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興農
百家號08-22 18:30
關注
從目前我國的糧食生產狀況看,今年我國夏糧+秋糧減產的可能性非常高,從有關部門的統計信息看,今年夏糧減產2.2%,而國際糧食也有所下滑至近五年的新低,對于我國的糧食進口也會產生較大影響,而秋糧受到今年持續性的大范圍干旱,減產也可以預計,至此,人們所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在今年糧食可能減產的背景下,我國人民的飯碗是否還有保障?
對此科學興農認為,主糧自給率高,地位不可動搖,我國糧食安全依舊穩妥!
主糧地位穩固
作為國人的三大主糧:水稻、小麥、玉米來說自給率超過95%,并且每年我國這幾樣都還有庫存結余,雖然今年我國玉米預期減產幅度較大,相關部門預計今年玉米缺口2000-4000萬噸,但是我國目前玉米庫存依舊高企,這點缺口還不至于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
而近些年來說,雖然我國每年糧食進口幅度都在增加,但是對于三大主糧我們實施配額制度,保證三大主糧的自給能力,而實際上來說進口量較大的是大豆,以2017年來說大豆進口量高達9553萬噸。而三大主糧的自給地位并未動搖,自然無論國際糧價如何波動,在三大主糧地位穩固的前提下,都足以保證我國局面糧食供應充足。
我國糧食自給率高
上面已經有所介紹,目前來說我國的糧食進口歐基本上為大豆,2017年大豆進口達9553萬噸,然而全國糧食總進口量才1.3億噸。單單大豆就占到了進口總量的73%,而像小麥、水稻、玉米地進口量基本在400萬噸上下的數量級別。糧食自給率超過95%,而即便是糧食綜合自給率也超過82%的水平。并且針對這些糧食的進口,我國還實施了配額制度,一方面確保我國的主糧地位,保持穩定性;其次避免國外低糧價對我國的主糧造成沖擊。
像其中的小麥進口部分基本上用途為制作面包糕點,而大米進口部分的用途則主要是為了滿足我國對于優質大米的需求。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來說,我國人民對于糧食的需求矛盾為質量同需求之間的矛盾,而非供需之間的矛盾。
而我國近些年,也正是由于每年糧食結余不斷增加,庫存量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才有充足的底氣敢于喊出來“去庫存”這樣的提法,而質量同需求之間的矛盾又支撐我們有著充足的底氣敢于優化我國種植結構,調整種植布局,更好的滿足國內糧食生產。
綜上來說,目前我國的糧食供給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中依舊可以泰然處之,而國人也沒必要為今年的糧食預期減產所憂心,而今的中國是日益強大的中國,對于抗風險、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遠遠強于六七十年代,對于老一輩來說那是一個對于糧食、溫飽充滿恐懼的年代,然而在如今糧食日益豐富,庫存越加豐滿的當下,只要安心做好生產工作,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這里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