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境的最南邊,有一小國,面積5765平方公里,2016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PP)71185美元,它就是文萊達魯薩蘭國,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
文萊國旗
文萊古稱渤泥,位于亞洲東南部,加里曼丹島西北部,北瀕南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并被沙撈越州的林夢分隔為不相連的東西兩部分,擁有33個島嶼。文萊是一個富有的國家,原油和天然氣是主要的經濟支柱,占整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50%。
文萊位于南海的邊緣
公元8世紀,文萊就開始有人定居,南北朝時期開始派遣使者訪問中國。元末明初東婆羅洲華人政權首領,現代文萊國的創始人之一黃森屏,率領整個家族及鄰居數千人避亂航海南渡抵達婆羅洲(即現在的加里曼丹島)。渤泥國蘇丹馬合謨沙和黃森屏率領的華人力量聯合抵抗菲律賓南部的蘇祿蘇丹國,建立了新的文萊國,馬合謨沙還讓自己的弟弟艾哈邁德娶了黃森屏的妹妹,贈給她Puteri Kinabatangan的稱號。黃森屏的妹妹和第二世蘇丹艾哈邁德育有一女,嫁與沙里夫阿里,1425年第二世蘇丹艾哈邁德去世,由沙里夫阿里繼位為文萊第三世蘇丹,此后世世相傳到今蘇丹博爾基亞,已歷二十九世。
丹奧馬爾阿里Saifuddin清真寺
在南洋奮斗了大半輩子的黃森屏一直未忘記祖國,對明朝的認同感也不斷增強。1408年,黃森屏留下自己的妹妹鎮守渤泥,自己以渤泥“Maharaja Lela”的名號親率150多名親威、部下回到中國朝見進貢,《明史》中稱之為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但年事已高的黃森屏已無精力經受沿路的舟車勞頓,也無法承受回到家鄉之后的巨大喜悅,這年的十月在抵達南京后不久就去世了。明成祖在今南京安德門外石子崗東向花村烏龜山地方為其立墓,以王禮賜葬。
位于南京的博尼國王黃森屏的墳冢
正是因為黃森屏、黃森屏妹妹、黃森屏兒子三人對文萊建國時期政局的貢獻和長期影響,所以至今文萊民間還有文萊王室奉黃森屏為始祖的說法在流傳。現代文萊王室雖然強調“馬來化”,但也未正式反駁此種說法,相反在不同場合對黃森屏的評價“極為正面”,并將其列入《文萊王室世系圖》中。二十世紀初,文萊仿效西方創制國旗時,還特意在國旗中加上兩道斜杠以紀念開國的兩位親王,其中一條指的就是黃森屏。
《文萊王室世系圖》圖中選中部分:ONG SUM PING 即開辟文萊王國的華人黃森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