fēng)虛耳聾。頭腦旋悶。四肢不利。山茱萸散方。
山茱萸(一兩)薯蕷(一兩)菖蒲(一兩)土瓜根(一兩)甘菊花(一兩)木通(一兩銼)心)沉香(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同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又方。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桂心(一兩)五味子(一兩)木香(一兩)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二錢。空心以暖酒調(diào)服。夜臨臥時(shí)再服。
治風(fēng)虛耳聾。由腎臟不足。風(fēng)邪入于經(jīng)絡(luò)。致四肢羸瘦。腰背強(qiáng)直。耳無(wú)所聞。蓯蓉丸方。
肉蓯蓉(二兩湯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山茱萸〔二(三)分〕石斛(三分去根銼)磁石(二兩子(三分炮裂涂酥炙微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空心。以酒下三十丸。
治風(fēng)虛。耳中鬧。便聾不聞人語(yǔ)聲。磁石浸酒方。
磁石(五兩搗碎水淘去赤汁)山茱萸〔一(二)兩〕木通(一兩)防風(fēng)(一兩去蘆頭)薯蕷甘菊花(一(一兩炮裂銼)上件藥。細(xì)銼拌和。用生絹袋盛。以酒二斗。浸經(jīng)七日后。每日任性飲之。以瘥為度。
治風(fēng)虛耳聾。羊腎羹方。
黃(半兩銼)羊腎(一只去脂膜切)杜仲(半兩去粗皮炙微黃銼)磁石(五兩搗碎水淘去上件藥。都以水三大盞。先煮磁石。取汁二大盞。去磁石。下黃等。文煎。取一盞半。去
[卷第三十六] 治勞聾諸方
夫勞聾者。是腎氣虛乏故也。足少陰腎之經(jīng)。宗脈之所聚。其氣通于耳。勞傷于腎。則宗脈輕。
治勞聾腎氣不足。耳無(wú)所聞。宜服熟干地黃散方。
熟干地黃(一兩半)磁石(一兩搗碎水淘去赤汁)桂心(一兩半)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茯苓(一兩)芎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先以水一大盞半。入羊腎一對(duì)。去脂膜。切。煎至一盞。去腎。
治勞聾腎氣虛損。耳無(wú)所聞。宜服菖蒲散方。
菖蒲(一兩)菟絲子(一兩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桂心(一兩)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溫酒調(diào)下一錢。空心及晚食前。各二服。
治勞聾。臟腑久虛。腎氣不足。肌體羸瘦。腰腳無(wú)力。宜服薯蕷丸方。
薯蕷(一兩)熟干地黃(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桂心(一兩)天門冬(一兩半去心干)遠(yuǎn)志兩酒浸三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
治勞聾。腎氣虛損。腰腳無(wú)力。面黑體瘦。小便滑數(shù)。宜服肉蓯蓉丸方。
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菖蒲(一兩)磁石(一兩燒令赤醋淬七遍搗碎研水飛茸(一兩兩去皴皮炙微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晚食
治勞聾。羊腎附子丸方。
附子(一兩半炮裂去皮臍)磁石(一兩燒令赤醋淬七遍搗碎研水飛過)牛膝(一兩去苗)菟兩去心)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羊腎五對(duì)。去脂膜。細(xì)切爛研。入酒三升。于銀鐺中。微火煎如膏。得。
治勞聾腎虛。或耳中常聞鐘磬風(fēng)雨之聲。宜服補(bǔ)腎磁石丸方。
磁石(二兩燒令赤以醋淬七遍搗碎研水飛過)鹿茸(二兩去毛涂酥炙微黃)附子(一兩半炮兩水淘去赤兩半)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晚食
