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以稱得上是篆刻界的奇葩,高冷傲嬌,人又懶散,還有點兒狂。他最熱衷于懟人,出言直截了當,懟師傅懟老友懟前輩,嘴上最是不饒人。
人都說,不做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他偏偏是個另類,為了做官,為了實現政治抱負,毫不猶豫就能拋棄自己的藝術生涯。
趙之謙
他曾有一印“鉅廘魏氏”,邊款里落的是:“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這句話成為后世幾乎所有印家都遵循的創作理念。
他就是如今已被奉為篆刻界大神的印壇執牛耳人物——趙之謙。
趙之謙刻 青田石印章
福建東南2013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印文:尋念非但一
邊款:撝叔為正孺,同治十一年。
趙之謙在篆刻一道上,出浙入皖,不拘流派,又跳出“印內求印”、“以書入印”的印刻傳統,首倡從周秦兩漢眾多古器文字中取法,開辟了“印外求印”的一條新路,成為印學界造詣卓著、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一代宗師。
鉅廘魏氏”及邊款
而拋開他身上的這些光環,我們會發現他還是個極具個性魅力的另類藝術家。
會稽趙之謙鐵三印信
鐵面鐵頭鐵如意
金蝶投懷
趙之謙是浙江紹興人。紹興出師爺,也出了很多有著“奇特個性”的名人。比如晚明狂人徐渭,寫《狂人日記》的魯迅。
魯迅我們且不說,就說趙之謙的前輩徐渭,他“恃才倜儻,肆狂狷于無妄之世”,卻因“不合規寸,擯斥于時”,一生落魄潦倒、狼狽頹喪,精神的痛苦而至行止的癲狂,著實讓人唏噓不已。
趙之謙和他的這位同鄉一樣,也有著與生俱來的叛逆,且同樣是以“狂傲”天才的面目示世。
“竟山所得金石”及邊款
趙之謙、悲翁兩面印及邊款
如何狂呢?首先是他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表現出的那種狂妄的自信。
他曾經在一方“趙之謙印”的邊款上寫:“龍泓無此安詳,完白無此精悍”。
龍泓即為丁敬,是“浙派篆刻”的開山祖,印風以蒼勁質樸著稱。完白即鄧石如,他的篆刻風格富筆墨意趣,以刀當筆尤有金石風味,呈現出一派古樸秀逸、遒勁婀娜的氣質。
而趙之謙卻說丁敬刻的沒有我安詳,鄧石如刻的沒有我精悍,相當有一副“誰都瞧不上,就我最牛逼”的態度。
趙之謙印”及邊款
邊款:龍泓無此安詳,完白無此精悍
“趙氏撝叔”
邊款:完白山人刻小印而不如是之工
但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趙之謙在面對篆刻前輩們時,那種不卑不亢的氣度。由是,也才有他34歲時立意“一心開辟道路,打開新局”,志在“為六百年來摹印家立一門戶”的豪闊和霸氣。
“松江沈樹鏞考藏印記”及邊款
這么自負的趙之謙,唯獨敬仰一個人,他就是篆刻大師吳讓之。
趙之謙的好友魏錫曾曾經給趙之謙集了一本印譜《二金蝶堂印譜》,打算請吳讓之為這本印譜題字。趙之謙為此刻了一方“會稽趙之謙字撝叔印”,邊款里對吳讓之大加贊揚,稱贊他“息心靜氣,乃得渾厚,近人能此者唯揚州吳熙再(載)一人而已。”
“會稽趙之謙字撝叔印”及邊款
邊款:息心靜氣,乃得渾厚,近人能此者唯揚州吳熙再(載)一人而已
吳讓之對趙之謙很是賞識,同時也稍微給他提了個小意見:“竊意刻印以老實為正,讓頭舒足為多事”。趙之謙收到吳讓之的評語之后并不怎么高興,說我自己的作品已經很有自家面目了,你評得不對,我不服。這種敢于挑戰業界“權威”,堅持自己風格的人,也是蠻讓人佩服的。
后來人們說,趙之謙在篆刻方面的才華和成就是前無古人的。這當然是我們今天對他藝術成就的推重。
血性男子
但在他的時代里,趙之謙就已自詡“為六百年來摹印家立一門戶”。甚至在那些地位無比崇高的前輩面前,他也毫無怯意、自視甚高:“鄧石如天分四人力六,包世臣天三人七,吳讓之天一人九,自己則是天七人三,天分實在諸人之上。”
