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陰歷五月初五即是傳統的端午節(“端”即“初”之意,“午”為地支之一,農歷五月地支屬“午”或稱“馬月”,故名,又稱端陽、端五、重五、天中或菖蒲節)。
據民俗學家介紹,每年自農歷五月起,天氣漸熱,蚊蠅孳生,極易發生傳染病,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到了端午時節,陽光尤為熾熱,百毒齊出,所以端午節原本是人們祛病防疫的節日。在多姿多彩的端午習俗中,有不少是與花草植物有關的,譬如懸蒲插艾、包粽簪榴、射柳斗草……而“天中五瑞”即端午節花草中的“主角”,可避夏季瘟疫,驅除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五毒”之害。
“五瑞”之一——菖蒲
“五瑞”之首便是菖蒲(Acorus calamus),菖蒲科菖蒲屬多年生草本,株型高大,葉叢挺立似劍,且常近水而生,故有“水劍”之稱。它初夏間抽生花莖,黃色小花組成肉穗花序,香氣濃郁。端午節門懸蒲葉,飲蒲根雄黃酒,相傳可避瘟除邪;浴池水中放入蒲葉艾草,孩童浴后伏天可不生瘡疥。菖蒲全株含β-細辛醚、菖蒲稀二醇等芳香性揮發油,故氣味芬芳,藥用價值頗高。中醫認為其味苦辛、性偏溫,入心、胃二經。功能開竅寧神、和胃化濕。適用于神志不清、健忘、耳鳴、胸腹脹滿、噤口痢等癥。
它們不是菖蒲
這里還需要說明一下的是另有多種植物也包含了“菖蒲”或與菖蒲相近的名字,卻與端午菖蒲并無干系。首先是同菖蒲一樣生長在水邊的黃菖蒲(Iris pseudacorus)和花菖蒲(Iris ensata var. hortensis),它們雖然在無花之時葉形酷似菖蒲,極易混淆,但它們都是鳶尾科鳶尾屬,葉片經揉捏后不會散發菖蒲家族特有的芳香;其次是唐菖蒲(Vaniot Houtt),又名菖蘭、劍蘭、什樣錦,為著名切花,葉片酷似菖蒲,同樣是鳶尾家的(鳶尾科唐菖蒲屬),它原產南部非洲,由中國傳入日本,名字是日本人起的,所以姓了“唐”(在日本人眼里,中國即“大唐”);鳶尾家的“菖蒲”還有庭菖蒲(Sisyrinchium rosulatum),鳶尾科庭菖蒲屬,為初夏觀花地被;另有一種“九節菖蒲”,系毛茛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Anemone altaica)的干燥根莖,雖入藥,但毒性較大,不可與藥用的石菖蒲相提并論;最后還有一種叫作“香蒲”的濕生植物,香蒲科香蒲屬,人們常在夏天將其雌花序點燃后驅蟲,因其名稱、形態、生長環境和功效與菖蒲近似,故易混為一談。
“五瑞”之二——艾
艾(Artemisia argyi),別名:艾葉、艾草、蒿子、灸草、草蓬、艾蓬、香艾等。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艾葉多皺縮,質地柔軟,氣味清香。多生于路旁、草地,在古代針灸學里,就以艾草的老葉制成艾絨,用以灸疾除病。我國自古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習俗,端午節,人們把插艾作為節日的重要內容,將艾葉、艾根做成老虎的樣子,即“艾虎”,插于門楣或懸于中堂辟邪。明代《山堂肆考》中記載:“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粘艾葉以戴之。”待艾蒿、菖蒲干燥后用火點燃,通過煙熏殺菌、驅蟲和防病,可謂是古代最原始的滅菌術。
主要用途:傳統藥性理論認為艾蒿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等作用。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蒿莖葉中所含芳香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及結核桿菌等多種病菌均有殺滅和抑制作用。
