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迷路的九尾狐,出品:爸媽內參(shenduwenhua)
作者:李瀅波,來源:心學堂(ID:xlj_xuetang),經授權發布
5月5日晚,李瀅波老師做客心學堂,為我們分享了一堂《如何處理家長的“愛”和“焦慮”》的課程,以下是課程的文字稿。
在中國,每一個母親都肩負著養育孩子的重任。每當我們提起母親這個角色的時,就覺得他們特別崇高、偉大,也特別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會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導致自己極度的焦慮。
人民網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的家長們似乎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該調查結果如下,92%的家長有對孩子成長、教育方面的焦慮,超過六成的家長焦慮癥表現在控制孩子的休息、娛樂時間上,47%的家長為孩子放棄自己的生活。
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近日對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顯示,多數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養育焦慮,父母最擔心孩子六件大事依次是:“人身安全問題”、“學習成績不好”、“沒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問題”以及擔心孩子“身體不好”和“沉迷網絡”。
到底什么是焦慮?
焦慮是人類在與環境作斗爭及生存適應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基本人類情緒。焦慮并不意味著都是有臨床意義的病理情緒,在應激面前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充分地調動身體各臟器的技能,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只有具備某些病理性特征同時對正常的社會功能造成影響時,才成為病理性焦慮。
簡單的說,我們經常所面對的現實性的焦慮,也就是我們面對危險或其他不利情況所做出的戰或者逃的情緒反應和生理準備。處于焦慮情緒中的人,常常會出現,憂慮不安,緊張害怕,顧慮重重,或者伴有憋氣、心急、出汗、手抖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
這種逃跑的姿態去準備工作能讓我們以盡快的方式做到類似虎口逃生的成功的防御。所以說,這種焦慮和緊張是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的。
而家長的對孩子的焦慮,就是對于孩子發展和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未知的不利狀況的逃避和抵御。家長往往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或者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使家長擔憂。就會造成家長的情緒不穩定,行為失調等。
在這些憂慮,煩躁,緊張等情緒的驅使下,家長就開始為孩子做很多超出他們能力的事情,同時也給孩子加上種種限制。
總的來說中國的家長有三種焦慮
完美型焦慮
完美型焦慮的家長不允許孩子有絲毫的落差,不允許孩子有絲毫的瑕疵存在。
我這邊有個案例,有這么個求助者她姓張,重點中學學生,成績一直是班級里前三名,常年擔任班長團支書。工作能力強,人際關系好,參加三次高考,前兩次都過一本線,但卻沒去,因為不是清華北大,所以放棄選擇重讀,第三次高考前出現了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學習能力嚴重下降,最終在高考考場上暈倒。
從小他的母親對他要求非常高,要求他做人上人,要求他積極參加學校各種活動,評選班干部等。后來了解到,他母親曾經學習很好,但因各種原因為沒有考上高中,覺得特別丟面子,就要求孩子一定要去考上最好的大學。
盲從型焦慮
盲從型焦慮的家長找不到自己孩子的特點,隨大流,盡跟人家比,別人的孩子學什么,我們就學什么。
我過去有個來求助的孩子,14歲,成績普通,性格溫和,面部表情少,沒有笑容,他的問題是經常頭暈,經過檢查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病變。他不上學時癥狀緩解。小學5年級有割腕的情況。
沒有業余生活,從小開始參加各種自己不想參加的培訓班,媽媽聽說同事的孩子學什么,就要求他學什么。上中學之后參加各種輔導班,但學習成績不好,母親經常責問她:我從小給你補課,成績為什么還這么差?你怎么能對得起我付出的錢和精力?這孩子后來到咨詢時,甚至對生活都已經失去了興趣,覺得自己很失敗,自我評價很低。
這位母親沒有找到孩子的優點,實際上這個孩子很內向,很文靜,善良且無害,同學都很愿意和她在一起,雖然學習沒有優勢,但人際關系處理得很不錯。家長沒發現這一點,就盲目跟從攀比,最后導致家長很累,孩子也很累。
壓力型焦慮
壓力型焦慮的家長的壓力主要來自孩子有明顯的短板,在和別人比較過程中發現孩子有明顯不足。
我也有這么個案例,求助者是個三年級孩子,厭學逃學,和高年級學生打架。在家對父母態度不好,父母罵他,他會回嘴,摔東西。父母對他經常打罵。家長用盡方法都沒讓他去上學。從小活潑,好動,喜歡體育武術,上學之后成績很差。
這個孩子并不是說所有的方面都很差,但是父母一直那他的短處和他人長處進行比較,因此得到的永遠是一個另人難以接受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會給父母產生極大的壓力。
從上面幾個例子看出,中國的父母比任何一個時刻都愛自己的孩子,拼命地將孩子往自己認為好的方面去培養教育孩子。為孩子創造一切便利條件,希望孩子在成長上更好一些。父母為孩子愛到焦慮的狀態,不顧一切去搜集對孩子有利的信息以及資源。
父母愛孩子,為什么孩子感受不到?