何為天才,天才是要“走入永恒”的,趙之謙生前就對自己的“身后名”十分了然,時人或言其狂妄,但經過時間的考驗,我們會認識到其所論正是出于天才的“前瞻”和“自覺”。
漢后隋前有此人
二金蝶堂
鏡山及邊款
可是啊,天才總是命運多舛。他們的心中總有一種磊塊不平之氣,離經叛道,豪蕩不羈,迥然獨立卻也于世所不容。因而他們身上,大多都會被一種“悲情”的命運籠罩,趙之謙也不能例外。
趙之謙出生商人家庭,家世實不算壞,可是他的一生里,除了在藝術領域取得極高的成就之外,可以說幾乎沒遇到什么好事。
“悲庵”及邊款
三十四歲家破人亡乃號悲庵
我欲不傷悲不得已
簡單來說,自他成年以后,接連經歷了家族破產,生計無著;科舉不順,仕途多坎;然后是遭逢戰亂,家破人亡……
這樣的慘戚和沉重,好比作鈍刀入肉,痛感是扎扎實實的。境遇和心境使然,他也多有因悲觀失意,因耿念于當官,因個人信仰而創作的作品。
妻女去世,他一刀一石刻下:悲庵、三十四歲家破人亡乃號悲庵、我欲不傷悲不得已、如今是云散雪消花殘月闕,茍全性命等印,面對個人命運的急變衰落,自苦不已。
如今是云散雪消花殘月闕
茍全性命
不過萬念俱灰后,他心中還猶存著“立志報國”的一口氣,這類代表作品有“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等。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邊款:“悲庵居士,辛酉以后,萬念俱灰。不敢求死者,沿冀走京師,依日月之光,盡犬馬之用。不幸窮且老,亦愈乎。偷息賊中,負國辱親,刻此兩言,以明其志……。”
生命的無常,仕途的失意,也讓他開始走上信佛的道路。這類代表作品有“餐經養年”等。
“餐經養年”印石、印面及邊款
按說趙之謙早已躋身大師行列,他的作品應是“多多益善”,然而后世流傳下來的卻不足四百方。
為何如此之少?
這一方面是趙之謙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字面不雅的字不刻,不易布置的字不刻。
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天性的自在懶散,如果不是好友魏稼孫每每采用貶低他的方法激將之,還積極地幫他收集印稿、出印譜,今天存留下的印可能還會更少。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
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對于當官一事有執念。
在《二金蝶堂印譜》中,他曾題了“稼孫多事”四字,并附上短文“稼孫竭半載心力,為我集印稿、鈔詩、搜散棄文字,比于掩骼埋胔,意則厚矣。然令我一生刻印賦詩學文字,固天所以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
為五斗米折腰
到了1872年,趙之謙終于有機會做官了。他被分發到江西做七品官,此后便很少作畫,也不拿刻刀了。在江西任職十年后,他刻了人生中最后一方印“賜蘭堂”,這方印是為朋友潘伯寅所刻,邊款里他寫:“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趙之謙盛年息刀,不以印傳,實乃印界一大憾事。
“賜蘭堂”及邊款
二金蝶堂印譜初集、二集 二函八冊
作為極富才華的藝術家,趙之謙無論在繪畫書法,還是詩文篆刻上,都具有驚人的天賦和悟性,堪稱世所罕有的全能“奇才”。
而他將自身的藝術學養和文化底蘊,融合到篆刻的“方寸之道”里,“為六百年來摹印家立一門戶”,真可謂天才印人,風雅之狂。
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后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
(文中部分資料圖片來自網絡
今日薦讀
↑ 壽山石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