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要抓好八個字
望 看 聽 聞 感 嘆 評 說
每首律詩里 最少要體現出八分之三來
望(遠觀),看(細微)感(物事入心) 嘆(情感抒發) 評,是對事物的看法 說 ,是直觀描述。如 寫賦:
這八個字都是人體感官,取外景之象,而心生意念情感,一篇中 反映主題的各個意象,要連貫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你們隨便找一首詩來看看,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多讀詩
卷616_2 【奉和魯望齊梁怨別次韻】皮日休
芙蓉泣恨紅鉛落,一朵別時煙似幕。
鴛鴦剛解惱離心,夜夜飛來棹邊泊。
卷616_3 【奉和魯望曉起回文】皮日休
孤煙曉起初原曲,碎樹微分半浪中。湖后釣筒移夜雨,
竹傍眠幾側晨風。圖梅帶潤輕沾墨,畫蘚經蒸半失紅。
無事有杯持永日,共君惟好隱墻東。
卷616_4 【奉酬魯望夏日四聲四首·平聲】皮日休
塘平芙蓉低,庭閑梧桐高。清煙埋陽烏,藍空含秋毫。
冠傾慵移簪,杯干將餔糟。翛然非隨時,夫君真吾曹。
卷616_5 【奉酬魯望夏日四聲四首·平上聲】皮日休
溝渠通疏荷,浦嶼隱淺筱。舟閑攢輕蘋,槳動起靜鳥。
陰稀馀桑閑,縷盡晚繭小。吾徒當斯時,此道可以了。
卷616_6 【奉酬魯望夏日四聲四首·平去聲】皮日休
怡神時高吟,快意乍四顧。村深啼愁鵑,浪霽醒睡鷺。
書疲行終朝,罩困臥至暮。吁嗟當今交,暫貴便異路。
卷616_8 【苦雨中又作四聲詩寄魯望·平聲】皮日休
涔涔將經旬,昏昏空迷天。鸕鶿成群嬉,芙蓉相偎眠。
魚通蓑衣城,帆過菱花田。秋收吾無望,悲之真徒然。
卷616_8 【苦雨中又作四聲詩寄魯望·平聲】皮日休
涔涔將經旬,昏昏空迷天。鸕鶿成群嬉,芙蓉相偎眠。
魚通蓑衣城,帆過菱花田。秋收吾無望,悲之真徒然。
卷616_9 【苦雨中又作四聲詩寄魯望·平上聲】皮日休
河平州橋危,壘晚水鳥上。沖崖搜松根,點沼寫芡響。
舟輕通縈紆,棧墮阻指掌。攜橈將尋君,渚滿坐可往。
卷616_7 【奉酬魯望夏日四聲四首·平入聲】皮日休
先生何違時,一室習寂歷。松聲將飄堂,岳色欲壓席。
彈琴奔玄云,劚藥折白石。如教題君詩,若得札玉冊。
卷616_10 【苦雨中又作四聲詩寄魯望·平去聲】皮日休
狂霖昏悲吟,瘦桂對病臥。檐虛能彯斜,舍蠹易漏破。
宵愁將琴攻,晝悶用睡過。堆書仍傾觴,富貴未換個。
其實現代人學詩,首先要弄清楚一個概念,就是古漢字與今漢字的區別,古漢字屬于詞文字,今漢字屬于語素文字
例如“學而時習之”5個字記錄5個詞。現代漢字是語素文字,例如“學習而且經常復習它”用9個字記錄5個詞里面的9個語素。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
然后 從今漢字組詞中精煉出詞文字
也就是說 我們雖然不是古 但是可以做到仿古,要多讀文言文
讀文言文,需要古漢語知識,這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心急。心急反而會打消學習積極性,
給你們一篇,我最近寫的學習心得,寫古詩詞,重在煉字,現代語言,則更注重的是語素
意象、意境,重點在于意,意就是意識,是人腦思維的反映形式。比如:餓了就會產生想吃東西的意識。意識包含感覺、情緒、情感、智慧、靈氣等等。
一個作者只有正確使用文字的意,才能充分、合理、協調地表達出象、境。意象是指物態的原本形狀在大腦中的直覺。意境是從連續的象中通過不斷的組合聯系或營造編織形成的思維過程或意識空間。
如果作品中使用的文字而反映出來的象,能夠表達出作者特定的情感意識,就形成了意象。比如作者看到枯萎焦黃的秋草之象,用“秋草”這個詞,表達失落和蒼涼的情感意識后,就可以說:秋草的意象是失落、悲殘。再比如“寒風”這個詞的象是寒風襲身的體覺,那么它的意象就是從冷風襲身中表現出來的在惡劣天氣下情緒低落的狀態。所以,意通過象表達出來之后就形成了意象。