治勞聾。塞耳。菖蒲散方。
菖蒲(半兩)山茱萸(半兩)土瓜根(半兩)牡丹皮(半兩)牛膝(半兩去苗)附子(半兩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用半錢。用綿裹塞耳中。一日一易之。
[卷第三十六] 治耳久聾諸方
夫足少陰腎之經(jīng)。宗脈所聚。其氣通于耳。勞傷于腎。宗脈虛損。血?dú)獠蛔恪轱L(fēng)邪所乘。
治耳久聾鳴。或有汁出。皆由腎虛。致多年不瘥。宜服鐵漿酒方。
故鐵(三十斤燒令赤以水五斗潰鐵三宿澄清)菖蒲(七斤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柘上件藥。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三斗。釀如常法。候酒熟即開。用磁石三斤。搗羅
治久聾宜服此方。
菖蒲〔三(二)分〕羊腎(一對(duì)以酒一升煮酒盡為度薄切曝干)蔥子(三分微炒)皂莢(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有患經(jīng)七八年者
又方。
故鐵(三十斤)上以水七斗。漬經(jīng)三宿。取汁。入曲三十斤。米五斗。如常造酒法候熟。取磁石一斤。漬酒
治耳聾年久。耳中常鳴。魚腦膏方。
生鯉魚腦(三兩)當(dāng)歸(半兩搗為末)細(xì)辛(半兩)白芷(半兩搗為末)附子(半兩去皮臍上件藥。將魚腦及羊腎脂。合煎諸藥。三上三下。膏成。濾去滓。令冷。即丸如棗核大。以
治耳聾。三十年無(wú)所聞。塞耳蓖麻丸方。
蓖麻子(半兩去皮)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巴豆〔一兩(二枚)去兩)菖蒲(上件藥。先搗菖蒲食鹽磁石木通薰陸香附子等。為末。次搗蓖麻子杏仁桃仁巴豆四味。納蠟
治耳聾多時(shí)不瘥。塞耳磁石丸方。
磁石(一兩)菖蒲(半兩)木通(半兩銼)薰陸香(半兩)杏仁(半兩去皮尖生用)松脂(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黃蠟溶和。丸如蓮子大。長(zhǎng)半寸以來(lái)。可入耳門。以細(xì)釵子穿透。塞
治耳聾久不瘥。宜用此方。
天雄末〔二(一)分〕雞子(一枚)附子末(一分)上件藥。取雞子。開頭出黃和藥。卻納入殼中。封合訖。還雞窠中。候抱別者雛出。藥成。
又方。
煉了松脂(一兩)食鹽(半兩)巴豆(半兩去皮心)蓖麻子(半兩去皮)薰陸香(半兩)杏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末。以豬脂一兩。黃蠟一兩。先于銚子中。銷令溶后。下諸藥末。攪令勻
治耳聾二十年不瘥。塞耳楓香丸方。
楓香(一兩)巴豆(七枚去皮心微炒)松脂(三兩半)黃蠟(半兩)婆律膏(半兩)胡桃仁上件藥。先搗楓香巴豆。后下松脂。又搗。次銷蠟下之。搗令稠和。后下婆律膏胡桃仁。熟
治久耳聾。宜用此方。
芫菁(一枚)巴豆(一枚去皮心)蓖麻子(一枚去皮)上件藥。細(xì)研。以蜜二兩。文武火熬半日。不得令焦。焦即不堪用。只可為三丸。以綿子裹
又方。
吳茱萸(半兩生用)巴豆(二枚去皮心)干姜(一分炮裂)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以蔥涕和綿。裹棗核大。納耳中食頃。干即去之。更和濕者納之。如
又方。
松脂(半兩)巴豆(四枚去皮心)上件藥。搗熟捻如棗核大。以綿裹塞耳中。日一易之。藥硬。即微火炙軟用之。
又方。
雞脂(五兩煉成下)桂心(半兩)野葛(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以雞脂熬三二十沸。去滓成膏。每用筆管納入少許膏。炙令管熱。側(cè)臥滴入耳中。
又方。
驢脛骨髓(一分)針砂〔一(二)合用水二合浸十日卻取清水少許〕上二味和攪令勻。每用少許。滴在耳中。以半個(gè)凈方磚。燒令通赤。用醋潑之。將磁石末一
治久聾二三十年不瘥者。滴耳鼠脂方。
鼠脂(半合)青鹽(一錢)地龍(一條系頭捻取汁)上件藥。以鼠脂地龍汁。調(diào)青鹽。溫過綿蘸之。即側(cè)臥。捻滴耳中。
又方。
熊膽(一分)鼠膽(二枚十二月收者)上件藥。以水和。旋取如綠豆大。滴入耳中。日一兩度瘥。
