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踢毽子有很多花頭,也講究十八般武藝,比如說蕩、掛、順、拐等等,每一個腳法都有專門的名稱。厲害的小伙伴可以連踢幾百個而不落地,有的可以在眼看毽子就要落地的那一瞬讓它起死回生,有的可以兩只腳輪換著踢,還有的可以踢得老高老高,甚至高過屋頂。
毽子要踢得好, 腳法當然很重要,然而毽子本身的制作也很重要,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個年代毽子都是孩子們自己動手制作的,而做一個漂亮的毽子首先需要找到漂亮的雞毛。
那個時候到了逢年過節,家里一般都要殺雞的,這個時候小孩子們就眼巴巴地等在旁邊,就等大人殺完雞之后去拔雞毛。這個雞毛也是有講究的,最好挑選公雞屁股這里的羽毛,因為這里的羽毛不但毛長,毛色漂亮,而且比較硬。拔下來的毛首先要輕輕洗干凈,然后晾曬吹干,再夾在書里壓壓平,最后才能用來做毽子,這樣做出來的毽子毛又長又挺刮,非常神氣,絕對可以在小朋友中“扎臺型”。
有的孩子家里不殺雞,又急著想要一只毽子,小孩子們就會到弄堂里去偵察,看誰家的公雞漂亮,趁他們家人不注意,偷偷地去拔活公雞尾巴上的毛?,F在想想這么做很殘忍,但是小孩子心里想著玩,哪里還管得了那么多。也有的小孩子比較文明,跑到小菜場賣活殺雞的攤位去討雞毛,嘴巴甜一點,態度好一點,總歸會有收獲。
不過從上個世紀的50年代末起,市區不準養雞養鴨,做毽子的原料供應就發生了問題。于是小孩們靈機一動,腦筋動到了家里那種彈灰塵用的雞毛撣子上。其實雞毛撣子的毛用來做毽子并不是很好的,又短又軟,但是小孩子哪里顧得上,能有一個雞毛撣子用來拔毛已經不錯了。拔了又怕爸爸媽媽發現,于是就自作聰明的上面拔一根,中間拔一根,但是拔個幾次就露餡了,雞毛撣子上露出了一個個窟窿,像瘌痢頭一樣,總是逃不了一頓“竹筍烤肉”。
做毽子不僅需要雞毛,要做好毽子,底座也是蠻講究的,需要找老的銅錢或者有一定厚度的圓形鐵皮,這些都能使毽子的分量加重,踢得時候就容易控制,退而求其次的是使用汽水瓶蓋子,但是用這個做出來的毽子分量輕,風大的時候容易打飄,腳感也不好。
就是這個自己動手制作的小小毽子,成為了那個年代上海弄堂的孩子們最熱門的玩具和游戲,男孩子玩,女孩子也玩,一個孩子在玩,一群孩子在圍觀并大聲地報出數字來,看誰踢的次數多,看誰的毽子最后落地,誰就是最后贏家。
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踢毽子的小孩子了,其實踢毽子不但是一種游戲,也能夠做為一種強生健體的體育鍛煉,天氣漸漸冷了,不妨買一個毽子再回味一下童年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