意境是如何形成的呢?剛才提到:意境是從連續的象中通過不斷的組合聯系或營造編織形成的思維過程或意識空間。那么,就可以說明意境就是意象的組合和編織。一般來說意境是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組合而成的。境,就是空間。意境就是意識縱橫交錯組成的空間。
比如我們把上面的“寒風”“秋草”兩個象聯系起來,組成“寒風勁秋草”。那么這兩個象就形成了境。那么“意”呢?其實“意”就是通過“境”的描寫表達出來的。這樣的悲涼蒼然的壞境,就給作者表達無奈失落的情懷營造了一個抒發空間。這里說明一下:“寒風勁秋草”的意境只不過是針對“寒風”和“秋草”這兩個意象而言的。如果針對全詩而言,這一句也可以看作是全詩的一個意象。所以,意通過境表達出來之后就形成了意境。
另外,在一些詩詞里,單單拿出一兩句來,都可以看作是全篇的一個意象來對待。一首詩詞的意境是一個整體,可以說是每個字詞、每一句相互聯系組合而形成的一個整體。這些意象相互聯系、相互依托,共同為全篇意境服務。
以上都是從寫作角度而談的意象和意境。作為作者,意是通過象、境表達出來;
但是作為讀者,作品中的象、境是通過讀懂詩詞字句意思后,融入其中,并通過貼近自己生活中的學識和感受來還原作者情感意識,進而生發共鳴。
我們舉個例子:
春 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我們首先從作者的角度走入其創作空間。
這首詩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時仍陷于安史叛軍占據的長安,詩人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感慨與憂傷。那么,作者在這種心情中所選取的象是“山河、草木、花、鳥、烽火、白發”。
這些象中能夠直接表達出來作者憂郁心情的只有“烽火、白頭”,但是當“山河、草木、花、鳥”這些象被作者憂郁的心情所感染之后,并通過“破、深、淚、驚”等文字意象的關聯,使得“山河、草木、花、鳥”等象也蒙上了一層灰暗悲傷的情感。而表達出作者對物是人非引發的悲愴之情。這種悲愴含有過去與現在的對比、人心與物態的通感以及對將來的渺茫。
首二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一個過去與現在的對比,眼前的山河之景依舊,但原來統治這片山河的國家卻零亂如絮;春天依舊使得草木旺盛,但因為憂懷國家命運而導致觀賞的心情今非昔比。這樣,簡簡單單的文字就被作者貫入情感意識。那么這些文字就幻化成一幅悲涼畫面。這兩句中的意是通過“破”“在”和“春”“深”的兩個對比而表達出來的。
國家分裂了,山河依舊,只是不再屬于我之山河;春天到來了,草木卻任之生長無人修建打理。而這些意都是通過“山河”與“草木”之象呈現出來。
三四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者使用了擬人手法。依舊讓花、鳥蒙上悲涼的情態。眼前的草中花朵不再是美麗嬌柔,而是與作者一樣為現實而落淚;樹上的鳥兒也不再婉轉鳴叫,而是作者因為現實的環境而懷有的一顆戰戰兢兢的無法安穩的心態。這樣一來,作者就借“花、鳥”之狀態映射出自己憂郁的情懷。這兩句的意是通過“感時”“恨別”兩個詞表達出來的,并通過“花濺淚”“鳥驚心”之象呈現出來。
五六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作者以賦的形式直陳社會現狀。用“烽火”之象呈現戰亂,以“連三月”之意表達戰亂不停。以“家書”之象反映思念情人之情,以“抵萬金”之意表達在戰亂中得到家人的信息是多么的困難。同時“家書抵萬金”句,使用了對比和夸張的手法來表達家書的貴重難得。
七八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作者以賦的形式直陳自己的現狀。以“白發”之象表達憂思之意,以“搔更短”“不勝簪”之態加深了憂思之程度。
