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的歷史,也是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歷史,更是虛開與打擊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犯罪的歷史。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行為,歷來是稅務機關嚴厲打擊的對象。隨著此次“營改增”的全面推開,很多企業趁大家不熟“營改增”,利用各種非法手段“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全面推廣“營改增”,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一 什么是“虛開發票”?
虛開發票是指,違反國家稅收征管和發票管理規定,為他人虛開、為自己虛開、讓他人為自己虛開、介紹他人虛開發票的行為。包括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和虛開普通發票。下面我們重點學習虛開專用發票。
為他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指合法擁有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單位或者個人,明知他人沒有貨物購銷或者沒有提供或接受應稅勞務而為其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即使有貨物購銷或者提供了應稅勞務但為其開具數量或者金額不實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或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的行為。
為自己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指合法擁有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單位和個人,明知他人沒有貨物購銷或者沒有提供或接受應稅勞務的情況下為其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即使有貨物購銷或者提供或接受了應稅勞務但卻為自己開具數量或者金額不實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行為。
讓他人為自己虛開,指沒有貨物購銷或者沒有提供或接受應稅勞務的單位或者個人要求合法擁有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單位或者個人為其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即使有貨物購銷或者提供或接受了應稅勞務但要求他人開具數量或者金額不實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進行了實際經營活動,但讓他人為自己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行為。
介紹他人虛開,指在合法擁有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單位或者個人與要求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單位或者個人之間溝通聯系、牽線搭橋的行為。
二 企業“虛開專用發票”的動機是什么?
其一,企業開具發票越多,說明當期的銷售收入越多,公司業績好看,能夠提高公司聲譽。
其二,公司將增值稅發票開給自己的子公司或關聯公司,互相調節稅金,達到不繳稅,或者少繳稅的目的。
其三,貨物購用發票的原因。買方或勞務接受方,憑借增值稅專用發票,可以抵扣進項稅額。這也是很多企業為減輕個人稅負,讓別人開具專用發票的原因。
舉例說明:假如A企業虛開一張增值稅專用發票給B企業,發票數額為100萬,增值稅稅率為17%。A企業看似提高了銷售業績;B企業憑借這張專用發票可以抵扣100/1.17*17%=14.53萬元,當期就會少交14.53萬元的增值稅。這正是很多企業虛開專票和接受虛開專票的動機。
三 “營改增”全面實施,哪些企業可能產生虛開專票的沖動?
一是“營改增”企業。“營改增”減稅效果之一就是進項稅額可以抵扣,“營改增”企業稅率幾乎都低于17%,如交通運輸業一般納稅人適用11%稅率,運輸公司購進的汽車等運輸工具、最主要的支出汽油等都可以按照17%稅率抵扣進項稅額,這中間就產生了6%的差額,在降低交通運輸企業稅負的同時也為其產生了大量留抵稅額。
二是“營改增”下游企業。即將全面“營改增”的四大行業,即生活服務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建筑業“營改增”,無論房屋、建筑物是一次性抵扣還是分期抵扣,購進房屋、建筑物的企業都必將產生幾年都難以消化的巨額留抵稅額。
由于以上原因,“營改增”企業及下游企業要利用長時間消化留抵稅額,長期不繳納稅款,這就為虛開提供了客觀條件。既然留抵稅額留著也不會產生任何收益,何不拿出一部分“賣”給別人,并從中收取“稅點”,自己既得到了收益,又不用找下家抵扣,也不用繳納稅款,何樂不為呢。而且,有的“營改增”企業并非主動虛開,而是其他企業誘導其虛開。正是因為“營改增”企業有這樣有利的條件,才會有人打他們的主意。
總之,“營改增”企業及下游企業虛開專票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三個。首先,“營改增”企業及下游企業會產生一時難以消化的留抵稅額,這為虛開提供了物質基礎;其次,虛開既可以獲得經濟利益,又不用納稅,這為虛開提供了經濟誘惑;最后,虛開不必虛抵,簡單快捷,長期不繳稅又是合理原因,也不易被稅務機關盯上,這為虛開提供了安全保障。在利益的誘惑下,有些“營改增”企業及下游企業走上了虛開之路。
別高興太早,國家是不會讓你少交稅款而無動于衷的!看吧,懲罰來了!
四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會遭受怎樣的處罰?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12年《關于納稅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征補稅款問題的公告》,納稅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未就其虛開金額申報并繳納增值稅的,應按照其虛開金額補繳增值稅;已就其虛開金額申報并繳納增值稅的,不再按照其虛開金額補繳增值稅。稅務機關對納稅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行為,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納稅人取得虛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不得作為增值稅合法有效的扣稅憑證抵扣其進項稅額。
《發票管理辦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違反規定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由稅務機關沒收違法所得;虛開金額在1萬元以下的,可以并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虛開金額超過1萬元的,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第二百零五條規定: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虛開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虛開的稅款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虛開的稅款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單位犯本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虛開的稅款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虛開的稅款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因此,構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并不以開票行為為限,各個環節的實施人需要單獨承擔責任。因此,從中介紹或者收取虛開的增值稅發票用于抵扣稅金款的,仍然可能構成本罪。
全民合作,共同打擊“虛開專票”!
五 怎樣杜絕“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現象?
