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金民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37歲就任禮部侍郞,后來還當過總督,封侯拜相。盡管位高權重,但曾氏子弟無一人驕奢淫逸,大多成為國家棟梁。長子曾紀澤是著名的外交家,收回伊犁,為國家統一做出卓越的貢獻。次子曾紀鴻在數學上頗有建樹,只可惜英年早逝。曾家已成為名門旺族,100多年來有名望的240余人,大多成為教育界、科技節、藝術界的精英。為什么曾家經久不衰?這與曾國藩重視家教密切相關。
曾國藩48歲時寫信給兒子說:“余生平坐無恒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無成,亦可深恥矣。逮辦理軍事,自失靡他,中間本志變化,尤無恒之大者,用為內恥。爾欲稍有成就,就須從‘有恒’二字下手。”
從曾國藩家書的這個片斷,我們今天的家長在親子溝通方面至少有以下幾點啟示。
其一、家書是一種重要的親子溝通方式。現在的家長出門在外的時間也比較多,家長可以在繼承中創新,利用手機、視頻、網絡與孩子多溝通多聯系。今天生活節奏快,家長的生活壓力大工作繁忙,但忙不是借口,再忙也沒有曾國藩那樣日理萬機,忙里偷閑,確保充足的時間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愛如影隨形,不要忙著賺錢把孩子丟在遺忘的角落。
其二、親子溝通要“說服”,而不是“壓服”。我們中國家長對孩子喜歡用打罵粗暴地壓服孩子,總是居高臨下地指責孩子,一百多年前家長威嚴無比,曾國藩是高官,既有文韜,也有武略,可他與孩子交流時并不是先入為主指責孩子。他希望孩子有恒心,并不先指責孩子做事缺乏恒心,更沒標榜自己如何有恒心終成大業。他沒有架子像一個老朋友一樣與孩子交流,沒有逼迫之意,沒有責怪之怨。
其三,自我反省,從自己弱點談起。曾國藩雖然文能安邦武能平亂,在時人看來是一個無限風光的“成功人士”,但他頭腦清醒,自我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結合親身經歷教育孩子這樣更深刻,家長的謙虛謹慎能讓孩子頭腦清醒防止蛻變,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叫囂“我爸是李剛”。家長的適當自我暴露更能打動孩子,適當的解剖自己為孩子樹立了一個榜樣。我們今天不少家長在孩子面前不敢提自己的缺點、錯誤,害怕孩子看不起自己,會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嚴。其實,這樣的擔憂是多余的,在孩子面前敢于承認錯誤,不避諱缺點,這是一般家長難以做到的事情,如果你做到了,孩子會敬佩你,威望會大大提高。曾國荃在江西練兵時心不在焉,有見異思遷之意,他給曾國荃寫信,先回憶自己一生的經歷把自己弊病一一說給他聽,沒有嚴厲訓斥弟弟,弟弟也心悅誠服地接受了哥哥的建議。
其四、心口如一,說到做到,把“言教”與“身教”結合起來。比如,他不要孩子穿華美的衣服,自己也很節儉,一件青布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注: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文章系琚金民本人原創。