又方。
水銀(一分)地龍(濕者一條)上件藥。就一蔞蔥栽子上。掏一莖。去頭。納管中。系卻頭。勿令傾出。候地龍化為水。乃
治久聾無(wú)問年歲。不瘥者。滴耳古吊脂方。
古吊脂上一味。于琉璃瓶子中貯之。以樟木盒盛瓶。每日一度。滴半杏仁大入耳中。此方極驗(yàn)。此
治耳聾。無(wú)問年月及老小并治之方。
上取驢前蹄脛骨。打破。于日陽(yáng)中。以瓷盒子盛。瀝取髓。候盡。收貯。每用時(shí)。以綿乳子新患
又方。
上取鼠膽。令人側(cè)臥。瀝一膽盡入耳中。須臾膽汁透下。初益聾。半日乃可。三十年者亦瘥
[卷第三十六] 治暴熱耳聾諸方
夫耳者。腎之候也。若腎氣實(shí)則生熱。熱則上焦壅滯。經(jīng)絡(luò)痞塞。不得宣通。邪熱之氣。入
治腎氣實(shí)。上焦風(fēng)熱壅滯。耳暴聾。頭重。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一兩)白術(shù)(三分)防風(fēng)(三分去蘆頭)黃(三分銼)玄參(三分)澤瀉(三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地黃一兩。竹葉二七片。同煎至六分。去
治風(fēng)毒壅熱。胸心痰滯。兩耳虛鳴。頭重目眩。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半兩)甘菊花(半兩)前胡(半兩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菖蒲(半兩)黃(半兩)甘草(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后服。
治上焦風(fēng)熱。耳忽聾鳴。四肢滿急。昏悶不利。宜服茯神散方。
茯神(一兩)羌活(半兩)蔓荊子(半兩)薏苡仁(半兩)黃(半兩銼)防風(fēng)(半兩去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后溫服。
治耳聾。不聞言語(yǔ)。利腎氣。退熱。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一兩)沙參(三分)防風(fēng)(三分去蘆頭)木通(三分銼)旋復(fù)花(半兩)澤瀉(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后溫服。
治風(fēng)熱。毒瓦斯攻耳。暴聾。由腎氣實(shí)熱所致。宜服大黃丸方。
川大黃(半兩炙碎微炒)梔子仁(半兩)黃(半兩銼)川升麻(半兩)川樸硝(半兩)黃飛過)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溫水下三十丸。以利為度。
治暴熱耳聾。心膈壅悶。宜服此方。
磁石(一兩搗碎水淘去赤汁)木通(一兩銼)防風(fēng)(一兩去蘆頭)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空腹服。
又方。
栝蔞根(削令可入耳)右以臘月豬脂。煎三五沸。取出。候冷。用塞耳中。日三易之。
[卷第三十六] 治卒耳聾諸方
夫卒耳聾者。由腎氣虛。為風(fēng)邪所乘。搏于經(jīng)脈。隨其血脈上入于耳。正氣與邪氣相擊。故
治耳卒聾方。
細(xì)辛(一分)蒲黃(一分)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曲末(三分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研杏仁如膏。合和。捻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一日一易。以瘥為度
又方。
龍腦(半分細(xì)研)椒目(半兩搗末)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上件藥。搗研令勻。綿裹如棗核大。塞耳中。日二易之。
又方。
龍腦(二錢)硝石(二錢)蔥涕(少許)蔥管(二莖)上件藥。并蔥涕同研。納入蔥管中。系定。勿令漏氣。于飯甑上。蒸一炊后。取汁滴入耳中
又方。
巴豆(一枚去心皮生用)斑蝥(二枚去翅足炒黃)上件藥。同研令勻。綿裹塞耳中瘥。
又方。
