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美滿的婚姻
一生中也有200次想離婚的念頭
再好的工作
也有無數次想辭職的沖動
每日每夜忙碌的工作
難免有失意的時候
有時甚至會感到憤怒和絕望
恨不得第二天就遞上辭職信
但靜下來想想
你是真的厭惡這份工作嗎?
或者只是走到了職場瓶頸期?
10種抱怨不要總掛在嘴邊
工作當中,哪些事情最容易引發抱怨?美國雅虎網女性主題SHINE網站,曾刊登職業規劃師亞當斯德爾《職場中應避免的10種不滿情緒》一文,這10類情緒也正是許多企業員工抱怨最多的事。
工作和生活不可混為一談。家里的矛盾、夫妻間的摩擦都不要搬到工作場合來宣泄。這樣做只會讓你成為同事茶余飯后的談資,并損壞個人形象。不妨在休息時,與朋友細細商談。
并不是每個公司都挨著酒店、咖啡館、酒吧。在郊區工作的你與其抱怨伙食差,不如自己帶飯。多準備些花樣,不僅省錢,而且更健康。
老板與員工的地位差異必然會產生矛盾。聰明的員工,會懂得隱藏個人恩怨,把精力放在公司的最終目標上。不然,你完全可以辭職單干,嘗嘗做老板的滋味。
升遷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獲得升職機會就要比別人做得更出色。與其抱怨老板不能慧眼識珠,不如主動和他討論你的工作目標、需要提升的技能及發展計劃。
不在同一公司而做相同工作的人,容易互相比較薪水,較低的一方常會由此產生不滿和失落感。
其實,同一國家的各個地區間生活成本本身就存在差距,從而影響工資水平。即使在同一公司,工資水平也是有差異的。與其抱怨工資少,不如好好表現,讓工資與業績對等起來。
你感覺工作壓力大嗎?其實,誰處在你的位置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關鍵是如何應對。
建議列個清單,制訂好工作目標并堅持做完。把抱怨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計劃執行中去,工作效率就會顯著提高。
經濟發展形勢不好,或公司業績下降時,一些單位可能通過取消免費甜點、境外旅游等方式縮減開支,一些員工不免要抱怨。
其實,這樣至少沒有裁員那么糟糕。與其抱怨,不如做點創新的事情。如一個項目組的同事輪流為大家準備親自制作甜點等。
辦公場地的租金是公司不小的負擔。格子間雖然狹小,但畢竟提供了一個相對安靜的獨立空間。
你完全可以做一些事讓這個小空間更活躍,比如用盆栽、藝術品、照片等物品點綴一下,改善工作環境的舒適度。
無論什么樣的溫度,都會有人覺得太冷或者太熱。溫度是我們不能改變的客觀事實,讓取暖器或電風扇來解決你的問題吧。
抱怨上下班消耗過多時間毫無意義,這是你入職前就該考慮清楚的問題。可通過多種方式改善上下班的交通心情。
如利用這段時間看看書,聽聽喜歡的段子或音樂。另外,還可以看看公司是否有能一起拼車的同事,這樣旅途就不會那么枯燥了。
迷茫時,先問自己3個問題
在職場中,相當一部分人出于種種原因,逐漸變得懈怠、迷茫: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卻不知還能做什么;經常換工作,卻感覺沒一個合適的;知道自己在混日子,卻始終難以振奮;還有人找不到成就感,甚至出現自我否定的悲觀情緒。
造成迷茫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公司的激勵機制有缺陷、人際關系出現問題、職業倦怠、工作重復乏味、職業規劃不明確、個人缺乏決斷力等。其實每個人在職業生涯的每個階段都可能出現職場迷茫狀態,這并不可怕。人生就是要在一個個迷茫后認清自己,重新確定方向。
李開復曾說,“一個人活著,一定要常問自己3個問題:我希望自己的價值是什么?做什么工作最讓我快樂?怎樣做才能有更大的影響力?”
因此,如果你正處在迷茫期,首先要告誡自己,不要死盯著眼前的路,要看著遠方不斷調整方向。
其次,一定要把工作當學習,只要你每天都在學習成長,那你未來的工作一定會越做越好。
再次,不妨回顧自己的工作歷程,問問自己還有什么沒想到、沒做到、沒做好,找出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并讓自己行動起來,改變當前的工作狀態。
最后,尋求資深同行、職業咨詢師或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8個職場減壓閥不妨一試
善用“杯子理論”。壓力像水龍頭里的水一樣,源源不絕地流到心理承受力這個“杯子”里。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可加大“杯子”容量。
及時轉換角色。許多人可能既是員工,又是項目負責人,回家還要扮演父母、子女等角色。每個角色都有對應的責任,會使人角色混亂,心力交瘁。不妨下班回家路上做個自我暗示,丟掉公司的包袱,換上家人的角色,享受家的溫暖。
找個傾聽對象。適合的傾聽者首先要沒有利益沖突,其次要有耐心,不急著反駁或否定你,也不會太快給你建議。當然,你也要對他們付出關心或有對等的反饋,才能換得長期支持。
準備心情“急救箱”。壞情緒會讓人失去理智,不妨在辦公桌上準備一個“心情急救箱”:在某個角落貼紙條,寫上讓自己情緒好轉的“藥方”,如“找閨蜜聊聊”、“吃點麻辣燙”、“送自己一束花”等,幫自己暫度低潮。
自我暗示法。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可用自我暗示法,將注意力引到自己的心跳、呼吸、掌心溫度上。此時,聽聽內在不同的聲音,焦慮感就會慢慢消失。
“認知療法”恢復理智。當你快被憤怒淹沒時,不妨用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的“認知療法”,問自己3個問題:這么想有沒有證據?即使有證據,還有沒有其他可能?若證據、可能性皆如自己所料,那事情有多糟?這樣想,你會發現事情并非死路一條,并開始理性思考下一步。
當同事的“及時雨”。人際關系投資不可少。同事向你求救,你要當他的“及時雨”。即使當下無法幫忙,也要替他想出變通方案。與人共事要守時、高效,才能有良好的口碑。
用好奇心看待差異。許多人際沖突源于個性差異。不妨常對別人保持“好奇心”,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就不會把焦點一直放在性格、價值觀等差異上,甚至能得到靈感。▲
編輯: 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