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春游福貴地”的特展,陶瓷占了很大的比重,從唐代至民國跨越一千多年,“唐三彩”的騎馬俑、金代磁州窯的扁壺、南宋吉州窯玉壺春、康熙五彩潘趣碗、雍正粉彩將軍罐、道光粉彩花卉杯、民國粉彩花鳥碗等等,用途或者題材與春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唐代 三彩騎馬文官俑
觀復博物館藏
清康熙 五彩唐明皇擊鼓催花圖潘趣碗
觀復博物館藏
民國 粉彩枇杷春燕紋碗
觀復博物館藏
陶、瓷經常并稱,很多人就誤以為“陶瓷”說的是一種東西。事實上陶是陶,瓷是瓷,說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陶器是由陶土燒制的,距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新石器時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早期的陶器有紅陶、灰陶、白陶、彩陶、彩繪陶許多品種,與后來的瓷器比較一眼就能夠區分開來。漢代開始出現了一種帶釉的陶器,叫做“釉陶”,常見的有綠釉和黃釉兩種。這種釉陶跟我們常見的陶器長得很不一樣,反倒與瓷器表面的質感很接近,但它的燒造溫度和材料還都是陶器的范疇,所以讓很多人把它誤認為了瓷器。
唐代 三彩騎馬仕女俑
觀復博物館藏
唐代大名鼎鼎的“唐三彩”就是漢代釉陶的升級版。顏色更加豐富,同一件器物上可以同時燒出多種顏色。因為比漢代釉陶的顏色豐富,但又沒有后世明清彩瓷顏色那么繁多,人們就給它起了一個介于二者之間的名字叫“三彩”,事實上三彩的顏色絕不僅限于三種顏色,一般以白色、褐色、綠色為主,除此之外還有黃色、黑色、藍色等顏色,只不過這些顏色當時運用的相對要少一些,特別是藍色,過去古玩行流行一句話叫“三彩掛藍,價值連城”,說明藍色在三彩中就很少,物以稀為貴。唐代燒的叫“唐三彩”,遼代燒的就叫“遼三彩”,同理還有“宋三彩”、“金三彩”、“明三彩”,這些都屬于陶器的范疇,與瓷器無關。
金代 三彩荷塘牡丹紋銀錠形枕
觀復博物館藏
明清以后彩瓷不斷發展壯大,像唐三彩類的陶器就不再流行,但是“三彩”這個名字并沒有隨之消失,被瓷器拿來了接著用,比如“素三彩”、“虎皮三彩”等等,這幾種三彩可都是典型的瓷器。
“素三彩”明代開始出現,大概是在成化、正德左右,但當時并不叫這個名,“素三彩”一名最早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再之后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三彩”的“三”同樣也不是具體數字,比同時期的五彩瓷器顏色要少,少了各種紅色,紅色古人認為是“葷色”,不使用紅色,裝飾效果看起來清新、素凈,所以被叫做“素三彩”。
清康熙 素三彩海八怪紋觀音瓶
觀復博物館藏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有學者認為,素三彩瓷器在燒造時,先高溫燒造素胎,再在素胎之上施彩釉低溫燒制,所以被稱之“素三彩”。
不過這種先燒胎,后燒彩釉,經兩次燒制而成的瓷器有很多,金元時期的鈞窯就是如此,所以這種解釋恐怕有點牽強,還是第一種解釋更可靠一些。
清晚期 素三彩福祿壽文官立像
觀復博物館藏
“虎皮三彩”聽名字很容易讓人誤會,誤以為這種瓷器的紋理像老虎的條狀花紋,其實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形容。“虎皮三彩”由綠、黃、赭三種色塊組合而成,視覺效果看起來像一只斑斕老虎給人的感覺,不是具象的紋飾,而是斑斑駁駁的樣子。如果你覺得這種形容實在想象不出,那你就把它想象成一盤“地三鮮”,黃色的是土豆,綠色的是青椒、赭色的是茄子,保證你能記一輩子。
清康熙 虎皮三彩碗
觀復博物館藏
往期文章鏈接:寫筆好字真的很重要
新展
展覽名稱
春游福貴地——春季特別展覽
展覽時間
2018年4月17日—2018年5月20日
展覽地點
觀復博物館(北京)· 工藝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