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是一年中最為悶熱的季節,也是植物生長最為旺盛的季節。生活在城市鋼筋水泥森林中的你,不知平時有沒有多多留意身邊那些生機勃勃的植物們,幸好有它們的存在,不但為我們撐起綠蔭遮擋恣意直射的陽光,還能制造氧氣供我們呼吸。
城市高架橋下應用的爬山虎(本文作者 攝)
近幾年,隨著城市中立交橋的增多,越來越多的立體空間需要用植物進行綠化,有一種生命力超強的本土植物便被派上用場,將高架橋打扮得生機盎然,在悶熱的夏季,你的眼前突然出現這樣一大片生機勃勃綠色美景,似乎也會感覺到涼爽了許多。這種植物便是今天要介紹給大家的“爬墻高手”——爬山虎。
被爬山虎包圍的老建筑(本文作者 攝)
在植物分類學上,爬山虎是歸于葡萄科地錦屬下一種莖干木質的落葉攀援植物,這是一類不能直立,需要通過主莖纏繞或攀附器官攀附支持物生長的植物,它們在城市垂直綠化、破損山體植被恢復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其他植物難以替代的作用。爬山虎很能爬,尤其是在盛夏,一夜之間,它就又能向上攀爬到更高的地方。
爬山虎的“腳”(Dreamstime.com)
80后們是否還記得小學時學過一篇爬山虎的課文嗎?這篇課文是由葉圣陶老先生寫的,名為《爬山虎的腳》,文中對爬山虎的攀爬技術進行了細致的描述:“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科學繪畫(Dreamstime.com)
爬山虎的卷須末端會特化為吸盤,這種吸盤就是它的“腳”了,葉老先生寫到,“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爬山虎是依靠吸盤進行攀援的,著名的博物學家達爾文在晚年就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觀察爬山虎,并發表和出版了《攀援植物的運動和習性》的科學論文。
擴張中的爬山虎(KovsieScholar Home)
聽說過“爬山虎”或“爬墻虎”大名的人不少,不過,在植物學上,它還有一個更正式的中文正名叫“地錦”,正式的學名為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地錦屬植物的屬名Parthenocissus,由Parthenon+cissus構成,其中Parthenon便是女神雅典娜的名字,最初人們命名地錦屬時認為,它們小小的綠色花兒不經授粉即可結實(但實際上并非這樣),因此用這個詞表達“單性結實”的意思。cissus則來自于“kissos”,意為“常春藤”,表示與同為攀爬的常春藤習性相似。
城市高架下應用的爬山虎,遠遠望去跟常春藤很像(本文作者 攝)
種加詞“tricuspidata”意為“Three-pointed(三尖頭的)”,描述的就是地錦的葉通常是有3個裂的。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同一株地錦上的葉也并不都是三裂的,有時著生在長枝(嫩枝)上的葉為并不會分裂,只有短枝(老枝)上的葉才有明顯的三裂。
爬山虎的花(Go Botany - New England Wild Flower Society)
爬山虎的花序著生在短枝上,基部分枝,形成多歧聚傘花序,花梗長2-3毫米,無毛;花蕾倒卵橢圓形,高2-3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邊緣全緣或呈波狀,無毛;花瓣5,長橢圓形。
《中國植物志》在葡萄科地錦屬中這樣記載:
春夏翠綠,秋天有的種類葉色變成鮮紅或紫紅,甚為美麗;野生群集鋪地者,遠可見一片緋紅,盛似“地錦”。作者與園林學者們討論認為,恢復本屬植物原稱地錦,較能表達該類植物園林上雅致的特性。
爬山虎在北方晝夜溫差和長日照的作用下,葉色會非常炫目(E-CLEMATIS)
大才子唐伯虎曾寫過一首《落花詩》“撲檐直破簾衣碧,上砌如欺地錦紅”,爬山虎爬滿房檐,垂下綠簾,微風吹拂,蕩起一片綠波,每到深秋,爬山虎葉片會逐漸變紅,一墻一地的藤蔓枝葉將秋天裝扮更加色彩繽紛。盛夏時光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翠綠,到了深秋又變成一片橙紅,于是爬山虎有了“地鋪紅錦”的“地錦”之名。
不過,在今天被我們當做“爬山虎”的植物已經不在是“地錦”這一種土生土長的爬山虎了,有好幾種葡萄科地錦屬的植物都可以被稱作“爬山虎”,比如在城市綠化常常用到的五葉地錦(P. quinquefolia),也叫美國爬山虎,原產自北美。另外,在我國南方還常見有異葉地錦(P. dalzielii)、綠葉地錦(P. laetevirens)和三葉地錦(P. semicordata)等近緣種類,近年來在中國的城市立體綠化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和葉面三淺裂的爬山虎明顯不同,“美國爬山虎”和“綠葉地錦”的葉都是掌狀五小葉的。
綠葉地錦 ,5枚小葉組成一枚完整的葉子,葉脈明顯 (@辰山幫看君 攝于辰山植物園系統園)
五葉地錦,每片葉子均有5枚小葉構成(Plant Identification)
三葉地錦,全部葉片均由3枚小葉構成(Wikipedia)
“爬山虎”家族的植物雖然在園林綠化方面功不可沒,但外表看起來非常“小清新”的它們卻隱藏著巨大的殺傷力的,由于它們長勢過旺,常常將樹木和建筑纏繞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在缺少人工干預的情況下,有發展成為“絞殺植物”的潛能。并且,身為外來引種的五葉地錦,在我國一些地方甚至有著成為入侵植物的架勢。
爬滿廊架的五葉地錦(@辰山幫看君 攝)
“地錦花鋪地錦衣,碧茸上織紫花枝。”這就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眼中墻頭或屋面的爬山虎。我國許多的老建筑,都不乏“爬山虎”的影子,一幢老房的側墻,爬滿了綠色,這讓爬山虎更像是與建筑物渾然一體的一段歷史,也讓古建筑有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