開票方: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開票企業應該認真貫徹國家法律方針,遵守道德規范,要通過合法的手段,積極提升自身的聲譽。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違反道德和法律。一旦觸犯刑法,企業不但喪失自身的信譽,甚至殃及池魚。
取票方:從取得發票方的主觀態度來看,存在惡意取得和善意取得兩種情況。納稅人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出于少納稅款的目的,往往故意做大進項稅額,而取得虛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稱為惡意取得。這是筆比較常用的方式。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由于非主觀原因,有時會取得虛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屬于善意取得。但無論善意還是惡意,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都是不得抵扣的,即使善意取得后來證明可以抵扣進項,但是無疑會增加稅收成本。因此,取票方應該提高防范意識,有意識的對交易方做必要的了解,并盡量通過銀行賬戶劃撥貨款,在這個過程中,納稅人可再次對購進業務進行監督審查,以降低相關風險。
稅務機關:應該積極向納稅人宣傳法律知識,無償提供納稅培訓。另外,還要做到執法必嚴,加大對“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處罰力度。
六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共和國第一稅案
1997年金華,吳躍東、胡銀鋒、呂化明三名要犯及其他151人通過以陰陽票、大頭小尾、代開虛開等手段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同時買通葉國梁、楊尚榮等13名政府官員,共開票價稅合計63.1億元,其中銷售額53.94億元,稅款9.14億元,已抵扣稅款7.42億元。案件告破后,三名要犯被判處死刑,原金華縣財稅局稽查大隊長楊尚榮被判死刑,其余人員也都受到了法律制裁。
案例二 名設計師:虛開發票大案幕后的策劃人
2006年廈門,高級廣告設計師葉雙凱伙同唐春林、詹益海等人先后注冊5家空殼公司,然后利用虛假農副產品收購發票作為進項抵扣,瘋狂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票面金額合計1.32億元,稅額合計1938.36億元,價稅合計1.5億元,造成國家稅款流失1700萬元。最終,主犯葉雙凱于2007年一審被判處死刑。
案例三 陸裕通涉稅案
2008年北京,北京市陸裕通運輸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陸偉剛通過虛開全國聯運行業貨運統一專用發票,金額總計1.69億元,觸犯虛開抵扣發票稅款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案例四 運輸公司虛開發票賺提成
2010年重慶,聚奎運輸公司法定代表人施懿烊以自己公司的名義為他人虛開抵扣稅款運輸發票從而獲取非法利益,虛開票面金額為人民幣5.6億元,虛開稅款數額人民幣3900萬余元,造成國家稅款損失人民幣1500萬余元。最終判決施懿烊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聚奎公司罰金200萬。
案例五 北京可口可樂成虛開發票源頭
2011年北京,林芝、王進寶、高建軍、劉會軍為首的4個團伙利用空殼公司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涉案金額高達28億元、稅額4.76億元。這是北京市首起對虛開受票公司開展集中打擊的案件,主犯大多為河北人并且有親屬關系,此岸仍在進一步審查之中。
案例六 山西破獲46億元特大“黃金稅案”
2011年山西太原,14家企業,6戶黃金經銷企業,8戶受票企業通過多頭注冊黃金空殼公司套取增值稅票,經克隆后再轉手賣給需要增值稅票的煤炭企業,最終套取國家巨額稅收,涉稅金額高達46億元。最終,主犯馬俊生被判有期徒刑15年,并處罰金40萬元,其余3名被告被判8年,8年,2年并處相應罰金。
案例七 北京三醫藥公司虛開發票引發大案
2012年北京,北京五洲亞泰國際藥業有限公司、北京恒宇華康藥業有限公司、北京華峰惠康醫藥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副總以及財務人員等19人將免稅農產品專用收購憑證賣給其他公司,虛開近2億元增值稅發票,偷稅2000余萬元。犯罪人員被判無期徒刑至有期徒刑3年不等的刑罰,3家公司也被處以200萬至500萬不等的罰金。
案例八 寧波特大虛開發票案
2012年寧波,劉某等六人以假身份注冊一家公司,然后抽掉全部資金,使公司成為名副其實的皮包公司。之后以公司的名義從稅務機關領購發票,在沒有真實貨物貿易的前提下,按客戶需要打印發票內容,收取一定的“手續費”,虛開票面金額高達15億元,警方表示“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要同時打擊。
案例九 廈門特大黃金票案
2016年,以鄭某為首的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犯罪團伙成員12人,通過操作全國各地的166家傀儡公司,與廈門A公司簽訂黃金購銷合同,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后,再轉賣給需要“用票”的實體企業或貿易公司,獲取大量非法利益。
鄭某等人提領了黃金貨物后,轉手就到全國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深圳水貝國際珠寶交易中心無票變現,一面則把套取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非法出售給他人牟利。為了虛構票貨一致的假象,嫌犯使用假印章和虛假公司資料等,以需要開發票的企業名義與廈門A公司簽訂合同,A公司將發票開給其操控的傀儡企業,通過團伙控制的銀行賬戶轉賬,刻意造成該企業有真實購貨的假象。通過這樣“票貨分離”的手段,那些虛開的發票最終流向了實體企業和外貿公司用以抵扣稅款或騙取出口退稅,鄭某會收取該發票票面金額3%~11%不等的“手續費”,獲取巨額非法利益。
經查明,鄭某等人涉嫌為他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2185份,價稅合計93億元,操縱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上百家空殼企業,大肆虛開增值稅發票,造成了國家稅款的重大損失。截至目前,該案12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廈門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中。
來源:顧春曉de稅悟微信公眾號,圖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