磁石(一分)菖蒲(一分)木通(一分)薰陸香(一分)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蓖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蠟和丸。如棗核大。以針通過。塞于耳中。
又方。
菖蒲(二兩)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和。如棗核大。綿裹一丸塞耳中。每夜易之。十日瘥。
又方。
栝蔞根(半兩)鵠膏(半兩臘月者)上以刀子削栝蔞根。可入耳竅。于鵠膏中。煎三沸出之。塞耳中瘥。
又方。
雞膏(一合)磁石(半兩燒令赤醋淬七遍搗末)上以雞膏。和捻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但單用雞膏亦佳。
又方。
鼠腦髓上以綿裹少許。塞耳竅中。
又方。
地龍(濕者洗去泥)上置銅器中。于飯甑中蒸。飯熟取出。以棗核大塞耳中。日二易之。
又方。
鯉魚腦(一合)上以竹筒子盛。飯甑中蒸之。候飯熟取出。歇熱氣。滴灌耳中。更以綿塞之。半日乃出。或
又方。
上取巴豆一粒。蠟裹。以針刺通透。塞耳中瘥。
[卷第三十六] 治耳虛鳴諸方
夫腎氣通于耳。足少陰腎之經(jīng)。宗脈之所聚。勞動(dòng)經(jīng)血。而血?dú)獠蛔恪W诿}則虛。風(fēng)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診其右手脈寸口。名曰氣口以前。脈浮則為陽(yáng)。手陽(yáng)明大腸脈也。沉則為陰。手太陰肺脈也。陰陽(yáng)俱虛者。此為血?dú)馓摀p。宗脈不足。病苦耳鳴嘈膀?qū)崉t克消津液。故膀胱虛也。耳鳴不止。則變成聾也。
治耳中蟬鳴。干地黃散方。
熟干地黃(一兩)防風(fēng)(一兩去蘆頭)桑耳(三分微炒)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杏仁(檳榔(三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耳虛聾及鳴。菖蒲酒方。
菖蒲(三分)木通(三分銼)磁石(二兩搗碎水淘去赤汁)防風(fēng)(三分去蘆頭)桂心(三分)上件藥。細(xì)銼。以酒一斗。用綿裹。浸七日后。每日空心暖飲一盞。晚再飲之。
治耳鳴。或因水入耳。蔥涕丸方。
蔥涕(半合)木通(半兩銼)細(xì)辛(半細(xì))桂心(半兩)菖蒲(三分)附子(半兩去皮臍生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鵝脂并蔥涕和丸。如棗核大。綿裹一丸納耳中。日三度。旋用之。
治耳鳴塞耳方。
吳茱萸(一分)巴豆(一分去皮臍)干姜(一分炮裂銼)菖蒲(一分)細(xì)辛(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鵝脂和綿裹。塞于耳中。
治耳鳴兼聾。宜用此方。
當(dāng)歸(半兩)細(xì)辛芎防風(fēng)(去蘆頭)附子(生用)白芷(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雄鯉魚腦一斤。合煎。三上三下。膏香。去滓。以綿裹棗核大。塞耳
又方。
雄鯉魚腦(八兩)防風(fēng)(去蘆頭)菖蒲細(xì)辛附子(生用)芎(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魚腦煎令稠。每取棗核大。綿裹納耳中。
治耳中常有聲哄哄者。塞耳葶藶丸方。
甜葶藶(一兩長(zhǎng)流水洗凈微火熬搗為末)山杏仁(半兩湯浸去皮)鹽花(二錢)上件藥。同研了。更入臘月豬脂一錢。和研如泥。硬軟得所。丸如棗核大。綿裹一丸。納耳切毒
治耳鳴無(wú)晝夜方。
菖蒲(一分)川烏頭(一分去皮臍生用)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綿裹半錢。塞耳中。日再易之。
又方。
上以生肥地黃。截作段子。濕紙裹。微煨。納耳中。
又方。
上以生烏頭。削如棗核大。納耳中。日一易之。
[卷第三十六] 治耳疼痛諸方
夫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fēng)入于腎之經(jīng)也。不治。流入腎。則卒然變脊強(qiáng)背直也。若因痛之其氣
