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出土的陶器,以馬家窯文化彩陶最為精美,除了彩陶,我省一些馬家窯文化遺址中,還曾出土過一些鮮為人知的白陶殘片。這些白陶殘片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人們所忽略。
白陶:5000年前高嶺土的蝶變
白陶殘片
白陶殘片中的高嶺土
1999年,我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喇家村喇家遺址的考古發掘,引起了全國考古界的高度關注。喇家遺址是一處分布著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多種類型的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
因為喇家遺址是史前災難遺址,所以在考古過程中,專家們發現了很多陶器殘片。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先生是喇家遺址考古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多年來,他與喇家遺址考古隊的其他專家,對于喇家遺址的考古和研究都未曾停息。
2010年至2013年間,喇家遺址考古隊在資料整理過程中,對多年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陶片做了整理,并一一做了詳細地分揀。從中,他們發現了幾十片與其他彩陶碎片不同的陶片,這些陶片基本上呈灰白色或黃白色。
為了進一步鑒定這些陶片的成分,研究它所代表的文化內涵,葉茂林先生等人將陶片送往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科學鑒定,鑒定結果顯示,這些特殊的陶片為白陶,其主要成分是高嶺土。
高嶺土是一種以高嶺石族黏土礦物為主的黏土和黏土巖,是制作瓷器的主要原料。
馬家窯文化彩陶
甘青地區
最早的白陶在青海
據了解,這些白陶殘片基本上都發現于喇家遺址馬家窯文化的灰坑中。在齊家文化的地層中,也有一些白陶分布。
這些陶片都是殘片,所以無法復原陶器,但是因為白陶出土于馬家窯文化的灰坑中,而且它的紋飾等特征也接近于馬家窯陶器的特征,所以考古專家們推測,這些白陶陶片是馬家窯文化的遺物,更確切地說,這些白陶很有可能是屬于馬家窯文化早期的馬家窯類型時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林海先生說:“在我省已經發現的古人類遺址中,除了喇家遺址中發現了馬家窯類型時期的白陶,在馬廠類型、半山類型中也曾有白陶出土?!?/span>
據了解,宗日文化是一支青海本地土著文化,它的存在時間大體與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在同一時期,在宗日文化遺址中也有白陶出土。
根據現有的考古分析發現,在甘青地區關于高嶺土的白陶資料中,我省馬家窯類型白陶可能是目前已知甘青地區最早的白陶。
蔡林海先生介紹,從這些白陶的出土可以看出,當時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遠古先民已經開始使用高嶺土??赡芩麄円呀浟私猓啾扔邳S土和紅土,高嶺土具有更強的黏性。
那么這些珍貴而又稀少的高嶺土從何而來呢?
喇家遺址局部
青海有少量高嶺土分布
在我國南方,高嶺土的分布是十分廣泛的,于是,白陶在中國南方的分布也很廣泛。據考古證實,早在八千年前,白陶就出現在了我國南方地區。后來,在技術條件更加先進后,人們通過白陶了解到高嶺土,之后逐漸有了原始的瓷,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原始瓷在各種技術條件下變成了瓷器。
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侯光良教授說:“高嶺土其實并不是南方的特產,在甘肅、青海等地也有高嶺土的分布,只是儲量特別稀少。在臨近我省的甘肅永登,以及我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就有高嶺土分布?!?/span>
葉茂林先生介紹,高嶺土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只是儲量多少和品質高低有所不同。
因為有了高嶺土,于是馬家窯先民們或是以高嶺土為陶泥燒制陶器,或是用高嶺土給陶器上陶衣,讓陶器更加堅固,又或是用高嶺土材料在陶器上繪制紋飾。但也許是受限于青海高原高嶺土儲量稀少,所以,流傳于青海的白陶也比較少。
文化交流的結果
蔡林海先生介紹,在我國,白陶的分布很廣泛,在大汶口文化、二里頭文化以及龍山文化等文化類型中都有分布。喇家遺址馬家窯類型時期白陶的發現,讓白陶的分布范圍向西擴大到了黃河上游和青海高原。
考古發現證實,距今3萬年左右,青海道已經成為遠古文化交流的通道。距今5500年左右,馬家窯人群的遷徙活動導致彩陶文化和粟作農業的向西、向南發展,開辟了青海道的主要路線——湟中道和河南道。人類的遷徙和文化交流,也導致了意識形態和技術的傳播。所以,使用高嶺土制作白陶的觀念很有可能是馬家窯人通過人口的遷徙和文化的交流而獲得。
考古證實,發現于喇家遺址的白陶具有馬家窯文化特點。所以,馬家窯人可能在了解了高嶺土的特點后,便開始利用高嶺土制作陶器。
據了解,遠古先民燒制彩陶需要800攝氏度到1000攝氏度的溫度,以高嶺土為材料或是將高嶺土等材料涂敷在陶器上,超過1000攝氏度會產生釉,像唐三彩雖然有釉但依然屬于陶器。只有當高嶺土在1300攝氏度以上高溫時,才會成為瓷器。
馬家窯文化時期的燒制技術只能達到燒制陶器的溫度,所以,雖然當時的馬家窯人可能通過經濟文化的交流已經有了使用高嶺土的想法,但是因為高嶺土的原材料稀少,再加上人們在燒制中對火候和顏色等燒制技術掌握的不夠,以高嶺土為主要成分的器物就只能燒制成白陶,而沒有形成釉,更沒有成為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