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真是一座文化底蘊(yùn)濃厚的城市,都說這老城故事多,就算單說起老北京的小吃來,三天三夜都講不完,所以這回就說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三樣,這十三樣就是所謂的老北京十三絕,分別是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糖耳朵、糖火燒、糖卷果、面茶、焦圈、炒肝、馓子麻花、奶油炸糕、蛤蟆吐蜜、姜絲排叉,不知道這些您是不是都嘗過?
艾窩窩是一款用糯米制作而成的糕點,它的顏色雪白,質(zhì)地粘軟,味道香甜,能夠滿足絕大多數(shù)人的口味,算是很大眾化的小吃了。以前每到春節(jié)前后,小吃店都要擺上艾窩窩,一直賣到夏末時節(jié),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了。
驢打滾和驢肉沒有關(guān)系,它是用黃米制成的豆面糕,黃米里面卷著紅豆沙,外面再裹上一層黃豆面,就像是野驢在地上打滾卷起的黃土,因而得名驢打滾。不過現(xiàn)在賣的驢打滾大多改用江米或糯米制作了,但是顏色還是呈黃色,也是受大眾喜愛的一款小吃。
豌豆黃可是北京春季時節(jié)必吃的一款小吃,它是用上等白豌豆作為原料制作而成的,其色澤淺黃、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據(jù)說慈禧太后曾很喜歡吃,在老北京的廟會上非常受歡迎。
糖耳朵的形狀酷似耳朵,其質(zhì)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蜜麻花。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糖火燒是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成,其味道香甜綿軟,很適合老年人吃。
注意是糖卷果而不是糖果卷,可別把它當(dāng)成糖果了,糖卷果主料是山藥和大棗,再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裹入油皮中先蒸再炸制作而成,因為具有美容功效,所以很受女性的喜愛。
面茶可不是茶湯,它是用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狀物,面茶表面的芝麻醬是被拉成絲狀轉(zhuǎn)著圈地淋上的。面茶的口味咸中帶甜,吃起來很講究,老北京的傳統(tǒng)吃法是不用勺子,把碗端起,攏起嘴巴貼著碗邊轉(zhuǎn)著圈喝,面茶很燙,要吸溜著喝才行。
焦圈外表就像是一個金黃的手鐲,其焦香酥脆,風(fēng)味獨特。蘇東坡曾寫過這么一首詩來描繪焦圈:“纖手搓成玉數(shù)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可見千百年來焦圈都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炒肝相傳是由宋代的“熬肝”和“炒肺”演變而來的,是以豬的肝、腸為主料,輔以淀粉勾芡制作而成。早先講究吃炒肝時沿著碗邊吃,現(xiàn)在人們都用起了勺子,早沒有那些講究了。關(guān)于炒肝還有許多有趣的俏皮話,比如罵人的時候可以說:“你這人怎么和炒肝似的,沒心沒肺!”
馓子麻花是用發(fā)酵面揉擰成麻花形,炸制而成,是麻花家族中一員,據(jù)說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雛形,秦漢以來逐漸成為了“寒食節(jié)”的必吃食品。
奶油炸糕的外表呈圓形,吃起來外焦里嫩,奶香濃郁,并且非常有營養(yǎng),易消化,通常選用上好的面粉和奶油炸至而成。
蛤蟆吐蜜說白了就是豆餡燒餅,在燒餅烤制過程中會出現(xiàn)裂口,導(dǎo)致里面的豆餡流出,就像是從一只大蛤蟆嘴里吐出的,所以人們形象地稱之為蛤蟆吐蜜。
姜絲排叉是排叉中的一種,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或者蜜排叉。顧名思義,它的原料中有鮮姜,因此得名姜絲排叉,排叉最早是作為滿族的一道“茶菜”出現(xiàn)的,所謂茶菜就是飲茶時吃的菜,后來排叉這東西逐漸風(fēng)靡于老北京天橋,成為了北京傳統(tǒng)小吃之一。
盤點完這小吃十三絕后不由得有些感慨,老北京的這些小吃現(xiàn)在很多都吃不到了,那些個老味道,相信不少人還會時不時地懷念一下吧。北京在發(fā)展,但是傳統(tǒng)文化也逐漸消失了,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