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間,地道風物和一位直男首飾設計師聊了聊(詳見:直男首飾設計師:“我知道什么樣的姑娘會打動人。”,他提到了中國這一百年來出現的“爆款”首飾們,它們異軍突起,曾在中國大面積流行,有的倉促死去,有的至今流行。它們就像是某個鄰居,天生沒有高貴血統,卻總是年輕、活力旺盛,也充滿爭議,話題不斷。
一百年來,中國出現過哪些爆款首飾呢?
民國時期,上海,作為一個象征財富和充滿冒險精神的國際都會,名媛的珠寶彰顯著身份、地位。此時,歐洲正吹起輕巧、自然的首飾之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上海的首飾成為了中國流行風向標,“小而美”的珠寶審美成為當下主流。
■
■
翡翠手鐲
翡翠手鐲可以算是民國時代“爆款”,大都是細細弱弱的流線型。宋美齡一生收藏了不少翡翠,最出名是一款翡翠麻花手鐲。
麻花手鐲
上海青幫頭子杜月笙也不惜以4萬元高價買手鐲贈給夫人佩戴。有一種說法,女人戴翡翠手鐲是為了控制壞脾氣,如果動作太大,手鐲會碎掉,借此約束自己。
第一位好萊塢華裔女星黃柳霜,右手總帶著一只翡翠手鐲,她相信手鐲帶給她好運。
■
■
珍珠耳釘、項鏈
左,宋美齡;右,黃蕙蘭(外交家顧維鈞的第三任妻子,南洋富商”糖王“之女)
珍珠也屬于民國爆款。民國雜志《權威》寫“顧維鈞太太的珍珠”,“顧維鈞的太太,是一位珍貴飾物的收藏家……她的飾物中間,尤以珍珠最為名貴。”
當年,小姐和太太們都喜歡如粟米般大小的珍珠耳釘,珠光襯著細巧的側臉輪廓,更覺動人。一個上海女人說,“我當時喜歡佩戴款式比較小的耳釘,特別是珍珠,條件好的女性用小的耳環,耳環越小越稀奇。”這種獨立珍珠耳釘至今十分流行。
顧維鈞太太黃蕙蘭,當年在巴黎社交場時,她被稱為”遠東的珍珠“
還有珍珠項鏈,最適搭配旗袍。
宋美齡的結婚照上,她穿著白色長裙禮服,披著銀白色喬其紗,用一小枝橙色花朵別著,帶著珍珠耳環,連脖子上也掛在細長的珍珠項鏈,蕾絲層層疊疊。
陸小曼的珍珠項鏈
嚴幼韻,一直到百歲高齡時,她仍每天化妝,帶著珍珠項鏈,踩著高跟鞋去超市
珍珠和翡翠手鐲的流行,跟當下專賣首飾的店鋪的興起不無關系。1852年,在上海的南市小東門方濱路上,一家名為“老鳳祥”的首飾店鳴鑼開張,此時首飾店鋪還寥寥。很多人回憶那個時代,都會說上海最大的珠寶店——“老鳳祥”的天花板和地板都是值錢的。到了二十世紀初,誕生了一批慶云、景福等九大銀樓。
■
■
一顆永流傳的鴿子蛋鉆戒
民國時期,新派上海女性很喜歡大顆粒的鉆戒,尤其是粉紅鉆和火油鉆。
電影皇后胡蝶,珍藏著一顆外形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相仿的鉆戒
在闊太太的麻將大戰里,女人討論的主題就繞不開鉆戒。“馬太太你這只幾克拉?三克拉?前天那品芬又來過了,有只五克拉的。”“你那只火油鉆十幾克拉,又不是鴿子蛋。”……
電影《色·戒》
電影《色·戒》里,易先生為王佳芝買下的是一枚卡地亞經典的6克拉鴿子蛋粉鉆,一段亂世愛情就此暗涌展開。
到了九十年代,由于珠寶公司策劃的一次成功的營銷策略,鉆石戒指在中國一躍成為寶石之王。一句”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是珠寶公司戴比爾斯的口號,把鉆石包裝成了愛情的象征,鉆石戒指從此成為世間男女締結愛情的信物。
這句經典的廣告語從此改變了中國男女新婚時佩戴黃金、翡翠的傳統。
■
■
銀鐲
“殺雞、宰鵝、賣豬肉,用心的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濕地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這是魯迅小說《祝福》里的一句話。
閏土帶的“銀項圈”
絞絲銀鐲子在江浙一代很常見,尤其是浙南,給人老舊、沉甸甸的感覺。銀鐲子大多是家傳的,和女人一起生活、洗菜,越戴越亮,銀芒很美,還有小孩子也戴銀鐲、絞絲銀項圈。
四十年代,二戰爆發,人們變得悲傷而脆弱(其實就是變窮了)。受到二戰的影響,工業變成了軍工業,傳統的珠寶業幾近凋零。戰后,珠寶市場幾乎不復存在,縱觀50年代,也沒有誕生經典珠寶首飾。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由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接連爆發,使中國經濟受到重創。
此時,首飾的浪漫濾鏡消失。
有人把黃金打造成首飾戴在身上,方便逃亡,黃金首飾給人的安全感,大約就是在逃難的路上產生的。
■
■
“發”、“福”金戒指
由于大量的機械設備投入到了首飾制造業,機械化、模具澆鑄首飾的出現,開始催生了“批量、廉價”的首飾。
曾經與尊貴、稀缺為伍的黃金,迅速蔓延在普通人群,它給人以安全感,驅逐了貧窮的陰霾。
“發”字黃金方戒是生活最常見的經典款,還有“福”“壽”“吉祥”“如意”等字樣也頗收歡迎。,商人之間還流行刻有自己名字的黃金戒指,在洽談生意時,還可以把戒指擼下來當圖章使用,顯得“氣派十足”。
■
■
超浮夸的大金鏈
七十年代,由于改革開放,中國沿海地區的有些男人一夜暴富,身價暴漲。他們戴上粗重的大金鏈子,配上大哥大、公文包,招搖在街頭。
大金鏈具備了炫耀、容易變現、容易跑路的特點,還一度成為電影里黑社會大哥的寵兒。“大金鏈子小手表,一天三頓小燒烤”,現在,我們還經常可以看到一種人出沒:他們具有“大哥”的氣質,謎之熱愛大金鏈子、紋身、燒烤……
■
■
大大大大……大寶石
正在挑選寶石的鄧麗君,右下方的寶石一律碩大華麗
80年代開始,大眾傳媒的發展帶動了流行音樂。漂亮的女星熱衷于戴大而浮夸的寶石,彰顯霸氣的女性魅力,大多是黃銅、紅色人造寶石、水鉆……BlingBling的光芒,閃得人挪不開眼睛。熒屏上的首飾更多考慮上鏡的效果,所以夸張程度才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TVB女性電視劇的興起也是一大因素。這些上流社會生活的故事,也映射著人們對“高級”生活的想象。
……
現代首飾已經沒有了明顯時代特征。網購讓各種“獨立”“定制”的設計迎來了春天,人們聲稱按照“自由”“個性”來選擇珠寶首飾,同時,也被迎面駛來的欲望列車淹沒。究竟是個性選擇了首飾,還是首飾馴服了靈魂?
一百年的珠光寶氣,也只是磕著瓜子閑談而已。
文 / 鹽白
參考:
《近代上海女性首飾研究》
《探尋中國當代首飾設計中的精神內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