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傳統戲里有一出猴戲,叫《安天會》,是武生泰斗楊小樓的拿手好戲。這出戲取材于《西游記》,說的是孫悟空大鬧天庭最后被天兵天將擒拿的故事,故稱《安天會》。
1951年劇作家翁偶虹先生與李少春把《安天會》整理改編為《鬧天宮》。劇情是,玉帝因孫悟空神通廣大,擬以天上官爵加以羈縻,封為“齊天大圣”,使管桃園,孫乃將園中仙桃盡情受用。王母設蟠桃宴,未邀請孫悟空,孫悟空非常惱怒,闖進瑤池,偷食酒果;又入兜率宮,偷食太上老君煉的金丹;然后返回花果山。李天王率天兵天將前往擒拿,反被孫悟空打敗。和舊戲相比,新編戲最重要的改編內容是戲的結尾,即刪截了孫悟空被二郎神的哮天犬撕咬而被擒的情節,改為孫悟空大破天兵天將,凱旋而歸,在花果山高舉起齊天大圣的旗幟。
《安天會》與《鬧天宮》,從戲名上就可以看出這兩者之差異,從“安”字改變為“鬧”字,集中體現了劇作者對《西游記》這部小說中孫悟空這個角色的基本定位。
此后,《鬧天宮》始終活躍在京劇舞臺上,除了李少春的這出戲最為拿手外,李萬春的《鬧天宮》則別具一格,兩者各有千秋。但李少春和李萬春的這出戲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宗其師楊小樓的演法,重點不是展示猴子的技巧武藝,而是“武戲文唱”,重點刻畫孫悟空這個角色,使之栩栩如生,把孫悟空不畏強權、抗衡天庭、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性格呈現出來。五六十年代,我國面臨國內外嚴峻挑戰,孫悟空成為鼓舞人們斗志和勇氣的形象,這出戲因而受到有關部門的大力提倡,也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
不僅如此,幾十年來《鬧天宮》還多次到國外演出,李少春、王鳴仲、李小春、李光等都主演過,得到外國觀眾的贊賞。
1956年,中國京劇院根據周總理的意見又對這出戲進行修改,把一個中型劇充實為一出大戲,更名為《大鬧天宮》。據翁偶虹回憶,《大鬧天宮》主要是在前邊增添了龍王敖廣上凌霄殿向玉帝告孫悟空的狀,玉帝派遣李長庚前往花果山邀請孫悟空上天庭做官,在天庭孫悟空被封為弼馬溫,孫悟空在御馬圈戲弄了迂腐的天禧星君,并與馬王沖突,孫悟空怒回花果山。玉帝再次派李長庚去花果山,加封悟空為“齊天大圣”,悟空再次重返天庭。接下來便接上原《鬧天宮》的內容,“查看桃園”、“鬧瑤池”、“鬧丹房”、“花果山大戰”、“八卦爐煉獄”、“搗毀凌霄殿”等情節,全劇以孫悟空大敗天兵天將告終。
1958年中國京劇院一團的演出陣容是:李少春的孫悟空、孫盛武的李長庚、葉德林的天禧星君、駱洪年的前監正后土地、茹木春的監副、李幼春的前玉帝后青龍、鈕鳳華的哪吒、李金泉的老君、婁振奎的李天王、劉元漢的前敖廣后巨靈等。王鳴仲也善演此戲,李少春缺席時由王鳴仲頂替。這出戲深受觀眾歡迎,成為李少春創編的經典劇目。
1957年中國京劇院三團也排演了這出戲,武生茹元俊扮孫悟空、李甫春的土地、趙文奎的李天王、高盛虹的二郎神、董鶴春的巨靈、趙春奎的哪吒。
北京市屬的劇團也先后排演這出戲。1952年首都實驗京劇團的陣容是李萬春的孫悟空、李小春的哪吒、李慶春的金吒、景榮慶的二郎神、趙文奎的李天王、趙玉民的老君、唐世辛的巨靈、陶龍春的土地。
北京京劇團演出的《鬧天宮》,由黃元慶扮孫悟空、郝慶海的李天王、張洪祥的二郎神、羅世保的土地、朱金琴的老君、陸洪瑞的巨靈、賈榮年的哪吒,譚元壽還在劇中扮演了天兵天將中九耀這個角色。
梅蘭芳京劇團排演的《鬧天宮》,由李元瑞扮孫悟空、劉連榮扮李天王、武云甫的土地、張玉禪的二郎神、樊桂舫的哪吒、翟承俊的巨靈。
北京青年京劇團演《鬧天宮》后面接演《十八羅漢斗悟空》,演員陣容如下:李元春的孫悟空、羅榮貴的李天王、胡盛巖的太上老君、錢元通的玉帝、張韻斌的二郎神等。
彩頭班新興京劇團演這出戲叫《齊天大圣》,江世升和米玉文飾演前后孫悟空、劉文魁演太上老君、金鶴年演土地、杜云峰演二郎神、高元升演玉帝、周益瑞演李天王。
這出新編戲與小說《西游記》在內容上有一定差距,因而存在一些爭議。小說中的孫悟空,武藝高強,但并非天下無敵,而且有到天庭做官的欲望,但看到自己被欺騙后才決心造反,但最終勢單力薄,被天庭拿獲。新編戲中,孫悟空是一個完美的英雄形象,打遍天下無敵手,震撼了天庭,大鬧了天宮,英雄氣概沖霄漢。這樣一個角色如果放回到小說中就矛盾了,悟空如此強大如何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之下,如何被唐僧帶上緊箍咒去西天取經,又為何面對九九八十一磨難總是無能無力?這些問題是難以回答的。為了塑造新的孫悟空形象,甚至把哮天犬撕咬孫悟空的情節刪除掉,這可是小說的點睛之筆:天宮中各路神仙竟然不如一只狗的本事大!可以說新編的孫悟空與《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已經大相徑庭了。當然,這是神話小說,不是歷史,劇作者可以發揮充分的想象和自由去創作,甚至還能得到觀眾的歡迎。個人感覺,小說中的悟空更符合人物邏輯,更可信;而新創編的悟空則頗有“高大全”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