治耳疼痛。插耳拔風(fēng)毒。附子丸方。
附子(一枚去皮臍生用)菖蒲(一分)麝香(一錢)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白礬(一分燒上件藥。先搗附子菖蒲白礬為末。次搗杏仁蓖麻為膏。研入麝香相和。丸如棗核大。以蠟裹
治耳卒疼痛方。
菖蒲(一分)附子(一分去皮臍)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生油調(diào)。以大豆大灌在耳中。即止。
治耳疼痛。兼有水出方。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令黑色)上搗如膏。綿裹。棗核大塞耳中。
治耳疼痛。宜用此方。
附子(一枚)上以醋微火煎令軟。削可耳。綿裹塞之。
治耳卒疼痛。不可忍方。
鹽(一升炒令熟)上以青布裹熨之。效。
[卷第三十六] 治耳諸方
夫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足少陰之經(jīng)也。勞傷血?dú)狻岢颂撊胗谄浣?jīng)。邪隨血?dú)?br>
治耳有膿水塞耳。禹余糧丸方。
禹余糧(一分燒醋淬七遍)烏賊魚骨(一分)龍骨(一分)釜底墨(一分)伏龍肝(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綿裹如皂莢子大。納耳中。日再易之。如不瘥者。內(nèi)有蟲也。
又方。
野狼牙(一分)白蘞(一分)竹蛀屑(一分)上件藥。同研令細(xì)。每用少許。納于耳中。
治耳。膿水不絕。宜用此方。
白礬(半兩燒灰)麻勃(一分)木香(一分)松脂(一分)花胭脂(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每用時(shí)。先以綿子凈拭膿后。滿耳填藥效。
治腎熱。耳中膿血出溜。日夜不止方。
鯉魚腦(一枚)鯉魚腸(一具)烏麻子(一升)上件藥。先搗烏麻令碎。次入二味相和。微火熬。以暖布裹薄耳。兩食頃。開之。當(dāng)有白蟲
治耳出膿汁方。
白礬(一兩燒令汁盡)烏賊魚骨(一兩)黃連(一兩去須)龍骨(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綿裹棗核大。塞耳中。日三換之。
治耳。膿水不止方。
麻子(一合)花胭脂(一分)上件藥。都研為末。滿耳塞藥。以綿輕擁。三兩上愈。
又方。
狗膽(一枚取汁)白礬(一分燒令汁盡細(xì)研)上件藥。以臘月豬脂調(diào)和。納耳中。以綿擁之。不經(jīng)三兩上。永除本根。
治耳。胭脂散方。
胭脂白礬(燒灰)麻勃竹蛀屑(以上各一分)麝香(一字)上件藥。合和。細(xì)研令勻。每用少許。在所患耳中。
又方。
白麻(刮取一合)花胭脂(十枚)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綿裹塞耳中。
治耳。累年膿水不絕。臭穢方。
肉蓯蓉(一兩)龍膽(一兩)白茅根(一兩)上件藥。燒為灰。細(xì)研。以少蜜和勻后。入鯉魚膽汁三枚。攪令稀。即以細(xì)絹。捩取稀者。瀝入耳中。其捩干滓。捻作挺子。以薄紙裹塞耳。不過三兩上愈。
又方。
紅花(一分)白礬(一兩燒灰)上件藥。細(xì)研為末。每用少許納耳中。神效。
治耳。出膿血不止方。
白蘞黃連(去須)龍骨烏賊魚骨赤石脂(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用一錢。綿裹塞耳中瘥。
治耳癢。有膿不止。宜用此方。
菖蒲(半兩米泔浸一宿銼碎焙干)野狼毒(半兩)磁石(半兩燒令赤醋淬七遍研)附子(半兩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以羊髓旋和。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
治耳。通耳出膿血方。
白礬灰黃連(去須)烏賊魚骨赤石脂(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末。每用半錢。綿裹塞耳中。
治耳。出膿水久不絕方。
白礬灰(一分)白龍腦(三分)烏賊魚骨(一分)蒲英(半兩)上件藥。研細(xì)為散。每以半錢。綿裹塞耳。日三易之。
