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安 康
現在的年輕人怎么過端午?
90后:端午節=粽子節
過個節嘛,不要那么嚴肅,放松一下。
浙工大之江學院隨機采訪了幾個大學生小高:前幾天我在網上買了一個‘塔羅粽子寶盒’,根據星座以及占卜心愿來找出對應的寶牌與糯心粽,好玩又好吃,打算多買幾盒送給朋友。
算命粽、高科技粽……占卜粽子在年輕人群體中人氣頗高,其中有一款在騰訊視頻上收獲了230萬的播放量。
80后:端午節=旅游節
端午節+4天年假+雙休=9天,拼在一起可以玩個夠!
70后:端午節=美食節
豆沙餡、蛋黃餡、鮮肉餡……甜的好吃!咸的好吃!還有其他各種吃!吃!吃!
錯了
端午節不等于粽子節!就像元宵節不是湯圓節!春節不等于紅包節!
端午節成了最熟悉的陌生節
端午節到底該怎么過,聽聽紹興大咖們的不同說法
紹興文理學院社會學教授夏國英:要挖掘不同節日的不同氣質。
傳統節日被單一化和商品化,是傳統與現代的交鋒與磨合。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節日繁雜的禮儀和形式逐漸被淡化,日益濃厚的商業色彩在擴大節日受眾的同時,也因其追趕潮流的商業性覆蓋了原本應好好挖掘的節日氣質。
紹興知名民俗學者、原魯迅紀念館館長裘士雄:端午節不能祝人“端午快樂”。
端午節即農歷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開端,古語有言,“惡月惡日”“五毒盡出”,是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類似于今天的全民健康日。消災祛病和紀念先賢是其兩大核心主題,比較貼切的是“端午祥瑞安康”。
對紹興這個東方威尼斯來講,也可讓龍舟競渡與體育競賽相結合,注入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創新發展“我們的節日”,不斷提供互動性強、參與性高、喜聞樂見的民俗新樣式,讓現代趣味與傳統內蘊交相輝映。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
的來歷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是古代百越地區(即今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古代百越地區在端午日有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族圖騰祭祀的習俗。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據傳也是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農歷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附會以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后形成現今的端午節文化 。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 ,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來源 柯橋發布
編輯 小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