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的,是我個人的理論和觀點。僅做參考。
我不斷地提到二個字---就是“虛實”。這二字給人的感覺有些弄玄的印象,什么是虛什么是實呢?這本就不是一個很容易確定的問題,以虛實的視角去看詩,如何能理解詩詞的本質所在呢?又如何幫助我們提高詩詞寫作的水平呢?撥開迷霧,其實僅僅隔著一層紙。理論上說不清的,我們可以去感受,感受不清晰的我們可以看例子,通過寫作實踐,自然能了解到,“虛實”的理論觀,其實是貫穿在整個詩學體系中的。前人沒有明確地這么提過,卻在自覺或不自覺的過程中運用了虛實變化的法則。我們今天說到的對仗,實際上就要具體地運用我所說到的“虛實觀”了。
前時給朋友講對仗,我用了一個例子,過去皇帝身旁,要分成二列儀仗隊伍的,一列是文官,一列是武官,左文右武,才能拱壁江山。這以文對武的形式,其實就是一種“對仗”---實際上“對仗”一詞也是這么來的。
文人用嘴,說的是思想和策略,武人用兵,落實的是真刀和實槍。這二者是皇帝缺一不可的左膀右臂,廣義上講也是江山社稷的支柱。文武各自的特點,也可以看做是“虛”和“實”的不同特點。再看一些傳說中的行中帳,領兵的坐中間,兩旁也各常自站著一隊人,但都是各個營盤的小頭目,一色的武士。這樣的排列形式則不能稱為對仗,用詩學上的話講,這叫“合掌”。
那到底什么樣的組織形式才叫對仗呢?我們學詩時,在說對聯的時候,基本概念是這樣的---平仄相對,詞性相同,上仄下平(句腳),上列特點使上下句相對,謂之“對”,而上下二句意思要有關聯,謂之為“聯”,也就是形上要對應,意上要關聯,方為“對聯”。
對仗的概念和對聯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樣。和對仗有一個相近的修辭語叫“對偶”,也有對的意思,但對仗也不完全等于“對偶”。相關的各自名詞理解,我們稍后另篇再說,或者去查詢相關的基礎教材,在這里不詳細論述了。我們現在預設的前提是對“對仗”有個基本概念的認識(至少是讀過名詞解釋),我們要重點說的是詩學里的關于對仗的理解和運用。
對仗的原則,首先在形式上,平仄是要對立的。這里說的平仄,當然是指音節點而言,比如七言句中的第二四六字。這在詩里,只要合律一般都不成問題的。平仄對立,我們重視的是聲調的上下錯落和平衡。因為對仗句有一定的相對的獨立性,比如七言律詩里的對仗,單抽出常常可以當做詩鐘的。因此,平仄上也盡量整齊,對仗的工穩性是其主要特點。
這種工穩性,使得詩詞的表現常常具有結構上的穩定性。詩詞貴在飄逸靈動,但靈動和飄逸主要是指的是構思和意境,而非指著形式上的散亂和無序。在有序的形式下體現靈動,則避免了因過度的追求靈動而導致的散亂。對仗,實際上就起到這樣的穩定作用。
在七律里,對仗是主要詩學元素,一般的要求是七律的四聯當中,中間二聯盡量的去對仗(不絕對的)。實際上,我們不要認為是因為體裁上要求這樣,所以我們才去對仗,而是為了表現七律的工穩性,而去實現的一個手段。
工穩是七律體裁的主要特征,結構上起承轉合,體現的是層層遞進和轉折的動態特點,時而飄逸的詩思又欲不羈放肆。但是在對仗的框架下,讓它們變得有序起來,那么,飄動的音符就會形成有序節的旋律而不是噪音了。
尤其是相對于絕句而言,七律字是多的,字多則易雜易亂,所以,使之有序性工穩性,是藝術上的必然要求。為什么多要在七律的中間二聯對仗呢?主要原因就是表現主體的工穩性。
七律的對仗也可以放在其他聯上,比如頷聯不對而首聯對,這樣的形式有個有趣的名稱叫“偷春格”。也有單單頸聯對仗而其余三聯不對的,這叫“蜂腰格”。有前三聯都對仗的,也有四聯皆對的。名稱叫什么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詩意構思,利用對仗具有的沉穩工整的形式,巧妙地設計好在哪處表現它。
善用對仗,就是要善于利用它所具有的特點來為自己的詩意服務。實際上,全篇無一對仗,也不能說就不是七律。格律上對平仄粘對的要求是最基本的硬件要求,不可或缺的,而對仗多屬于詩句意上的表現,雖然也是形式之一,卻不是死板的必備硬件之一。
對仗在五律上也是需要的。一般也是在中間二聯使用。但是和七律不同的是,五言律的起句,一般是以仄腳收音為正格,所以,首聯上對仗也是常見而且適合的。
對于五律,在平仄上的要求尺度反而更寬一些。常常有一些拗救句或特拗句的存在。請注意,這樣在平仄上“拗”的現象,其實正是五律的特點之一。正規正格地平仄排列,反而少了五律特有的體味。尤其是在起句和第七句上,我們所見到的前人作品,多是采用“平平仄平仄”這樣的特拗。甚至采用“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這樣的特殊拗救形式。至于“仄平平仄平”這樣的“孤平”自救,以及“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這樣的對句救也是履見不鮮的。
實際上,這對詩句的靈活使用,尤其是對仗句的靈活運用很有幫助,因為所采用的平仄選擇更靈活了。五律句短,平仄相間時特別適合對仗,在做景物描寫時,把多彩豐富的景物歸到對仗句中,會使詩句韻味十足,自然而不失節奏。
在填詞的時候,也常有對仗的問題。要注意的是,詞里的對仗和近體詩是不盡相同的。要求的略為寬松。有時甚至不要求上仄腳下平腳,著重于意對而非工對。詞里善用對仗,實際上對詞的作用更為重要,詞為長短句,在形式上就不整齊,看來有些凌亂的感覺。那么,對仗的存在,就有亂中鎮定的作用。于詞而言,一般原則是“逢雙即對”。也就是,不論其平仄譜如何限定的,見到雙句,能對則對。但要注意的是“靈活”二字。比如《臨江仙》牌,雙調,上下二片的煞尾都是二個五字句,那么,可以考慮一個對,一個不對,或者一個工對,一個寬對。任何形式上的表現,都要根據文意來布局和安排。