那么,我們通過全詩的意象組合聯系,一個生動的畫面就呈現在眼前:三月里,一個詩人,在這片本該處處充滿生機的山河之境下,卻感受到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現實悲愴。詩句中有當時處境的描寫,有個人感受的傾訴;有花鳥為之動容之象,有憂國思家之意。那么這首《春望》就道出了作者的切身體會,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波瀾。
眼前的春天已經不在是記憶中那般美好,眼前的自己卻多了些許無奈感慨。這就形成了全詩的意境。
所以,意象的形成與作者情感有很大關系。喜悅的心情生成喜悅的意象,悲傷的心情生成悲傷的意象;意境也一樣。沈得潛對“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的評價是"樂處皆可悲"(《唐詩別裁》)的對比式寫法。
其次,我們聯系以上的分析,從讀者角度來感受這首詩的意象、意境。
這里我不做贅述,只是簡單的提出兩個問題,請大家思考。
第一, 如何感受詩句中的“破”與“在”;“春”與“深”,它們的對比中,我們可以讀出什么?
第二, 花、鳥本是愉悅情懷之物,為什么我們在詩句中讀不出來愉悅?
弄懂了這兩個問題后,作為一個讀者就可以順勢去欣賞作品的魅力所在了。
我還搜集了一篇 關于意境、意象的。。這個比我說的還清晰明白
我們喜歡古典詩詞的朋友都會經常說起或者聽人說起這兩個詞,一個叫“意象”,一個叫“意境”。它們究竟是指著什么?它們對古典詩詞有什么意義?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因為,對于欣賞和創作古典詩詞來說,這兩個字看起來平平常常,也常被我們掛在嘴邊,但是我們真的懂它嗎?真的會運用它嗎?不懂得它就根本無法入得門徑,不理解它,就會使自己始終處于一種盲目的狀態。這兩個字,關系到我們學習古典詩詞的根本所在。
先說一下“意象”的概念,如果細究,這個“意象”二字還真的不好解釋,我查了一下漢典,竟然有七八種解釋,籠統點說,意象---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從詩學的角度講,就是詩人內心的情志和外在景物的融合在一起所構成的藝術具象。
再白點的話說,意象是指實在的景物,但不是冷冰冰的呆板景物陳列,而是被詩人用來進行藝術構思的一個元素。因此,意象其實是含有詩人心理要素的景物。我們寫的詩,我們看到的詩,其實都是由一個個意象組成的。
“意象”這個詞,是古典詩學及古典美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因此我們必須要把它的意義搞懂,吃透。
從繪畫的角度來理解一下,我們畫了座山,我們又畫了條河,我們再畫了河上一條小船,同時,我們還可能會再畫上岸柳,畫上藍天和白云。這每一樣景物都可以稱之為“意象”,把這不同的意象經過藝術處理組合起來,我們就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畫面
---山腳下流淌著河流,河上行駛著一條船,河岸上柳枝輕擺,透過柳梢,我們又看到了那一朵朵的白云。這樣完整的畫面,就是由不同的 “意象”組合而成的,而這畫面則形成了一個境象(境),這個境象又使我們產生了一種美好的遐想或感觸(意),這境和意融而合一,我們叫它什么?我們就叫它“意境”。
請注意我這里說的是對意象進行藝術處理后才能構成意境。例如,山、水、樹、船、云等景物都有其自然的規律,你把船給畫到樹上去了,合適不?亂來的,強湊的不叫藝術,當然也就沒什么“意境”可言了。
所以,我們又可以給出了“意境”這個詞的概念解釋。從詩歌創作的角度上看,意境包含“意”和“境”兩個方面。意---是詩人的主觀情意,境---是客觀的自然和社會活動。意境,就是這二者的渾然相契。意象是比較實在的具象,而意境則是一種虛的感念上的抽象了。
這么說總覺得有點費勁,呵呵,我們現在通過幾個作品來說明一下吧。我們來看這首大家都熟悉的
