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經濟學認為:人都是理智的,在做決定的時候總會恰到好處的權衡利弊,總會做出利益最大化的決策,但實際上這些年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人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理智,很多時候我們做出的決策,往往是非理智的。比如我們總會被高收益的利益所吸引,但是卻忘記這種收益所帶來的風險。
非理智是人類的本性,我們沒有辦法做個手術,把自己變成一個機器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了解非理性,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更好的生活。
比如說,如果你想把家里的家具換掉,最好不要一次性全部更換,因為很快你就會適應,然后幸福感也會煙消云散,最好是一件一件換,比如這個月換個大沙發,下個月買個心儀的新床墊,這樣,每個月你的幸福感都會提高。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比任何言語都有力,讓你知道錢是個好東西。
試想一下,生活中一個炒股的人對于上證指數的波動的敏感度是不是要明顯高于普通人呢?因為他有錢在股市,股指的波動對于財富有明顯的影響。去年的牛市,很多人前面都賺了很多錢,然后被利益沖昏了頭腦各種辭職啊,賣房啊,配資啊,上杠桿啊!結果呢大家都看到了結局是多么的慘烈!
人性中的弱點有很多,但是針對于投資理財過程表現最為明顯的是貪婪與恐懼,這是天性無論是誰都無法避免的。而錢對于人性的弱點有非常明顯的放大作用,而且你投入的資金越多,就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