至于怎么對仗,初學者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合掌”,也就是對仗的二句中,所表現的意思基本是一樣的,盡管所用辭語不同,但意思沒大區別。這就是所謂的“合掌”。所以,我的建議就是運用我說的“虛實理論”,將上下句分成虛實的關系,有意識地這樣安排就容易了,不僅可以使對仗靈活生動,虛實錯落,還可以避免合掌的出現。
我在談章法的時候,說到了“起承轉合”。實際上,起和承多為“實”的范疇,而轉與合則可以看做是“虛”的成分。那么章法的意義,從某種角度看,也是虛實間的轉換和過度。
景物景象以及事件過程等的描寫,都是客觀層面上的描寫,我們把這樣的客觀性,可以看成是“實”,而在轉合的時候,多數情況下是著重于情感情思想象等層面的描寫,我們把這類主觀意象為主的寫法稱之為“虛”。實際上,所謂的詩詞之本質,就是這樣的虛實融合體。那么,我們也可以同樣以這樣的視角來看待對仗。
對仗句服從于整體結構的安排,這是大前提。但是,對仗句本身也有自己的節奏在的。也有一種虛實的關系存在。我們要認清這點,才更容易掌握它并使用它。多數情況下,上句就往“實”里寫,而下句則在“虛”上描。也就是說,上句盡量做客觀的(如景物實在)描寫,下句則可以融進人的思想(感受、想象、比擬、夸張等)的主觀因素。甚至上句寫景象,下句寫人象,都可以分出這種虛實的關系。按這個思路去設計對仗句,則不僅避免了合掌的出現,還可以在大結構的背景下,構建出小的節奏背景,使詩意豐富蘊藉,精彩靈動起來。也就是說,在大的虛實布局下,構建小的虛實節奏。
我們可以隨便找幾個古人律詩里的對仗句,體會一下這種虛實的關系:
響遏行云橫碧落,清和冷月到簾櫳----《聞笛》趙 嘏(頷聯)
葉浮嫩綠酒初熟,橙切香黃蟹正肥----《冬景》劉克莊(頷聯)
黃金甲鎖雷霆印,紅錦韜纏日月符----《送天師》甯獻王(頷聯)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花》林 逋(頷聯)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梅花》林 逋(頸聯)
天上曉行騎只鶴,人間夜宿解雙鳧----《送天師》甯獻王(頸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與朱山人》杜 甫(頸聯)
這是隨機找到的幾個前人對仗句。稍加品讀,就可以看的出,上下二句其實都是具有從“實”到“虛”的轉換的。在做對仗句的時候,這種虛實間的層次要分的開,這是首要注重的,也是前提因素,然后再去考慮具體的對仗形式。
對仗的形式的分類很多。大多屬于技巧上的。《文心雕龍》里列出言對、事對、正對、反對這四類。《詩苑類格上》則提出,唐代上官游韶謂詩有六對,即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擬對等。還有各種參考資料都不難找到。只對仗的方法方式就好多種。列如“實字對”“虛字對”“錯綜對”“連珠對”“人物對”“鳥獸對”“數目對”“隔句對”“互成對”“流水對”“問答對”“借韻對”“虛實對”“交股對”“逆挽對”……等等等等。
現在只是對其中的一種說一下----“流水對”。為什么要說這個呢?因為至少個人感覺,流水對具有一種靈活的形式,如果使用好了,會使詩意靈動生趣,而且,使用流水對也很容易就避開了那個常見的對仗之病---合掌。“流水對”是什么特點呢?其實就是上下句說的是“一句話”,上句沒說完,下句接著說。二句之說一個意思,因為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在時序等因素上就錯落開了。意思好明白,寫的時候其實卻不很好掌握。我們先看幾個例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杜甫)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孟浩然)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杜甫)
門外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王維)
流水對有如下幾個特點,掌握了就容易寫的好了。首先,要注意善于使用關聯詞。實際上,沒有關聯詞就沒有流水對的存在。這種關聯詞有時是名的,有時是暗的。比如這個“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用“唯”領字,就起到了關聯的作用。再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里的“欲”字也有這作用,這類的還有“……,可……”“……,卻……”“雖……”。再看子美的這個“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即從……便下。關聯詞的作用對“流水對”很重要。比如將這句“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的前二字去掉,則為“終夜長開眼,平生未展眉”就不成為流水對了。流水對之所以能流起來了,關聯詞起到很大作用。
所謂關聯詞,其實不在詞本身,而在于這種關聯的關系。若是用動作本身的連貫性表現出來,不用關聯詞也形成“流水對”了。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有撕關聯詞沒寫出,其實是暗含在其中了(被省略)。因為詩詞的特點是精練,所以省略些詞性的語法成分是詩體之特點。
即使寫流水對,也不要忘了前面所說的虛實變化。從實到虛,是一般規律,認識其道理,掌握其用法,善莫大焉。
(作者:黑水詩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