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說
“淬煉金銀,傳承文化”一直是中國金幣的初衷,每一枚貴金屬紀念幣背后都有自己的文化內涵、背景故事,吸引人們去探索、去挖掘。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微友投稿。
作為中國金幣微信的粉絲,筆者每天都會看小金的文章,同時也養成了一個習慣:看到一則新聞,就會聯想到金銀幣;看到一枚幣,便會產生探索其背后故事及內涵的念頭。
2020年9月6日上午,“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2020)啟動儀式”在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大棚內舉行。
(圖源四川觀察)
三星堆考古工作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一醒驚天下”,三星堆作為古蜀王都所在地為學術界公認。時隔3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囯內多家機構啟動對祭祀區進行科學發掘,此次考古工作的啟動,對于保護傳承古蜀文明、建設巴蜀文旅走廊等意義重大。
看到這則新聞,想必會讓很多人振奮不已,因為現已出土的三星堆文物就足夠震撼了,再次發掘,說不定還有更驚人的發現。
筆者有幸,曾在2017年6月參觀過四川三星堆博物館,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當時漫游的情景和感受。
漫游三星堆
1986年7至9月,三星堆兩個大型祭祀坑相繼被發現,大量精美文物出土,轟動世界。其中就包括以神秘詭譎的青銅雕像為代表的青銅器群、以流光溢彩的金杖為代表的金器群、以滿飾圖案的玉璋為代表的玉器群等等,這些文物從側面向人們展示了和中原文化迥然不同的古蜀國文化,證實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樣性。
三星堆景區由博物館和遺址群構成,基于出土文物的構成,博物館分為綜合館和青銅館。
廣漢夏日,酷暑難當,進入景區大門,筆者便直奔綜合館。
三星堆景區的沙盤模型
廣義的三星堆,是指整個三星堆遺址。狹義的三星堆,是指三星堆古城內三個連續起伏的“黃土堆”。
當時,綜合館由六個展示單元組成:“雄踞西南”“物華天府”“化土成器”“以玉通神”“烈火镕金”“通天神樹”,這些單元集中展示了三星堆的陶器、玉器、金器及青銅樹等文物。
三星堆遺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李白《蜀道難》詩曰:“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蠶叢和魚鳧,是古蜀國的統治者,但實際上兩者之間還有柏灌。
而通過館內展板的介紹得知,三星堆并不是孤立的文明,它與中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文化方面有過交流。
此外,大量的出土文物也向人展現了三星堆在農業和商貿等方面的活動。
綜合館內有一組描繪三星堆社會生活的模型場景,很是有趣。
在三星堆內出土的玉器中,玉璋的數量最多,“璋”是一種古代禮器,作用是祭山。
下面這只玉琮,使人聯想到良渚文化的玉器。難道,三星堆文化和良渚文化有過交集?
三星堆的金器多為金銀二元合金,金器的含金量約為85%。
金面罩
綜合館內最有名的金器,是金杖。所謂金杖,是指包裹金皮的木杖。展出的金杖,只剩一層金皮,如下圖:
綜合館最后一個單元的主要文物是青銅神樹。看到下面的場景,真是大開眼界。
千萬不要小瞧三星堆,神樹可不只一棵。
這些青銅樹雖然樣式不同,但都表達了天地不絕、人神相通的旨意。
走出綜合館,繼續向前走,就來到了青銅館,這是三星堆博物館的代表性建筑。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四川三星堆金銀紀念幣,這套紀念幣的正面就是青銅館的特寫。
可惜,當時青銅館外部正在裝修,筆者只好以青銅館為背景,拍了一張照片留念。
青銅館當時的布局是這樣的:
展館大廳門口,擺放著一個大家伙,外面有玻璃罩保護。
館內主要展示了三星堆遺址中具有代表性的青銅面具和青銅雕像。三星堆青銅器以鉛錫青銅為代表,采用范鑄法澆鑄成型。
三星堆的青銅面具有很多種,下面兩個比較搶眼:
青銅雕像的樣式似乎更多一些,館內的陳設和光線,為這些文物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氣息。
有些青銅雕像還帶著金面罩,看起來很奢華。有些雕像的后面,還有發辮樣式。
這些面具和雕像的眼睛都是向外凸,號稱“縱目”。有人認為,這是長期使用缺碘食鹽導致的甲亢病癥。也有人認為,這是太陽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
回到四川三星堆金銀幣,1/2盎司紀念金幣背面圖案為青銅縱目面具;2盎司紀念銀幣背面圖案為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最后再分享一張圖,這是曾走紅網絡的“方向盤”,其實它的名字叫“青銅太陽輪”,與太陽崇拜有關。
離開四川三星堆博物館時,筆者聽說這些文物還只是三星堆遺址的“冰山一角”,但再次發掘不知猴年馬月。沒想到,時隔3年,還能再次聽到遺址繼續發掘的消息,這實在是博物館迷的福音。
征稿進行中
集幣需要交流,交流才出火花。歡迎大家把收藏過程中的各種經驗、體會和故事分享給我們。在中國金幣微信下方對話框內回復“我要投稿”,小金期待與您深入交流。
作者 | 金幣微友@地三鮮
文中展館照片均為作者2017年6月實地拍攝,展示的是當時展館的布置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