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丑聞為金源是張柏芝的神奇,選“頭條人物”為代言明星,卻是中國商業“規則”——只是這一規則穿越了太多道德底線。
2011年5月28日,我在杭州采訪1983年版《射雕英雄傳》劇組的重聚,訪問到謝賢時,他一上來就跳過我提出有關工作的部分,直接說:“不要問我過去的事好不好?我講這些他們(媒體)也接受不了。”而后他很自然地過渡到“我兒子”、“我兒媳”,并大贊兒媳是女演員中的勇者,敢做敢為的女英雄。采訪時他沒口價地夸獎內陸媒體嚴肅,怒斥香港媒體無良,我當時默默地想:從何時起,“強奸”變成了“通奸”?真的不問家事,恐怕有些人還心癢難耐,并且替我著急:凈問些跟工作有關的事,怎么向報館交差呢?
言猶在耳,第二天,謝賢前妻的朋友、媒體人查小欣就“奉旨”放料,謝、張夫妻離婚大戰就此拉開序幕。“放料”真是個妙詞,既然魚兒不上鉤,放出餌來,不怕它不咬鉤。只是誰是漁夫誰是魚,不到魚死網破猶未可知。
曾幾何時,張柏芝也做過漁人,極為聰明的漁人。她的聰明處在于順勢而為,把艷照門的兇變成吉。她的贏,原因在于她是個母親,有丈夫、家庭做后盾,她懂得見好就收,訪談播了上集目的達到,下集就不必播了,所以即使她的圖片的下限最低,她也不比其他女事主無辜,但她硬是做到了把戾氣化為財氣,就像光碟事件后的璩美鳳立刻在新馬開演唱會,張柏芝比璩的處理還要高明。她復出了,她代言了,她接了潔爾陰和床上用品的廣告,她的價碼是女演員中最貴的等級;她丈夫又何嘗不是,他得同情票了,他拍大片了,他得影帝了,他成了廣告業崛起最快的新貴,他和她只要出現就能上頭條。與張柏芝合作的韓國明星抱怨說:“她真的在中國那么紅嗎?”化丑聞為金源是張柏芝的神奇,選“頭條人物”為代言明星,卻是中國商業“規則”——只是這一規則穿越了太多道德底線。
頭條不是只憑工作表現就能得到的,不信你拿張曼玉走秀的消息和張柏芝控訴謝霆鋒虛偽,哪個放重要位置,哪個能發整版,最初級的編輯也知道。想維持長紅,一定要不停地折騰,不停地上演狗血家庭戲。觀眾口味這么刁,不出奇制勝誰要看?而艷照片的其他主角呢?阿嬌淪落到電影里跑龍套還被剪掉鏡頭,陳冠希復出了幾次都不被觀眾接受,明明出演同樣的大片,片酬卻差得那樣多。會不會午夜夢回,張、謝夫婦也心驚,唯有他倆在瞬息萬變的賭局上押到了寶!
謝家那時和張柏芝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也許藝人的腦筋想不了那么長遠。他們在江湖久了,有一種應對危機的動物本能,在最短的時間做出最有利的抉擇,謝霆鋒的秘訣在一個“忍”。“文革”期間,很多夫妻抵抗不住外來壓力互相揭發,沒有永遠的夫妻,只有永遠的政治立場;現在則是沒有永遠的親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全家都是表演工作者,謝霆鋒在獲得影帝時說了一句:“爸爸,你才是最佳演員!”讓我想起唯一一次見過小謝,還是在《無極》的采訪。他給我的感覺是努力地字斟句酌,盡量地表現出一個苦情的男人。當時他才25歲,沒錯,是比同齡人的閱歷和感受豐富,但他的“苦”集天地怨氣之大成,戲過了,還是太嫩,無法讓除“粉絲”以外的人信服。這次見到謝賢,我也忍不住問他:“為什么你兒子給我感覺很不快樂?他是真的不快樂還是……”
謝賢愣了一下,回說:“有嗎?沒有吧!”然后歸咎于兒子進娛樂圈太早。
為什么我們喜歡怨天怨地怨社會怨媒體?卻不怨家教、自我才是真正決定命運的因素?我們沒有生逢亂世,不是不自由毋寧死的時代,事實上,當代的香港和內陸,輿論和環境都是較為開放透明的,一家人結成利益共同體時沒有考慮過是不是在向公眾撒謊,或者寬容一點說,人在面對個體利益受損時下意識地選擇放棄守則和他人利益,如果這個守則本來在心中就不存在,這種放棄就更加輕易了。
媒體人為了獲得一些“獨家”爆料,爆一些假料、對來料進行加工、必要時自打耳光,這種情況不少見,他們從中獲的利遠比藝人要少,而犧牲的同樣是良知和恥感,我不明白為了拿到一個頭條,和藝人搞好一段關系,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即便身為娛記,略微比讀者多知道一點背后的故事,但我面對這些八卦時,同樣要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小心,這可能是個炒作陷阱”,這才是這時代的悲哀。我不相信一場戰爭里,雙方都能毫發無傷,沒錯,張、謝二人,可能因此罵戰掙到一大筆錢,讓普通人瞠目結舌的錢。但以他倆的年紀和前景,這點錢不夠吃到入土。大俠決斗時依舊講究禮讓、風度,只有混混才會用上王八拳。真的心疼兩個小孩,就不要讓他們識字后看到舊報紙上的父母對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