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貫穿整個古玉文明的始終,自文化期到當今時代,玉璧文化洋洋大觀頗耐玩味。
從玉器文明開始的巫玉時代(文化期)、到神玉時代(夏商周三代)、到王玉時代(秦漢到唐)、到民玉時代(宋以來),玉璧也走過了其所以獨特的工藝文化過程,各具時代特征,茲選精品代表以供清賞。
精品玉璧清賞(1)巫玉時代的玉璧
古玉之中,禮玉“璧”是天地相通人神交流的媒介。玉不僅僅是人喜愛,上古大神也鐘愛有加,何以見得?
《山海經》的記載山必有神、神必有祭、祭必有玉,全世界唯有華夏文明帶有這樣的古玉文化色彩?!懊靡昏怠?、“嬰以百珪百璧”等等,凡祭都少不了用玉璧獻神(參見《山海探幽(3):璀璨獨特玉文化神州遠古演華夏》)。上古氏族集團的首領可能同時又是高級神職——巫,所以玉璧也就擔當了天地相通人神交流的媒介。
所以,凡真正的到代高古玉,每一件都沉淀著人類文明的滄桑和帶著無限的人文傳奇。
華夏古玉文明的巫玉時代(文化期),可以選擇紅山、齊家、良渚三個文化為代表,分別位于華夏文明東北、西北、南方三個古玉文化密集地(圖1),可以涵蓋巫玉(玉璧)的時代特征和發展歷程。
圖1
(一)紅山文化期玉璧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距今約5~6千年(BC4000年——BC3000年),發源于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紅山文化玉璧(圖2):
圖2-1:牛河梁出土的紅山文化玉環
圖2-2:牛河梁出土的紅山文化玉瑗
圖2-3:國家博物館藏紅山文化玉璧
圖2-4:國家博物館藏紅山文化雙聯玉璧
圖2-5:遼寧省博藏紅山文化三聯玉璧
為什么館藏紅山文化玉璧人見人愛,因為久遠的文化古玉已經“熟”透了,任何人一見都知道她是高古玉,人人都可以是專家。所以相對“熟”是紅山文化古玉最明顯的特征之一。
(二)齊家文化玉璧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距今約3~4千年(BC2200年——BC1600年),名稱來自于其主要遺址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齊家文化已經進入銅石并用階段,是黃河上游地區一支具有特殊價值的考古學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肅東部向西至張掖、青海湖一帶東西近千公里范圍內,地跨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等4省區。
齊家文化玉璧(圖3):
圖3-1:清宮舊藏齊家文化玉璧
圖3-2:齊家文化二聯璧(《中國出土玉器全集3》5頁)
圖3-3:齊家文化三聯璧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圖3-4:齊家文化四聯璧(《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7頁)
圖3-5:齊家文化五聯璧(《中國出土玉器全集3》39頁)
圖3-6:齊家文化六聯璧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齊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帶有介于不同顏色之間的雜色玉,稱為“多色玉”,是齊家的特征之一(參見《古玉學步(94):出神入化齊家璧一式多聯特種類》)。
齊家文化玉璧的形狀有圓形(大部分都不是標準的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圓形等。璧的外緣不是很規整。大小有直徑達幾十厘米的(如靜寧七寶中最大的璧直徑32.1厘米),有的直徑1~2厘米;厚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較厚,有的則很薄,一般還有厚薄不均的現象,只有精加工過的璧才能做到厚薄較為均勻。
(三)良渚文化期玉璧
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距今約6~7千年(BC5300年——BC4500年),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于杭州市區西北部瓶窯鎮,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余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玉璧(圖4):
圖4-1
圖4-2
圖4-3
圖4-4a
圖4-4b
圖4-5a
圖4-5b
圖4-6
良渚文化玉璧的最顯著特征在于神秘的陰刻線:良渚制玉陰刻線竟然能夠達到1毫米內刻劃3到5條陰線,皆用硬度同軟玉類似或更高的燧石、石核完成,所以良渚陰刻線相對平底(非尖銳、非寬平U)、槽底無規律凹凸變化、線寬無規律變化和線邊緣無規律毛刺(參見《古玉學步(130):良渚文化陰刻線真仿揭秘》、《古玉學步(138):館藏玉器微痕距成像分析——良渚刻線工藝》和《古玉學步(142):驚嘆神工藏鬼斧難為樸器刻良渚》)。
紅山文化玉璧、齊家文化玉璧、良渚文化玉璧各成一個體系,各有顯著特征。其中,同樣是“聯璧”,但是紅山聯璧與齊家聯璧又各有其“型”所在,細仔賞玩,味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