《天凈沙?秋思》(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看看這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發現了吧,這幾句完全是用名詞構成的。一句三個名詞,三句九個名詞,一個動詞都沒有用,完全是一個名詞的組合,也就是一種純景色的排布。這“枯藤”啊,“老樹”啊,“瘦馬”啊等等就是一個個“意象”了。
“意象”的合理而藝術的組合,自然就構成了一種“意境”。“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鴉”的“昏”字又點出了時間背景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這分明是一幅閑適清居圖,給人感到幽雅閑致,深秋僻野的景致。
“古道西風瘦馬”,則寫出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使村野圖之僻靜又增加一份荒涼之感。意境到這已經開始出來了。
再舉個例子是
〈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
我們看這里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我們在以前的煉字講座時引用過它?,F在還來看這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幾個意象的排列組合,了了數筆就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大,氣象雄。
這聯寫景,其實是寫了兩個畫面,一是“大漠孤煙直”,一是“長河落日圓”,用的兩個形容詞“直”和“圓”之精到老辣,看是平俗,實在是無可替代,這自不必說。我們現在注意到的是他這場景的安排,沙漠浩瀚廣大
所以一縷孤煙則分外醒目,這孤煙之孤直,更襯托了大漠之浩瀚無垠。“長河落日”,也構成了無可替代的風景線。這樣的句子都是很典型地使用意象的范例。意象如何有效的組合,就取決于你自己的構思了。但是有一點不能不提醒,那就是要合理。在合理的前提下,再追求奇妙和神韻。
我們前面用做畫來說明了一下意象以及意境的概念,但是,我們學習寫作及欣賞古典詩詞,不是繪畫,我們是需要用文字來表達的。那么,我們就需要把這意象所構成的境象用精確的文字來固化下來,而作品欣賞,則是把這文字再通過想象還原回去。再領略這是什么樣的意象,
通過這種意象的藝術構成,來領略其中的意境。我們寫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現出一種意境,這是我們寫詩的目的所在。有沒有意境,以及意境的深與淺,是判斷我們的作品質量的重要標準。所以,我們下面來對意境的構成要素以及如何運用,做一簡單的介紹,以利于我們在創作時有所借鑒。
詩詞作品的意境是如何生成的呢?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觸景生情。這種意境產生的方式很常見。先見到景物,因景物而觸及心思,進而思緒縈懷。借著外物的描寫,再把自己內心的情志表達出來,以達到意與境的融合。我們這里還用以前用過的一個例子,
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前面幾句寫的什么,寫一個少婦本來悠閑自在的情景,又是化裝啊,又是上翠樓,這很平常啊。但是,當她登樓而望“忽見陌頭楊柳色”,忽然就觸景生情了,想起了去年送丈夫去趕考時的情景。大好春光里只有自己一人孤單的欣賞,
真后悔當初逼著丈夫去考什么秀才舉人的功名啊---悔教夫婿覓封侯。本來無事,因景而觸引起的情思,進而就構成了這種意境上的情致。這樣的寫法,觸景生情,也叫“意境隨生”。
我們寫作時,一般也常采取這樣的寫法,先寫景色如何如何,然后由景色引升到自己的情緒反應,或者感嘆,或者欣喜,或者展開想象,或者追憶什么這一類的思想活動。這種意境生成的方式,很好理解,也常被我們采用。
2,借景生情。也叫做移情入境。就是詩人自己本已有一定的主觀上的情感,當他觸遇到外物之時,就把這情感貫注到這外物之中。讓景物具有了感情的色彩,也相當與修辭上的那中擬人化。比如:
