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
有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疑惑:
和 ta 沒什么共同話題,我們是不是不合適?
明明很愛 ta,為什么還總因為一些小鬧矛盾忍不住和 ta 吵起來?
ta 總是很忙,到底是不是真的愛我?
為什么在感情中,我們總是不自覺地讓“別人的行為”來決定我們的情緒呢?
——因為你喜歡一個人,是對他有需求。
每個人都會在親密關系中追求一些東西,可能是對方給予的情緒價值,或是對方提供的生存價值等,比如自我價值、關系平衡、自我圓滿、自我規劃、看見真實。
但想要擁有、維持一段被滋養的親密關系,一些投入性工作是必須的。被滋養的親密關系,都有這 3 種特質,大家可以學習起來:
1 打破不合理期待
俗話說“給自己溫柔一刀”,實際上,就是讓自己從不合理的期待中走出來。
親密關系的開始肯定是甜蜜,充滿幻想的,所以它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不合理期待。
在不合理的期待中,我們會要求對方應該圍繞我轉,彌補我童年的缺失,成為我完美照顧者的形式。
但這都不是真實的。真實的關系是指一種彼此之間有互動,有情感鏈接,有價值交換的關系。
所以,只有打破不合理期待,看見真實,才能對關系做出調整。
2 提出訴求
我們要學會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當然,所提出的訴求都是對方能力范圍內能做到的。有些話你說出口,別人都不一定懂,更何況是你沒有說出口的。
永遠把情緒、訴求藏在心里,只會把彼此的距離越拉越遠,大家都看不懂大家,還何來平衡關系和自我圓滿?
告訴對方自己的訴求,其實也是給予了對方成全自己的機會。因為成全是相互的,你成全對方的同時,也在成全自己。
3 扮演三種身份
很多時候,由于對自身的不自信或懷疑,導致我們無法相信自己能夠提供對方想要的東西,所以只能不停地去否定對方的價值。這也會導致關系中的平衡被打破,引發雙方的沖突。
因此,一段好的親密關系,需要彼此相互扮演三種角色,分別是玩伴、老師和分享者。
“玩伴”就是雙方擁有共同的愛好,或者可以一起去實現一些事情。
“老師”就是當我們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對方可以提供不一樣的角度或觀點給我們。
女性朋友很容易會忽略這點。她們往往意識不到,如果在跟伴侶相處的過程中,自己能給到對方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或意見,那是能促進彼此的關系的。
“分享者”的真正含義是做一個好的聆聽者,能聽到另一半內心真正想說的話,接納對方的不安、沮喪或擔心,甚至是對方的脆弱,并給予他所需要的支持和幫助。
總的來說,每段親密關系的開始,都是源于需求。但它的維系,卻是依賴關系雙方的共同努力。是否能持續提供價值給對方,是否能相互看見和接納,這都是決定這段關系能否走下去的關鍵。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不一樣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