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源自安息國的姓
安姓得姓始祖為安清。黃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遠古時受封于西戎,后建立安息國(古安息國,在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約一萬多里,漢書稱其為西域大國)。漢武帝時,派遣使者到安息國,始有往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太子清,字世高,在其父駕崩后,不愿繼承王位,欲削發為僧,于是主動讓位于叔父,到河南洛陽出家,專門從事佛經翻譯。在此后的二十年中,共譯佛典九十五部、一一五卷,為我國早期佛學做出巨大貢獻。當時與太子清一同入漢者皆以國(安息國)名為氏,稱為安姓,后代奉安清為安姓的得姓始祖。
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25%,另河南、安徽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約占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51%。
安姓源自于漢代西域國家入中原定居者,后又加入鮮卑、胡人等少數民族的血統,是一個剛開始就象征民族融合的姓氏。安姓名人多在唐代以后,如唐代中書令安重晦、宋代著名石匠安民、元代四川提督參贊安慎、明代寧國府通判安孝宗、清代安致遠等。
安姓起源:
1、源自姬姓,為黃帝之孫安的后代,以國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黃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居住在遙遠的西方,曾經自立為“安息國”,自主為政,長時間跟中原沒有聯系,其后代子孫以國為姓,稱為安氏。一直到漢朝,才又重歸中原,我國開始有了“安”這個姓氏。
2、源自以國名為氏。唐代“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國”的國名首字為姓。
3、源自他姓或賜姓安氏:
①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下同),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姓安者。
②唐代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
③明朝時有元人盂格、達色等被賜姓為安。
④唐時有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他姓改姓為安。
安息國的安姓自遷入中原后,分布于河南洛陽、甘肅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區,其中尤以甘肅、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發展成史上的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在此二地。出自張紅編《中華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