杜牧 七絕《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看這后兩句,作者把情感貫注到了蠟燭之上了。那么,蠟燭就成了情感的代言人。蠟燭流淌的紅淚,替主人哭呢?還有李商隱的那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春蠶”和“蠟炬”無意也是在替主人吐絲,替主人流淚也。
借景物而生情,讓景物替自己去說去做去喜怒哀樂,也是一種含蓄的寫作手法
3,即景見意。這樣的寫法,是只寫景色不寫情。把自己的情感藏而不露,寫出來讓別人猜去吧,呵。把要表達的意境藏匿起來,用景色說話,用景色啟發讀者,讓讀者自己去覺悟這種意境。最典型的例子是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里字面上寫什么心緒活動了嗎?字面上純是寫景色啊,四句皆景。作者把這景色描寫的有如鏡頭遠近的推拉和切換,遠(萬里)(窗)、大小、各樣的景物,有聲的,飛的,靜的,靜而欲動的,都一一給呈現在了自己的草堂周圍。
這樣多姿多彩和諧生動的畫面描寫,會給人什么印象?好美啊,大自然真好,祖國的山河真好,活著真好。這種情感的抒發不用任何情感上的字眼,只是鋪陳景色,用景物說話。
再看一個以前也舉過的例子: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四句里寫的也都是景哦,這里作者沒有寫自己。但是作者通過這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孤傲不羈的性格和清高傲世的一種態度。用一種野曠,用一種孤冷之境,其實涵藏的是自己的情致。這就是用景代意,用景言意。
4,意境互生。也就是意中含景,景中有意,和諧互生,相契相諧。也就是所說的那種天人合一。這是一種寫作的高境界, 不是因誰生誰,也不是刻意的隱晦什么而表現什么,其實就是一種意和景的天然混合。這種意境,境界比較自然通達。我們來看一下:
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我們注意一下這里的幾個意象,“羌笛何須怨楊柳”,玉門關外有楊柳嗎?沒有,那是春風都度不到的地方,那這句什么意思呢?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怨楊柳”,其實是指著羌笛所吹的曲調是《折楊柳》,這應該是一支憂傷的曲子。
“羌笛”是樂器,“楊柳”是曲子,“春風”又是“楊柳”引申出來的意象。“羌笛何須怨楊柳”不寫人而有人,寫景物也同時寫了情。“春風不度玉門關”也是寫景即喻情。再看這詩里意象的排列,黃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楊柳-春風-玉門關。
其實,意境的生成,方式方法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需要一種“精心”。先注意意象選取的合理性。這種合理,要合的是詩理。詩里的境是造出來的設計出來的,是生活原型的提煉,提煉選取后才稱之為意象。不一定要一定去寫實,也不適合寫的過于細致。
意象的選用是為了形成意境。這種合理性要求其實很嚴,包括不要重復意象,寫了云,你就盡量不要再去寫什么煙和霧了。寫了夕陽就不要再來個落日了。
意象的構造,也關系到我們前面說過的煉字,比如我們前面舉例的《天凈沙?秋思》,枯、老、昏、古、西、瘦等這類修飾的詞兒,會渲染或定性我們所選取的意象,也會形成一種意脈而使詩之脈絡具有內在的筋骨。
熟練掌握詩詞寫作的基礎知識,掌握住選取鍛造意象的規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對意境的提煉。意境有了,深了高了,那么所寫的詩作也自然精彩了。
學習詩詞要訣 望 看 聽 聞 感 嘆 評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