不過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不宜隨意食用和入藥。所以,對于那些沉迷于艾葉青團的吃貨,我只能說……
“五瑞”之三——石榴
石榴(Punica granatum),別名:安石榴、丹若、若榴、山力葉、天漿,安石榴科安石榴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據《本草綱目》載:“榴者,瘤也,丹實垂垂如贅瘤也。”花期5月,花有紅、黃、粉、白等色,分為花石榴和果石榴兩大系統。果夏秋季成熟果實又有酸甜之分,鑒別方法主要是:一看果萼,酸者張開,甜者閉合;二看葉片,酸者狹長,甜者寬短;三折枝條,酸者柔韌難斷,甜者硬脆易折。
石榴原產小亞細亞和巴爾干一帶,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據漢《博物志》載,系張騫出使西域,從安石國帶回,而另據對出土帛書《朵療方》考證,早在張騫之前就已引種。石榴在我國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古代造橋時,常在石料粘合劑中摻入石榴籽粒,以使石橋更加堅固耐久(石榴諧音“石留”);在西方,石榴則象征著太陽、王位和權力,因其果萼酷似皇冠,故有“加冕蘋果”之稱。在我國北方,端午節這天,老人都要給子女的頭上插上一朵石榴花,以求平安富貴。
主要用途:性味甘、酸澀、溫,具有殺蟲、收斂、止瀉等功效。同時,石榴花的根皮、莖皮和果皮含石榴堿,可煎汁用作驅蟲劑而減少疾病的傳染,但石榴堿為脂溶性且有一定毒性,故用于殺蟲時,服用者忌食油炸或含有脂肪食物以免中毒或降低藥效。正因有上述功能,加之艷紅的石榴花恰好在農歷五月盛開,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了“五瑞”之花。
“五瑞”之四——蒜
蒜(Allium sativum),別名大蒜、胡蒜、蒜頭、獨蒜。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亞洲西部高原,西漢時從西域傳入內陸。據說早在5000年前,巴比倫人已開始用大蒜治病;公元前1500年,埃及古藥典記載有22種用大蒜治病的藥方;2100年前,羅馬人遠征歐非大陸時天氣酷熱,瘟疫流行,凱撒大帝命令士兵每天服1頭大蒜以增強抵抗力,在當時對方士兵大面積感染的情況下,本方士兵安然無恙,最終僅用短短的幾年時間便建立了當時最強大的古羅馬帝國;直至二戰時期,大蒜仍被認為是“地里長出來的青霉素”用于治療受傷的士兵。在我國,大蒜入藥首見于南朝《名醫別錄》,民間也有吃大蒜可以避“五毒”之說,有益健康。故此,在端午節時附于菖蒲之上,懸于門外,可同收辟邪驅瘟之效用。蒜頭的氣味辛烈,平時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華中、華東一帶至今還有端午節早飯吃大蒜和雞蛋的習俗。俗話說大蒜“百利一害”,這“一害”指的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口氣”,從中可見其功效之卓著了。
主要用途:以鱗莖入藥或食用。大蒜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大蒜辣素、硫醚化合物、芳樟醇等成分,具有殺菌作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水解產生。
“五瑞”之五——龍船花
龍船花(Ixora chinensis),又名山丹、仙丹、英丹、百日紅、水繡球,為茜草科龍船花屬常綠灌木,產于我國臺灣、福建、廣東等地,其名字的由來是古代端午節參加龍舟競技的老百姓為了平安順利,就把這種花插在龍船上,久而久之,這種花就被稱為龍船花了。龍船花于17世紀經英國引種到歐洲乃至世界各國,1980年代開始從歐美引進雜交新品種,使我國龍船花的栽培品種更加豐富。原種龍船花開紅色或黃色花,園藝品種有白、粉、橙以及雙色。龍船花植株低矮,花葉秀美,適宜庭院栽植或盆栽觀賞。
