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和湖北省相對應,湖南省因大部分區域處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省會駐長沙市。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截止2015年,湖南全省總人口6783.0萬人,轄14個地州市、122個縣(市、區)。其中,就省會長沙市來說,成為湖南省唯一的新一線城市,并且被譽為“楚漢名城”!
首先,長沙市稱潭州,別名“星城”,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湘瀏盆地西緣,是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長沙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經數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瀟湘洙泗”之稱。長沙歷史悠久,據考古判斷,在距今15—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即有原始人類活動。春秋戰國這一歷史時期,長沙屬于楚國黔中郡。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剪滅齊楚燕魏趙韓六國,在該地區設置長沙郡,郡治湘縣,為秦初全國36郡之一。
劉邦建立西漢后,開始實行郡國并行制,在該地區置長沙國,治臨湘縣,轄臨湘、羅、連道、益陽、下雋、攸、酃、承陽、湘南、昭陵、茶陵、容陵、安成13縣。東漢時期,長沙郡屬于荊州刺史部,轄臨湘、攸、茶陵、安成、酃、湘南(侯國)、連道、昭陵、益陽、下雋、羅、容陵、醴陵。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階段,臨湘析出湘西,臨湘為長沙郡首邑。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長沙郡改潭州,轄長沙、衡山、益陽、邵陽四縣。
唐朝建立后,潭州屬江南道,轄長沙、衡山、醴陵(武德四年分長沙縣立)、湘鄉(武德四年析衡山縣置)、益陽、新康(武德四年析益陽設,七年又并入益陽)等六縣。公元997年,宋朝分全國為十五路,潭州為荊湖南路路治。元朝建立后,改潭州路為天臨路,轄長沙、善化、衡山、寧鄉、安化5縣。元朝末年,徐達領兵至潭州,改天臨路為潭州府。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潭州府更名長沙府,府城依舊設于長沙、善化兩縣,上隸湖廣布政使司。
最后,公元1664年,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于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公元1724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仍隸湖廣)。長沙(府)城自此為湖南省會。截至2015年,長沙轄6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面積為1.181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743.18萬。2016年,《第一財經周刊》發布了新的中國城市分級排名榜單,從榜單上看,共有15個城市被評為“新一線城市”,其中長沙市是湖南省唯一一座被定義為新一線的城市。
愛的傳遞,不要在你手里終止,轉給你的朋友吧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