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在當今社會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有關數據顯示,早在2009年,中國大學畢業生中就有多達16.51萬人選擇“啃老”。
樓下的田大姐在小區里經營著一家便利店,人勤快又善于聊天,所以她店里的生意總是強于其他幾家。
田大姐本以為自己起早貪黑的生活,能在兒子研究生畢業后得到緩解,沒想到兒子找了幾份工作都嫌辛苦,高不成低不就,索性不再求職,天天宅在家中玩游戲。
田大姐勸也勸了,罵也罵了,都無濟于事。兒子一句“你不是說,家里的一切都是給我的嗎,那我還工作啥”把田大姐氣得血壓直線上升,可最終也只能作罷,任由他去。
為什么有的年輕人能心安理得的當巨嬰,畢業多年仍然在家啃老呢?這些“啃老族”是確實無法融入社會,獨立生存,還是好吃懶做,習慣當媽寶?下面,我們先了解一下何為“啃老族”?
1.并非中國獨有
“啃老族”是專指一些既不升學也沒工作,終日里無所事事的一群年輕人。“啃老族”不是中國獨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英國,縮寫為NEET。如今,在全世界范圍內,啃老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2.缺乏生存技能
舒林從上小學起,就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每天沒有任何娛樂活動,也不需要幫忙做家務,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
在父母的極度呵護下,舒林也沒有辜負他們望子成龍的期望,順利考入了名牌大學。為了能讓兒子安心讀書,他的媽媽辭去了工作,和舒林一起來到幾千公里外的城市,專職照顧他的日常起居。
大學畢業后,舒林憑借優異的成績被一家上市公司留用,可實習期才三天,他竟然憤怒地辭職了,原因是同事笑話他竟然不知道沖茶需要用開水。接下來的兩年當中,舒林因各種原因換了七八家公司,平均時間不超過兩個月。最后,舒林和媽媽回到老家,不愿再繼續工作。
啃老的孩子往往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未曾體驗到生活的不易,過于呵護讓他們不愿多付出努力,缺乏生存技能。
3.不愿承擔責任
有句話很多人都聽過:所謂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啃老族”輕松、自由、散漫的生活狀態和及時行樂、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折射出他們不愿承擔責任的思想根源。當啃老成為常態,不僅是對父母的不盡孝,更對自己的人生不盡責。
隨著社會的進步,家長們也愈加重視育兒的科學性和針對性。那么,家長該如何在孩子幼年時期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防“啃老”于未然呢?
1.不理解父母的付出
單親媽媽雯雯是某品牌的銷售導購,為了扛起養育孩子的重擔,她起早貪黑的忙碌,每個月都能拿到業績第一的獎勵。但陪伴的缺失讓她心生愧疚,所以對女兒有求必應。
慢慢的,女兒養成了喜歡什么媽媽就必須給她買什么的壞習慣,雯雯要是不能滿足,她就生氣撒潑,哭鬧打滾。讓雯雯生氣的是,女兒得到想要的玩具后,沒兩天就不喜歡了,再也不玩不看。雯雯曾試圖給女兒講述生活的辛苦,可女兒卻說:“這些玩具是你不能陪我的補償。”
蘇格拉底的弟子色諾芬曾反問世人:我們有誰看到從別人處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從父母處所受的恩惠更多呢?
大多數父母都是傾其所有的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殊不知,若孩子不能體驗父母的辛勞,又怎能珍惜和感恩擁有的一切呢。所以,在適當的時機讓孩子去體驗生活的不易,也是一種很好的成長教育。
2.缺少對金錢的認知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太小了對錢沒什么概念,等他們長大了,自然就知道了;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就是孩子,不需要知道錢的事兒,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事實上,在孩子年幼時培養他們的消費觀念,讓他們對金錢有正確的認識,將更好地約束和規范他們的行為習慣。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培養孩子的消費觀念,并不是要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有多貴,那個東西咱買不起,而是應側重教育孩子,生活中所需的很多東西,都是金錢購買的,要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適度消費。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但依賴不等同啃老,當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現孩子有過度依賴的狀況時,就要警惕起來,幫孩子回到正確的軌道上去。
1.學會放手讓孩子獨立
朋友們都說閨蜜美美是個“事兒媽”,這里的“事兒”不是說她啰嗦,而是形容她有做不完的活兒。
美美的一天是這樣的:做好早飯喊女兒洗漱吃飯,給女兒選衣服穿鞋子,送女兒去幼兒園后趕到超市買新鮮水果蔬菜,回家收拾房間洗衣服、準備晚飯,晚上陪女兒寫作業、畫畫,睡前洗漱完畢了講故事……她不僅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也把5歲半的女兒養成了扣子都不會系的奶瓶娃。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人對未來產生的某種意識,將影響其制定某種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所以,父母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將是他們未來能自食其力的基礎保障。
2.創造孩子鍛煉的機會
有些家長就十分注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除了培養他們的生活技能外,還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公益類、勤工儉學類的活動。
比如:引導孩子將不需要的玩具、讀過的繪本等物品整理歸類,送給貧困地區的小朋友或在小區內“擺攤”;讓孩子參與繪畫、手工等作品的公益捐助活動,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孩子一起收集廢舊紙箱,既可以當做手工材料,還可以讓孩子掙得零用錢……
兒童心理學發現,孩子從3歲開始,就已經具有獨立自主的意識了,喜歡自己獨立去完成很多事情。家長不要認為孩子太小,還不適合鍛煉,家長需要做的是規避風險,盡力去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們能有獨自面對未來的準備。
各位家長朋友們,您在生活當中是否不由自主的培養了“媽寶”呢?您對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否會啃老有過什么顧慮嗎?您對“啃老”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與逗兒媽媽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