主要用途:根、莖: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主咳嗽;咯血;風濕關節痛;胃痛;婦女閉經;瘡瘍腫痛;跌打損傷。花:月經不調,閉經,高血壓。有散瘀止血、調經、降壓之功,治跌打損傷,瘓血疼痛,瘡癤癰腫。孕婦忌服。
“配角”之一——端午花
若說端午這部“大片”,光憑這五大“主角”來唱“獨角戲”,未滿有些單調。所以必須靠一些“配角”來增色。
端午花即蜀葵(Althaea rosea),又名一丈紅、大麥熟、熟季花、棋盤花、餅子花、端午錦等,錦葵科蜀葵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雖說屈居“配角”,卻是諸多端午花草中唯一冠以“端午”的植物,大有喧賓奪主之勢。
蜀葵莖直立挺拔,葉大,表面粗糙,總狀花序,單生于葉腋或著生于枝條頂端,花期6-8月,有粉、紅、黃、白等色,原產中國及亞洲各地,因在四川最早發現,故名蜀葵。明楊穆《西墅雜記》載:倭人入貢,見欄前蜀葵花不識,題詩留問。詩云:“花如木槿花相似,葉比芙蓉葉一般。五尺欄桿遮不盡,尚留一半與人看。”從此得“一丈紅”之美名(被“五尺欄桿”遮擋,仍“尚留一半”,不就是“一丈紅”了么)。蜀葵花色豐富,植株高大,可在路旁、水邊叢植,也可作背景材料,點綴于草坪效果也很好。但令人遺憾的是今天在我國各大公園和城市綠地中,已經很難見到這種鄉土植物了,取而代之是來自國外的各種奇花異草;而與之相反的是,如今歐美國家的花園里,蜀葵的倩影卻處處可見,人們非常喜愛它并積極研發新品種,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佛遜也是位園藝達人,他曾經成功地培育出了開黑色花朵的蜀葵——但同“海歸”龍船花相比,蜀葵的園藝品種卻很少回歸國內,看來有些“樂不思蜀”了。
“配角”之二——枇杷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又名盧橘、金丸、臘兄,薔薇科枇杷屬常綠小喬木,是我國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與櫻桃、楊梅、青梅并稱“初夏四寶”,也是端午節前后的時令水果,因其葉形(一說果形)似樂器琵琶而名。它秋養蕾、冬開花、春結果、夏成熟,是“果中獨備四時之氣者”。其營養豐富,含糖類、蛋白質、脂肪、纖維素、果膠、胡蘿卜素、鞣質、蘋果酸、檸檬酸、鉀、磷、鐵、鈣以及多種維生素等,還有很高的保健價值,《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能潤五臟,滋心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潤肺、清熱健胃之功效。枇杷止咳糖漿可是很熟悉的噢。現代醫學也有證明,枇杷果中含有可防癌、抗癌物質——豐富的維生素、苦杏仁甙和白蘆梨醇等,食之大大有益。
“群演”——粽子是怎樣“煉”成的
有了“主角”和“配角”,還得有“群演”。這端午的粽子才夠美味。
首先是包粽子的材料,各地氣候條件各異,植被分布不同,所選植材不盡相同。北方用蘆葦葉、玉米葉,華東用箬竹葉或毛竹筍衣,華南用麻竹葉、粽葉(粽葉蘆的葉片),這些禾本科家族成員構成粽子外衣的主流。當然,也有荷葉、芭蕉葉、美人蕉葉或者槲葉,熱帶地區還會用到柊葉、砂仁葉甚至如刀鋸般鋒利的露兜樹葉。
至于粽子“內涵”中的植物材料,除了必不可少的糯稻之外,根據不同口味,有小紅豆、綠豆、花生、玉米、棗……可謂豐富多彩。
相比那些“名角”,默默無聞的“群演”或許更能吊起吃貨的胃口。限于篇幅,明年端午專門開一篇聊。好了,先過節去吧!
文:鄭煒 圖: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