這種現象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父母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本身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擔了雙倍的壓力。
家長希望孩子好,但他們不知道怎么做。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而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為孩子設計好一切,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成長,出于這種情況的愛,卻發展出束縛孩子的非愛行為。他們的本意是愛,但他們的行為卻與愛完全相反。
這種非愛的行為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1.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這是中國人的傳統觀點,讀書上大學等于穩定的工作和較高的社會地位,等于有了一切,這也是整個家族的榮耀。
2.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好工作難找,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家長對孩子和自己的未來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
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家族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有體面的生活。
4.希望孩子有一個固定的美好的前程,衣食無憂。
5.父母自己的成功心理,將孩子的好成績,好的生活當成了自己的成功。
從上面看來家長的焦慮的主要來源是有三個來源:
第一個原因是家長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安全感缺失,會使家長對未來生活不知所措。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說過,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衣食住行和性),和對安全感的需求。
第二個原因是源于控制欲,對未來社會中發生的不確定因素的無力感。這個和家長的成長經歷有關。為了彌補這種無力感,他往往從孩子身上去進行補償,去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自信心不足,家長不能確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現實的情況。家長自己在和他人比較過程中發現自身有很多缺陷,產生對自己不好的評價,因而產生自卑心理。希望通過孩子去彌補自己的缺失,因此在孩子培養過程中容易產生種種焦慮。
家長焦慮自測
自測題中有多于3個情況出現就是比較焦慮。多于5個情況出現焦慮程度就是比較嚴重了。如果家長非常焦慮,那就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影響。
如果家長知道自己的焦慮,那應該怎么處理呢?
這種方法核心就是,放棄控制,進行自我成長。
首先自我成長要培養自信心,要處理好與自我的關系,就是要接納自己身上的不足,通過覺察自我,看看究竟愛的是孩子,還是愛自己。自己的內心需求究竟如何。通過接納和完善與自我的關系,找回自信。
自我成長還需要去處理好控制欲。在溝通過程中,接納自己,接納其他人,和他人溝通過程中產生正向的互動,通過自己正向能量輸出,讓別人知道我自己的力量。
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安全感建設,安全感問題產生的原因往往是自己在成長過程當中的挫折,感受到成長對自己的不友好。家長需要自己去適應環境,適應自己和環境中的一個關系,通過這個去坦然面對環境,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以相處,我能在這個世界得到安全和自由。能通過自己和周圍能量交換過程中給自己愛的保護。
家長在自我成長過程中接納了自己,接納了他人,又接納了世界,使自己內心的能量,與他人與世界能量之間有了一個正向的融合互動。在對孩子培養和教育過程中也會用一種平和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用自己的愛來對待孩子。
如果家長能讓自己有一個充分的成長,就能用愛的方式給孩子關心,愛護,無條件地接納,無條件地去愛孩子。
提問解答環節:
Q:孩子很頑皮,總是沒法耐心好好教育他,覺得很煩躁。
A: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家長情緒的問題。焦慮它就是一個情緒,無法去很好地管理。當我們出現了這個情緒的問題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支持不良情緒的認知,態度,信念。
作為一個家長如果認為我的孩子他就應該和大人一樣,每天要有正經的事要做。每天不能隨便的玩兒,必須得聽從我的指揮。那這樣的話,就會導致這個孩子和孩子和家長的溝通越來越疏遠。
如果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他就是這樣的,他天性就是好動的。他會對一切都好奇,然后去試探性的去了解、嘗試各種各樣的失敗。從這個角度去考慮的話,我們情緒就能夠平復下來。
Q:對孩子好和批評程度該怎么把握?看她犯錯,該怎么處理,既不傷害她,又能給她教訓?
A:從行為的方式上來考慮,如果這個孩子是小孩,上幼兒園的年紀以下,比較常用的一個方法就是我給孩子教訓,但是不進行體罰。在父母能夠觀察到的一個地方給孩子一個小小的空間,去限制她的行動。限制的時間,一般是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判斷。幾歲的孩子給他幾分鐘時間,比如四歲的孩子已經能聽懂大人的話了,給它4分鐘的時間讓他安靜下來。
通過這種行為讓他把情緒,平靜下來。然后再去跟孩子去溝通這個事情的感受。互相交換對這件事情,情緒的體驗。和孩子好還談一談,剛剛這件事情給我帶來的感受是什么,讓孩子也去說他的這個里這個感受是什么。
同時也需要告訴孩子,如果不管你做什么樣的事情但我仍然是愛你的,只是這種事情對你的成長不利,也讓我的內心當中,感到一些不安。去跟孩子去坦誠地交換這些情緒。孩子就會慢慢學會管理自己情緒,也會從其他人角度考慮事情。
總之,只有及時認識家長本身的問題所在,進行針對性的自我成長。才能更好地解決自身的焦慮,同時也能使孩子更好地成長。
想進爸媽內參育兒交流群的,請加北北微信:zwy04258455,備注:爸媽內參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旗下原創品牌:90后爸爸媽媽的教育內參,專注0-8歲親子閱讀、育兒經驗、親子旅游和童書推薦。微博@爸媽內參,頭條號@爸媽內參
爸媽內參每周一二 四五會為寶爸寶媽們推送三版文章,周六周日一條精彩,周三就讓我們在學習之余放松放松啦!爸媽內參,每天八點,與您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