治耳。通耳膿水出。日夜不止方。
磁石(一分燒令赤醋淬七遍研)龍骨(一分)白礬灰(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散。以生地黃汁。和捻如棗核大。綿裹一丸塞耳中。日三度易之。
又方。
白礬(二兩)木香(半兩)麻勃(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于銚子內(nèi)消松脂。和捻為丸。如棗核大。塞耳中。
又方。
楠木(一分燒灰)花胭脂(一分)上件藥。細(xì)研為散。每取少許。納于耳中。
又方。
地龍(微炒)烏賊魚骨(各等分)上件藥。搗羅為末。每取半錢。用綿裹。塞耳中。
治耳。膿血出不止方。
上用車轄脂。塞耳中。膿血出盡愈。
又方。
上用釜下灰。吹入耳中。令滿。良久自出。三上瘥。
又方。
上用白礬燒灰。以少許納入耳中。候干即瘥。
又方。
上用茶籠子上蛀屑。細(xì)研。納少許入耳中。
又方。
上用松脂末。以薄綿裹。如棗核大。塞耳中。
又方。
上用石首魚。腦中枕子為末。安耳中。
又方。
上以紅花末。吹入耳中。無(wú)花枝葉。亦可用之。
又方。
上以地龍末。吹入耳中。
又方。
上以蒲黃末。吹入耳中。
又方。
上用桃仁。湯浸去皮。研熟。以輕裹。塞耳中。
又方。
上以地龍末。及白礬灰。調(diào)勻。綿裹納耳中。
又方。
上用桑螵蛸二十枚。燒灰。入麝香少許。同細(xì)研。用紙子。納耳中。
又方。
上以青蒿搗末。綿裹納耳中。
又方。
上以故綿燒灰為末。綿裹納耳中。
[卷第三十六] 治耳腫諸方
夫耳腫者。由腎氣虛。風(fēng)熱乘之。隨脈入于耳。與氣血相搏。稽留不散。故令耳腫也。
治兩耳腫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漢防己(一兩)赤芍藥(一兩)玄參(一兩)白蘞(一兩)川大黃(一兩)川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以榆白皮。搗取汁。和少許涂之。更用帛子涂藥。貼腫處。取消為度
治兩耳卒腫熱痛。宜此方。
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赤小豆末(半兩)川大黃末(半兩)上件藥。同研令勻。水生油旋調(diào)涂之。
治兩耳腫痛。或耳中常有哄哄者方。
甜葶藶(一兩長(zhǎng)流水洗凈微火熬搗令細(xì))山杏仁(半兩湯浸去皮)鹽花(二錢)上件藥。同細(xì)研了。更入臘月豬脂一錢。和搗如泥。看硬軟得所。丸如棗核大。綿裹一丸。
治耳卒腫。宜用此方。
栝蔞根生者(洗令凈)又以刀削一頭令尖。可入耳中。以蠟月豬脂。煎三五沸。冷即塞于耳中。
又方。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上搗如膏。捻如棗核大。亂發(fā)纏裹。塞于耳內(nèi)。日再易之。
又方。
商陸(生者凈洗)上以刀子削如棗核大。納耳中。日二易之
又方。
牛蒡根(凈洗細(xì)切)上件藥。搗絞取汁一升。于銀鍋中熬成膏。涂于腫上。
[卷第三十六] 治耳內(nèi)生瘡諸方
夫耳內(nèi)生瘡者。為足少陰。是腎之經(jīng)也。其氣通于耳。其經(jīng)虛。風(fēng)熱乘之。隨脈入于耳。與
治耳有惡瘡方。
雄黃(三分)曾青(半兩)黃芩(一分)上件藥。搗細(xì)都研為末。每取少許。納耳中。有汁出。即以綿子裹干用。
又方。
黃連(半兩)白礬(二分燒令汁盡)上件藥。搗羅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馬齒莧(一兩干者)黃柏(半兩銼)上件藥。搗羅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川大黃(半兩)黃連末(一分)龍骨末(一分)上件藥。同研令勻。每用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搗楝子。以綿裹塞耳內(nèi)。
又方。
羊糞。曝干為末。綿裹塞耳中。
[卷第三十六] 治凍耳諸方
夫凍耳者。由肌肉虛軟之人。冬時(shí)觸冒于寒。為風(fēng)冷所折。則令耳赤腫癢痛。或即成瘡。因
治凍耳成瘡方。
