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機微信里的“家人群”又有新消息了,我輕觸屏幕,一堆油亮紅潤的香腸照片撲面而來,惹人眼饞。瞬間,鼻間似乎彌漫起一絲煙火的氣息,讓我不可自抑地咽了一下口水。
母親在群里說:這是剛剛從爐膛里取出的臘物,甜味的是姐姐家的,咸味的是我家的,麻辣味的是妹妹家的。母親總是這樣,誰喜歡什么樣的口味,她總是記得清清楚楚,從未有過任何的差池。
幾天后,我收到母親寄來的快遞。打開厚實的包裹,臘物的香味頓時塞滿了整個屋子。我迫不及待地煮上一截香腸,那煙熏火燎的鄉土味道,夾裹著母親的愛,親切而熟悉,呵護腸胃。慢慢地細嚼品味,母親忙碌的身影在思緒里那樣清晰:在裊裊的煙霧里,母親系著圍裙坐在熏爐旁,看著爐里的臘物不斷往外冒著油,她的臉上漾起幸福的笑……
末了,我把香腸懸掛在陽臺上。雖然這鄉土味的掛法與裝修時髦的居室有些格格不入,但我依然樂于如此。那存駐著濃濃煙火氣息的香腸,頓時讓空蕩蕩的房子里有了家的味道。
在這座遠離父母的城市,我擁有自己的房子。房子裝修得典雅精致,家具智能、電器智能,連廚房也智能。平心而論,智能的廚房不過是一個擺設,冷鍋冷灶,聞不到一絲油煙的味道。在我眼里,廚房更像是一個空間巨大的微波爐,只是偶爾熱熱從外面打包回來的冷飯冷菜。但我固執地認為,這里僅僅是一所供我棲身的房子,不是我的家。我的家在遠方,那里有旺火旺爐,有炊煙裊裊;那里有切菜的聲音,有菜入鐵鍋的撲鼻香。那里更有整天忙里忙外的母親,她用一腔疼惜兒女的慈愛之心經營起一個溫暖的家。
生活不過一日三餐四季,柴火油鹽醬醋茶。有煙火味的生活,才是人們向往的生活。一個人在外打拼,總會時常思念家鄉的裊裊炊煙,思念家里的一餐一飯。家很遙遠,幸好有了“家人群”,家的溫暖便離我很近。心思細密的母親最懂孩子的心思,有了高興的事兒,總是第一時間與我們分享。做了好吃的美食,總不忘第一時間曬進群里?!凹胰巳骸弊層H情少了距離的阻隔。
我時常在異鄉的夜里,借著手機屏幕微弱的光,靜心回味“家人群”里一個個關于家的細節與味道。我享受那一個個煙火氣息十足的畫面,那畫面是塞進爐膛里的柴,是揉得勁道十足的面,是剛剛出鍋的菜,是冒著騰騰熱氣的那一碗湯……
那一天,我看著母親在群里曬出的那一鍋還沒出爐的餅,空氣里仿佛氤氳起一股兒時便貪念的久違的香。
我發微信:“媽,我想吃餅,真想?!?/strong>
母親秒回:“兒子,你實在想吃,明天我就坐著動車過來給你烙。”
我動情地說:“我忍著,待我回家你要給我烙一大鍋。”
那一刻,我終于明白,那一抹來自家的揮之不去的煙火味,是家人的愛,是珍藏在味蕾深處讓人留念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