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館閣體是寫字,不是書法。寫字是為了交流思想,越規范越好。書法是藝術品,一旦規范就廢了;所以,王羲之的兒子們的書法各有特色,一目了然,歐陽通的楷書和歐陽詢有明顯的區別。
歐陽通楷書
古代大書法家對此認識的很清楚。王羲之的書法雖然都是實用的書信等,但具有極強的藝術性。
王羲之楷書
藝術不同于科學,藝術達到成熟后如果不注入新的因素就開始走下坡路。
把字寫的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對書法來說是最初階段,對館閣體來說是頂峰。
在楷書沒有完全定型時,王羲之就反對把字寫的狀如算子,說這種字不是書法。王羲之被唐太宗推為書圣后,許多人研究他學他,最終的結論是不可企及,王羲之行草的許多點畫到底是如何寫出來的,許多有學術良知的書法家都說很難搞清楚。
但現在許多喜愛館閣體的連王羲之都噴,豈不滑稽!寫工整的館閣體二三十年(古代讀書人許多在四十歲以前中舉人進士)就行,寫好鐘繇二王楷書可能得用一輩子的功夫。
鐘繇楷書
刻工整的仿宋體印章,三五年就能行,讓他去刻草書帖,可能一輩子不得竅。
在明清寫館閣體的人是不敢噴寫鐘王楷書的,盡管鐘王楷書在某些人的眼里比較丑拙。
明成祖朱棣把館閣體大家沈度稱為“我朝王羲之”,但后來的沒人買朱棣的賬,明代一流的書法家卻是董其昌、祝允明、文征明等,清代一流的是王鐸、傅山等人。
祝允明楷書
董其昌楷書
王鐸楷書
沈度楷書
清代館閣體
民國年間,高云塍書寫了我國最早的楷書鉛字字模,他在民國書法界是無名小卒。當時的楷書大家沈尹默、譚延闿、白蕉等人為什么不去寫字模,因為書法中的楷書和實用的印刷體館閣體根本不是一回事!盡管館閣體的源流是唐楷。
沈尹默楷書
高云塍楷書
為什么楷書、行書字模不用書圣王羲之的字體?因為變化太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