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千里共嬋娟越劇王文娟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MEMORIAL
定格
2021
1
1
1
芬 芳
陳曉紅
浙江音樂學院
這些天來,我都不愿意談到、聽到、看到關于老師的任何消息。一口氣憋在胸口,沒有語言可以表達。不忍心打開記憶的大門。
自1998年5月18日拜師,至今已23多年。我跟老師是慢熟的,拜師后的整整10年,才與老師有比較親近的交流。也就是因為這樣慢熟的認知,才有了我們深遠的師生情。也可以說是知音,是莫逆之交。
老師愛戲,每一次去看望老師,一坐下來沒有客套,直奔主題,就是戲。只要一說起戲,她就精神煥發。記得排《班昭》,老師先要了《班昭》的劇本,而后要聽聽我的唱腔。當我再次去上海時,老師身體小恙要住醫院,她一邊聯系作曲金良老師,一邊告知我去醫院見面。當我推開觀察室的門,老師坐在剛搭好的病床上,抬頭看見我推門進來,她就伸手在枕頭底下拿出了我寄給她的《班昭》劇本,招呼我坐在身邊,說著就翻開劇本說起戲來。這一幕,印象太深,讓我看見了一個在創作中不受環境和身體影響、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的藝術家。金良老師來了后,一個下午,我們三個人就在觀察室狹小的病房里,一段一段、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捋唱腔。這是一間朝西的觀察室,陽光慢慢地透過玻璃窗斜灑在我們身上,溫暖著病房,也溫暖著我。我懷著歉意,懷著敬意,懷著感慨,懷著感恩的心,幸福地享受這一刻——一幅油畫般的工作畫面,深深地嵌在腦海中。
老師喜歡《班昭》這個劇本,對劇本的結構和唱腔板式布局都很有見地。她對第二場“竹簡擇婿”的結構提出了一些建議;對班昭的唱腔,她認為缺乏一段強有力的情感抒發的中心唱段。之后,我與編劇羅懷臻老師、導演楊小青老師、唱腔設計胡夢橋老師商量后,把第五場的大段念白改成了唱腔,這就是現在很多《班昭》迷喜歡的“我笑你居然把我比曹壽”唱段。
老師的指點,這只是一個縮影,但每一次,都永存在學生心中。成為您的學生乃三生有幸。
李 敏
紹興市藝術研究院
臨紙哽咽,淚如泉涌。思緒回到了幾年前,正逢“芳華”回上海娘家演出,猶記得那天上午,我與芳華的領導和同事們去看望您,飯后聊天時,我忐忑而感慨地跟您道出了多年來的心愿:“老師,這么多年來您給了我無私的教誨和關愛,可是我都沒有在很合適的場合和機會向您行拜師禮,這一直是我心中很盼望,也很愧疚的一件事。”當時,您不假思索地笑道:“我不在意這個。搬把椅子,敬個茶,現在就可以磕頭拜師了。”我聽完傻傻地愣在那里,一股暖流頓時涌上心間,一時間,心中充滿了感動、感恩和幸福。恩師是這樣無私奉獻,不注重外在的形式。可我不想這么簡單地行拜師禮,于是,我跟老師說,您稍等我一下,便匆匆讓同事幫忙買了一束鮮花。就這樣,那個午后,一把椅子,一盞茶,一束花,三個磕頭,幾人見證,我便正式拜入老師的門下。
我永遠忘不了老師曾在華東醫院的病房里給我講解示范3個多小時,條件有限,她靈機一動隨手拿了牙簽棒講臺位,我被老師的智慧和敬業深深感染和打動,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我銘記終生。后來,老師還擔任了我的移植劇目《女駙馬》的藝術指導,并向我引薦了著名的越劇作曲金良老師,請他擔任唱腔設計。在老師的牽線下,我和金良老師在日后的藝術創作中,結下了不解之緣。感謝恩師把自己最喜歡、最放心的金良老師引薦到我身邊,給了我莫大的幫助。王老師不僅是我走向越劇藝術之路的引路人,更是我創作道路上的一盞引航明燈。
王老師不僅對學生傾囊相授,無私奉獻,甚至還能照顧到一些學生可能希望卻又不敢奢想的小細節。前兩年,我在上海參加央視璀璨梨園戲曲演唱會,演唱《孟麗君·書房會》的選段。演出的前一天,我來到老師家,看到老師化了點淡妝,以為她要出門,卻沒想到她竟然請來了兩位公眾號的小編,說道:“李敏啊,儂看,我叫來了兩個小朋友給我們拍點視頻,給你做學習資料。”天哪,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奢望,沒有老師的同意,我是斷斷不敢拍的,我親愛的老師竟然貼心地想到了。當時,我欣喜萬分,忐忑不安地拍下了這段恩師指導我的珍貴視頻。在我的創作中,無論是《紅樓夢》《西廂記》,還是《釵頭鳳》等,老師都不顧年事已高,親力親為,給予我指導。
