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很煩惱,孩子在做完作業后沒有檢查的習慣,或者總是讓別人檢查,很多題目并不是不會,但總是會出一些錯誤,一經提醒立刻就能改過來,而且還滿不在乎:“哎呀,我就是馬虎了,下次注意就行了。”這種“不會的題都不做,會做的題全做錯”的情況實在是令人很惱火,卻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其實,要讓孩子建立自覺檢查作業的習慣要從扭轉意識和了解流程和標準入手:
一、家長在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就應該告訴他,只是把答案寫在本子上不叫完成作業,只有檢查過了才叫完成,這是幾乎所有孩子都不具備的意識,甚至我們家長自己都沒有這個概念。
二、因為沒有正確的意識,很多孩子都把檢查作業看做負擔和多余,有些孩子雖然檢查,但只是懷著愉快的心情走馬觀花地把自己做的答案有欣賞了一遍。試想一下:當一件產品從流水線上下來時,是要通過質檢這道工序的,難道工人只會從外觀上觀察一遍,看著挺漂亮或者覺得沒啥毛病就讓它通過檢驗嗎?當然不是!肯定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指標和數據的考核才能過關。所以,檢查作業同樣需要流程和標準,這一點使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們做到的。
(1),檢查作業,要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答案,因為人們往往善于把眼睛定在別人身上,而對自己則是贊賞居多,所以要變換角度。
(2),有清楚地步驟:①檢查自己有沒有潦草,不清楚的地方;②檢查有沒有漏做的題目;③檢查是否按照規范做題,例如:數學題里的“解”“答”還有單位都是容易忽視的地方;④了解同學們在該學科學習中易犯的錯誤,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經常出錯的類型,比如說:英語學習中,同學們容易在動詞三單、名詞單復數、be動詞的形式、時態等方面出錯,在檢查句子時就應該從這幾方面入手。
三、很多學生還處在家長陪讀的情況下,做作業是都是家長看著,做完后家長檢查,所以家長朋友們要逐漸地從意識、流程和標準上去引導自己的孩子,慢慢建立起自主檢查作業的好習慣,這期間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和耐心,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取得更好地結果。
孩子讀—、二年級時,重點檢查字跡是否寫端正;做完作業時發現有不正確的地方,首先不要指出具體錯誤之處,而是說出大體范圍,如“做得不錯,但這個題有些不對的地方,你再看看。”或者在有問題的地方畫上—個小圓圈,讓孩子自已找出不正確的地方,以改之。若孩子找出來了,就稱贊孩子聰明、能干。
三年級以后,重點檢查孩子做題的思路,算式的列法是否正確,而計算的結果一般不檢查,由孩子自已確認。如果計算結果錯了,老師批改或考試時,判了xx,就讓孩子自己去心疼、后悔,家長還裝著深表遺憾、同情的樣子:“真可惜,這兒錯了一點,沒得滿分。沒關系,下次注意一點,會考好的。”檢查語文作業,發現錯別字,只在下面畫個小圓點,由孩子自己查字詞糾正;這樣就能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任、認真仔細的學習品質。
總之,培養孩子檢查作業的習慣,要說明步驟和方法,而不只簡單地說:“去檢查作業!”耐心細致的引導,循序漸進地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