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想,千辛萬苦購到一處還不錯的房子,誰知在對新房裝修與鄰居的閑聊中,才得知自己的新房竟是套“兇宅”,你說糟心不糟心!
支付完購房定金的周女士著手開始對房子進行裝修,一次和鄰居的閑談中意外得知賣家兒子曾病死在該屋內(nèi)。周女士心存芥蒂,以“兇宅”為由拒付剩余房款。日前,上海市奉賢區(qū)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了一審判決,被告買家應(yīng)在十日內(nèi)支付原告賣家剩余房款及利息。
2014年2月,家住奉賢南橋的周女士通過中介公司看中了古華新村的一套房子,對房子的位置、戶型、朝向等都很滿意,而且出行方便,菜場、超市等基礎(chǔ)設(shè)施一應(yīng)俱全。看了大半年房子的周女士喜出望外,心想終于找到了自己中意的房源。加上賣家季先生兩口子人老實,又是奉賢本地人,雙方談的非常順利,當(dāng)即簽訂了一份居間合同,約定房屋總價130萬元。
支付了3萬元定金之后,季先生向周女士交付了房屋鑰匙,周女士接收后對系爭房屋進行了裝修。在履行過程中,周女士分兩次支付了房款40萬元。
一天早上,周女士出門買菜時與鄰居張大爺閑聊,說起從未謀面的季先生兒子,周女士甚是疑惑。
“照理說老季的兒子也到結(jié)婚年齡了,為啥一直沒聽老季講過?”
“儂還不曉得?小季從小身體就不大好,小時候在這兒住經(jīng)常往醫(yī)院去,聽說去年得病死掉了,哎,才20歲出頭就沒了,真是可惜呀。”
周女士此時才恍然大悟,明明看到過小季的身份證復(fù)印件,就是沒聽老季提起過他兒子。周女士頓覺背后發(fā)涼,“怪不得這么好的房子一直沒賣出去,原來里面死過人啊!”她心里嘀咕著。轉(zhuǎn)頭回去跟丈夫說了這個情況,由于周女士母親比較講究風(fēng)水,對此事甚是在意。一家人想著,死過人的房子是“兇宅”,陰氣太重,容易惹禍上身。
于是,周女士一家很快從涉案房屋中搬了出去,又回到自己的老房子中居住。定下心后想起來,買房子時賣家沒有說過這一情況,要是知道房子里死過人肯定是不會買的。因此周女士想解除合同。
還沒等周女士找老季理論,老季就上門來討要剩余的房款。周女士當(dāng)然不會給了,因為此事雙方差點大打出手,還驚動了居委會。
季先生多次催討房款,周女士都以“兇宅”為由拒付。而該房屋季先生已搬離多年,長期出租在外。兒子小季雖然早年居住過,可最終在醫(yī)院去世,甚至小季的戶口也不在該房屋內(nèi),根本不是周女士“臆想”的那樣。無奈之下,季先生將周女士告上了法庭,要求周女士繼續(xù)履行合同。
庭審中被告周女士辯稱,自己支付了43萬元房款,并出資5萬元對房屋進行了裝修。但由于季先生兒子曾在內(nèi)居住過,且因病早逝,該房屋為兇宅,對自己和家人不吉利,他們一家也已不在里面居住,因此不愿繼續(xù)履行合同,還向法院提起了反訴,要求季先生退還房款并賠償損失。
法院經(jīng)審理認(rèn)為,按照一般的民間習(xí)俗,發(fā)生過“自殺”、“他殺”等非正常死亡的房屋往往會認(rèn)為存在不吉利因素,也就是所謂的“兇宅”,房屋自身的價值也會因此而貶損。本案中,季先生之子因病而亡,屬于正常的生老病死現(xiàn)象,其居住過的房屋非通俗意義上的“兇宅”。在系爭房屋不屬”兇宅”的前提下,季先生無需承擔(dān)更多的披露義務(wù)。原告已按約履行了合同義務(wù),其要求被告支付剩余房款及利息的主張與法有據(jù),法院據(jù)此作出了上述判決,并駁回了被告的全部反訴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