廖琪瑛
浙江越劇團陸派小生
8月6日清晨醒來,一如往常地打開手機,一條消息映入眼簾——王文娟老師與世長辭。隨后發現朋友圈都是哀悼的圖文,一時有些恍惚,太意外了,王老師給我們的感覺一直是健康的、是那樣的精神矍鑠、容光煥發,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一時間腦海里浮現的便是林妹妹、孟麗君、鯉魚精等曾經熟悉親切的形象。我們中生代演員大部分是被徐、王兩位宗師主演的越劇《紅樓夢》吸引,才喜歡上越劇,從而走上越劇從藝之路的。
越劇流派紛呈,各具特色,每一個流派都像一塊金磚,堆積在一起就是一座熠熠生輝的“金字塔”,徜徉在越劇的“長河”里讓我如海綿般吸收養分,王派藝術質樸無華,親切自然,細膩傳神,聽王派的演唱猶如媽媽的言語,溫馨暖懷······
曾經在大戲《巡按與縣令》中用王派演繹縣令夫人,也扮演過孟麗君等人物,在個人磁帶專輯里也錄制過王派經典唱段《葬花》《孟麗君》《春香傳》,大家都覺得我王派唱得不錯,挺像的,現在回過頭來看,覺得模仿的過于刻板,繪畫大師齊白石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隨著年齡的增長,深諳此理,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體悟和呈現,藝無止境······
《風雪寒梅李三娘》是我團常演的劇目,曾經在劇中扮演岳氏,2004年巡演期間,在新昌文化中心王文娟老師觀看了演出,給我們提了寶貴意見,并合影留念。這也是我唯一一次和王老師近距離接觸。尤其喜歡王老師的那句“臺上演戲復雜一點,精益求精,臺下做人簡單點,樂于奉獻”,這句話我在講座中也會經常會提及到, 實乃精辟,敬佩之余,深感這一至理名言值得后輩效仿和學習,這是我對王老師的第一印象。
王老師給我留下第二個深刻印象是非常的美,無論是臺上還是臺下,從發型到妝容都是那么的精致、講究。服飾搭配大方得體、舉止優雅,不愧為越劇大師!歲月從不敗美人,多年來風采依舊!
第三個印象,王派藝術可謂桃李滿天下,人才輩出,薪火相傳。其中不乏專業弟子,也有業余弟子,可見王老師胸懷博大,平易近人。在她心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均手把手親自指導,傾囊相授,品德之崇高,值得晚輩學習。
恩師和王文娟老師曾幾度合作,并興辦少壯劇團(少壯劇團的打炮戲:禮拜六。1951年8月越劇十二姐妹捐獻飛機大炮公演《杏花村》進上越后同演《晴雯之死》《庵堂認母》等)作為陸派弟子,雖然沒有欣賞到她們合作的資料,可以想見一定也是非常精彩的,想必老師們在天國依然會繼續合作。
謹以拙文表示哀悼,深深一拜,愿王老師安息,您永遠活在我們心里,我們永遠懷念您!先生們,千古!
(2004年 右一為廖琪瑛)
1
2
1
邂 逅
MEMORIAL
你的戲
備份在大腦里
與你短暫的邂逅
銘記一生
竹里館 戲迷媽媽的記錄
2016年11月12日記
2021年10月9日記
翻到了一篇弟弟不知道為了啥作業寫的小報。里面還有錯別字。為了升華主題,還強行拔高,還半通不通。
認真的美麗
三年前的11月的一個星期一晚上,我和媽媽和哥哥去拜訪著名演員王文娟老太太。開始,哥哥用小提琴拉千里共嬋娟的前兩句,她沒有特別表示。后來當我提議拿書來讓他照著我的字條寫時,她竟很認真的一筆一畫寫了出來,還加了一句話:“兩位小先生多提意見。”令我很震驚。接下來我以神速畫了一幅畫,和老太太,我倆熱火朝天的聊了起來。我可以從媽媽臉上看出來她吃驚不小:第一次見面,他和老太太就能交上朋友,而且思維還拿嗎天馬行空。最后我送給他一幅我畫的畫。老太太稱贊了我一番。
從老太太和我們的言行、一舉一動來看,她不像其他老人對小孩那樣,隨意的敷衍,而是認真仔細,專心致志地一筆一劃得寫。可以推斷出她年輕時在演戲的過程中也是一絲不茍,任勞任怨,無論排練是多么辛苦,無論受到多么大的挫折,都不放棄,一心一意的把事情做成。和我相比,我和她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2021年8月9日記
Y寶在她靈前
END
END
CAREER IN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