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需要的不是一碗雞湯,而是心的“解剖”
“塞納河畔風景真美!”
“買了新車,空間大就是不一樣!”
自從有了微信,我們似乎更加了解別人
從最開始聯系人里多是熟識的同事、朋友
到后來出現越來越多的陌生人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累覺不愛?生活悄悄被朋友圈綁架
剛用微信時,聯系人里多是熟識的同學、朋友,量少而精,私密感強。大家時不時在朋友圈里曬照片、吐吐槽,氣氛輕松。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很多人發現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悄悄“變了味”,曾經熟悉的朋友突然搖身一變,賣起了東西,鍥而不舍地推送他們精心制作的代購商品的圖文。
如今的朋友圈似乎成了“視覺綁架圈”,廣告刷屏、集贊送禮、秘方養生、海外代購、抒情文藝……各種“派系”讓朋友圈早已不是昔日純純友誼的“凈土”。這也讓很多人起了“逃離”的想法。
國內一項調查采訪了2000余人,其中有近54%的受訪者認為微信提高了工作效率,為工作和交流帶來了便利,有47%的人認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變相增加了工作時間,加大了人們所承受的壓力。除了繁雜的工作,朋友圈里充斥的各種微商、廣告、雞湯文也讓人“累覺不愛”,不少人表示想“靜一靜”。
朋友圈曬出5種心態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每個人在朋友圈里的表達習慣不同,可分為5類,在現實中也有原型。不妨看看自己屬于哪類,能更好地覺察自己,完善自我。
秀幸福型
“好幸福,吃到了朋友做的曲奇餅干,巧克力豆可是來自意大利的!”有人常在朋友圈里“秀幸福”,從早到晚,他們的生活軌跡都能在微信上找到。
這類人往往內心安全感較高,心態積極樂觀,源于其父母的樂觀向上。也有些人的人際關系欠缺,希望通過“曬”獲得認同、滿足自我,積極地建立人際關系。這類人往往會給朋友帶來積極的情緒。但每天發太多類似信息,時刻期待別人點贊,有可能是自卑作祟,可能招致反感。不妨積極參與現實活動,建立穩定的社會圈子,增強自我價值感。
萬事通型
每次轉發信息都要奉上幾句熱辣點評,在評論里也常能有獨到的觀點。從軍政、體育到娛樂,有些人就像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
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不斷獲取信息,在交際中獲得發言權,從而拓展自己的圈子,是一種高層次需要。但有時也是自卑感強的表現,希望通過獨到的觀點獲得認同,從而降低孤獨感,獲得社會支持。他們可能在童年人格發展期間沒有獲得父母的表揚和尊重。建議分析自卑的來源,與身邊積極樂觀的人建立固定的朋友圈。也可主動與父母建立更為積極的關系,彌補幼年時期缺失的關愛。
發泄型
“報告還沒寫,連續幾天沒好好睡了,快挺不住了!”朋友圈里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常常散播負面情緒,滿腹牢騷,對生活和社會現象常常不滿。
偶爾宣泄對生活的不滿能減壓,但常常如此就要注意調節情緒了。這類人的不滿更多源于內心負面情緒的投射。他們常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別人,讓人不喜歡。建議這類人多找身邊最親近的人傾訴,獲取理解和包容,緩解焦慮,釋放壓力。
看客型
不少人為了不落伍也用微信朋友圈,但一般只看不發。
人都有社交的需要,當大家都玩微信時,從眾心理會促使人們趕潮流,避免落后,體現存在感。也有人不自信,不愿發表意見,擔心自己的見解得不到認同。不妨嘗試適當表露自己,不但能緩解孤獨,提升幸福感,還可強化和拓展人際關系。
正能量型
生活中積極樂觀的郝娜,也喜歡在朋友圈里傳遞各種正能量,常常發布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圖片、令人感動的溫情故事、提高心性修為的佛學禪道。讀她發布的信息,你會不由會心一笑,心生溫暖。
這類人往往積極樂觀,喜歡分享,希望讓更多人獲益,別人的幸福是其快樂之源。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較強,雖對一些負面事件不滿,但希望通過正能量的傳遞來改變現實。但萬事過猶不及,這類人要避免過度追求完美,對現實生活也不要過于苛求,要學著嘗試接受不完美,避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
開始學著轉化幸福
如果被一些“垃圾信息”所困擾,不妨找個時間給朋友圈來次清掃,果斷屏蔽“垃圾制造者”。然后,調節自己的心態。對過多信息感到煩躁,說明你的心累了。此時不妨放下手機,出去走走,放空自己,給精神世界留一個空間。生活中有太多比刷朋友圈更重要的事,比如面對面地交流,維護好線下的朋友圈。
更注重現實生活,關注自己的事情。只通過網絡交流,很難充分了解他人。平時接觸親人、同事時,應多面對面溝通交流,理解和體諒他們的難處,同時看到別人生活好的一面和難的一面,過好自己的生活。說不定在別人眼里,你的生活也是被別人羨慕的。
簡單說來,就是要善待自己。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愛惜身體。我們習慣把自己的身體當成工具,卻不注重保養它。如果身體不好,幸福度會大大降低。
多點“我時間”。國外有個說法是“Me Time”,是指留給自己的時間。看電視、玩游戲等被動休息方式容易讓人更空虛,而散步、冥想、聽音樂、閱讀、畫畫等主動休息的方式有更強的參與感,會讓人覺得更有意義。
對“更好的自己”抱有期待。相信自己能配得上更好的生活,這樣才會有更大的動力去追求,而不是陷入“生活太苦”的悲嘆中。
享受過程。做事過于看重成敗,被忽略的不只是路邊的風景,還有人生的體會,也容易讓自己身心俱疲。▲
編輯: 落光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組織與員工促進中心研發部主任 肖震宇
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汪冰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愿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