柏葉(三兩微炙為末)杏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研成膏)亂發(fā)(兩雞子大)鹽(半兩細(xì)研)上件藥。先煎油令沸。即下亂發(fā)。以消盡為度。后下諸藥同煎。令色焦黃。濾去滓。更以綿涂之
又方。
柏白皮(二兩)榆白皮(二兩)桑根白皮(二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甘草(一兩)羊腦上件藥。細(xì)銼。以羊腦髓煎令黃。濾去滓。于瓷器中盛。鵝翎點(diǎn)藥涂之。
又方。
上取兔腦髓涂之。
又方。
上用杏仁一斤。湯浸去皮。壓取油涂之。
又方。
上以棗藝敷之。后用麥葉煮水洗之。
[卷第三十六] 治耳耵聹諸方
夫耳耵聹者。是耳里津液結(jié)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以風(fēng)熱乘之。則 ht成
治耵聹塞耳聾。強(qiáng)堅(jiān)挑不可得出者。宜用此方。
生豬脂(一合)釜下墨(半兩細(xì)研)上件藥。和調(diào)如膏。捻如棗核大。綿裹一丸。塞耳中。令濡潤(rùn)后。即挑之。
又方。
蔥汁(三分)細(xì)辛(一分)附子(一分炮裂去皮臍)上件藥。搗細(xì)辛附子為末。以蔥汁調(diào)令稀。灌入耳中。即出。
又方。
地龍(五七條濕者)上搗取汁。數(shù)數(shù)灌之。即輕挑自出。
治耳中有物不可出方。
上以弓弦長(zhǎng)三寸。打散一頭。涂好膠。柱著耳中物處停之。令相著徐徐引出。
[卷第三十六] 治百蟲入耳諸方
治蚰蜒入耳。滴耳麝香膏方。
麝香(半錢)阿魏(半錢)麒麟竭(一字)白芨(一字)干漆(一字)膩粉(一錢)砂(上件藥。搗研為細(xì)末。以豬膽汁。生姜汁。蔥白汁等。各少許相和。令稀稠得所。每用少許
治蚰蜒并諸雜蟲蟻入耳。立效宜用此方。
雄黃(一分)綠礬(一分)吳鹽子〔一合(分)〕萵苣子(一分)蔥子(一分)白蕪荑(上件藥。于五月五日午時(shí)。鐵器內(nèi)。燒為灰。細(xì)研。每用一字。以蔥白一莖。生姜棗許大。效。
治蚰蜒入耳。灌耳麝香奶汁方。
麝香(三分細(xì)研)綠礬(半兩細(xì)研)米醋(少許)驢奶汁(二合)上件藥。都調(diào)和為汁。使一蛤蒲子。取藥傾在所入耳內(nèi)。一碗茶久。側(cè)耳傾出。化為水。唯
又方。
白蜜(半兩)黃丹(半兩)酥(半兩)上件藥。相和。于瓷器同熬成膏。如有不覺蚰蜒入耳者。以杏仁一枚。和皮尖。涂膏于上。
又方。
萵苣葉(一分干者)雄黃(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面糊和丸。如皂莢子大。以生油少許。化破一丸。傾在耳中。其蟲自
又方。
上用地龍一條。納蔥葉中。化為水。滴入耳中。其蚰蜒亦化為水。立效。
又方。
水銀(一豆大)上傾入耳中。欹枕令耳竅向下。于耳上擊銅物。作聲數(shù)十下。其蟲自出。
又方。
小蒜(一握)上搗取自然汁。灌耳中立出。
治蟲入耳方。
椒〔一兩(錢)末〕上以醋一(半)盞。浸良久。少少灌耳中。其蟲自出。
又方。
上用蔥涕灌耳中。須臾蟲出。
又方。
上用桃葉塞兩耳。其蟲立出。
又方。
上以桃葉裹藍(lán)。炙令熱。用掩耳。冷即易之。其蟲自出。
又方。
上用生油灌之。兼炒蔥熏之。其蟲自出。
又方。
上用瓷器于耳門上。打作聲。蟲聞其聲即出。
又方。
上用好酒灌之。起行。其蟲便出。
又方。
上搗藍(lán)汁灌之。立出。
又方。
上以驢乳灌入耳中。即蟲變?yōu)樗H粝x入腹。即飲乳瘥。
又方。
上用銅碗于耳邊敲打。即蟲自出。
又方。
上炒胡麻搗熟。以葛袋盛枕頭。其蟲自出。
又方。
上以牛酪滿耳灌之。即出。若入腹。即空腹食酪一二升。即化為黃水。若消化不盡。即更服
又方。
上搗桃葉。布裹側(cè)臥枕之。若造酥。
治蜈蚣入耳方。
上用炙豬肉。掩兩耳。即出。
又方。
上用生姜汁灌耳中。其蟲自出。
治飛蛾入耳方。
上以葦管極氣吸之。立出。
又方。
上用醬汁灌入耳。即自出。
又方。
上擊銅器于耳傍。即出。
治蟻入耳方。
上以水蒜搗研取汁。灌耳中。
又方。
鯪鯉甲燒灰。以水調(diào)。濾過。滴入耳中。即自出。
又方。
豬脂一指大。炙令香。安耳孔邊即出。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
點(diǎn)擊舉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