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自學能力在學生今后一生的學習中至關重要。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何在語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期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人們常說的道理。事實也是如此:這些自認為“曾經遭受人生挫折”的學生,如果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自己學習的強烈欲望自然會在心中再次產生。他們有了內在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因此,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使之樂于學習,就要想方設法確定與之適度的學習內容,以此來調動他們的自學興趣,讓他們在每次學習中能夠得到滿足之后對下次學習內容也充滿期待。
二、教給正確的自學方法
首先,在上新課之前以書面作業的形式進行自學:
1、指導預習方法。預習要放在課內進行,一般在培養的起始階段,每教一篇課文之前安排一節預習課,教師對學生指導的重點要放在讓學生會思考會閱讀上。
指導應面向全班學生,對多數學生碰到的困難和產生的問題要及時幫助解決。當然,對學習上有困難、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要加強巡視和個別輔導。
2、 提出預習要求。對學生的預習,教師要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要學生在預習時讀通課文,要讀得正確、流暢,不添字漏字、不讀破句。要學生查字典,自學生字新詞,并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有些課文有中心句,可讓學生在預習時找出,有些課文可以讓學生在預習時捕捉佳詞警句,并對這些詞句作初步的評析。
3、 提供預習提綱。為了激起學生的預習興趣,指引學生正確的思路,可以提供預習提綱,讓學生看問題去預習課文。
例:《黃山奇石》一課的預習提綱:
(1)自學生字新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聞名中外 形狀奇特 陡峭 笑呵呵 盡管
(3)邊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幾種石頭的名稱?(用筆劃出)奇石之名都與該奇石的形態有關,想想人們為什么給這塊石頭取這一名字?
預習提綱應精心設計,要努力做到四點:一要有針對性,針對教材的實際。二要啟發性,對課文的重點、難點進行質疑,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啟發學生的思維。三要有趣味性,對課文的預習提綱要形式樂趣。四要難易適當,一些需要教師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不要占很多篇幅。
好的提綱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師舍得在這方面下一番功夫。
4、預習要有檢查。跟任何工作一樣,有布置就得有檢查。教師對學生的自學要做到三次檢查。第一次是學生自學時巡視,及時指出犯錯誤之處和解答疑難。第二次是學生自習后,對學生的預習,按提綱檢查,糾正讀音和字形上的錯誤,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以便在教學時彌補不足。第三次是讓學生質疑問難,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答疑,當學生提出帶有普遍性的疑問時,可放在講讀課文時再解決,而不要急于膚淺地回答,以免學生一知半解。
5、課文學習前指導學生預習,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也幫助教師在教學時找準重點、難點,創設臺階,降低難度。
其次,訓練學生掌握自學步驟。對于課文的自學可以采用“四步閱讀法”進行:第一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一方面讀通讀順,劃出生字生詞;另一方面弄清記敘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讀課文,復述大意。理解課文的組織方式,了解個段落間的關系。第三步,品讀深入,重點領悟。找出課文的重點部分反復品讀,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第四步,設問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開在閱讀過程中的產生的疑問,進一步了解思想主旨。這是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總分總式的閱讀模式,它教會學生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地閱讀和理解課文,不僅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會對其學習方式的轉變產生深遠的影響。
最后,要求學生做到讀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認識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小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是讀歸讀,寫歸寫,想歸想,讀書不拿筆現象十分普遍,沒有養成邊讀邊想的良好習慣。因此,語文教師要督促學生做到不動筆不讀書,養成讀思結合的好習慣。
三、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良好的自學習慣是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新頒布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業要認認真真地完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會使人終身受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習慣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先復習后作業的習慣,即教育 學生在做作業之前先復習所學知識,然后再做作業;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即反復告誡學生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因此不可抄襲別人的作業,不能不懂就問,不能知難就退;專心做作業的習慣。很多小學生在作業時不太專心,在作業的過程中經常伴隨其他活動如邊看電視邊做作業、邊吃零食邊做作業等。這種不良行為不僅直接導致學習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后還會導致學習分心、錯誤百出。教育學生專心作業在家庭環境日趨復雜的今天極有必要;做完檢查的習慣,即做完作業之后及時檢查,可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錯誤,可以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五是按時交作業的習慣。這要求教師布置的作業量要適中,難易適度并且要及時檢查督促,及時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養成按時完成作業、按時上交作業的習慣。
第二,養成記筆記的習慣。一是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學會作筆記是一種重要的自學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運用不同的符合記筆記的方法如批注、圈點、劃線,并定期檢查批閱。二是養成記課外閱讀筆記的習慣。教會學生摘抄、剪輯、讀書卡片等方法積累課外知識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三,培養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學生的自學不限于課堂內,大量的還是課外自學,各種工具書和資料就是他們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書如字典、網絡和資料進行學習的能力。
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既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又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耐心地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在課外作業中嚴格地進行習慣上的訓練,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